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如此豪车,我梁国未有,天子未有,咸国连大夫都能享用此等车驾,着实令人嫉妒。”

“是啊……都说咸国辎重大车都用铁轴,此前侄儿也不相信,此番再来咸国,委实难以置信。想我梁国仿咸国四轮车不过七八年,非但不及其木车,而今咸国以用上铁轴,装货之巨大令人吃惊,我国更难以追赶。继续如此任其发展,咸国早晚要成中原大患。”

“岂是早晚要成大患,而今已成大患。你看看百里燕骑的健宝马,再看看拉车的挽马,哪一匹不是一等一的好马。想当年咸国连战马都要得向你父亲借,这才多少年过去,咸国已是中原诸强之一。若是再有二十年,形势将如何,谁也难料。”

“既如此,三叔又为何要答应支持咸国留足舍缺继续养虎为患呢。”

“唉……三叔也是迫不得已呀。你还没看出来,卫国现在已经疯啦。”

“疯了?为什么疯了。”姬康问。

“我中原列国金银奇缺,咸国推行新式耕作法后,各国粮食年年增长,许多百姓日渐富足,而咸国产力颇高,又促使志、晋、宋三国为其供应大量棉花、大豆等物,咸国则将之变成布匹等向往中原。

百姓手中有了富裕,便要购买货品,这原本并无问题。但咸国大量生产,并推行新政,铸发金银通宝,不仅令各国铜钱变得一文不值。

交易时金银交易更为频繁,同时金银也大量流入咸国,虽然一部分被其花掉,但另有一部分被其囤了起来,其他的则被铸成了铜钱,长此以往,中原各国铜钱将被咸国新币逐出市场,而金银被咸国囤积之后,越来越少,最后咸国将用新币控制各国贸易。

倘若咸国军力疲弱倒也罢了,可恶的却是咸国军力强盛,而百里燕又不见其死,这就没办法了。

此番蛮人前来交易,本是大量获取金银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却偏偏出了竞价之法。如此一来,卫国根本无利可图。而其他诸侯手中的金银却大量增加,此消彼长之下,咸国又推行留足舍缺,卫国将备受打击。

恼怒之下,卫国必然要发兵讨之。”

“既然卫国要发兵,于我梁国有何干系,打垮了咸国岂不更好?”

“怕就怕没将咸国打垮,令我梁国陷入囹圄呀。你想想,咸国而今每年从晋、志、宋三国购买大量货物,三国也能从咸国获得上等货物与大量金银铜钱,咸国垮了,对三国均无好处,反令卫国做大,这是其一。

其二此番短斤缺两之事本就是卫国一手策划,祸害咸国的同时,也满世界祸害其他诸侯。倘若咸国完了,咸国损失几十上百万金银,其他诸侯也得跟着赔本,谁能做这等亏本的交易。

最后,这次交易卫国难有收获,咸国推行留足舍缺必然与其他诸侯共同进退,卫国没有选择之余地。届时开战,咸国有百里燕,志国有公良,卫国即便不败,也难全胜。如若败了,我梁国物料供应将受重创,若不提前谋划退路,数年后非得亏得血本无归。”

姬丰同意留足舍缺的同时,等于把卫国给卖了。商人不同于政客在于,商人的眼光永远着眼于经济利益,当商人变成政客,政治外交就成了牟利的平台。

姬丰敏锐察觉到风向的转变,正让局势变得微妙起来,如果卫国在战争中失败,割地什么的对姬丰没有意义,卫国和孙国旧地大量原材料因为战争而中断供应,才是最大的经济损失。

相比于近在咫尺的卫国,姬丰开始倾向于远离战争前线的晋国,如果晋国的万石船队能够两年内成型,从晋国进口原料将避免战争带来的投资风险,甚至日后姬丰的船队成形,能从中原各地筹措原料。

马队走的很快,李懿不时要问东问西:

“舅舅,咸国的驰道修的真宽,比我梁国的都宽一倍还多,花费一定不少吧。”

“其实也不多,从盛元628年叛军元气大伤龟缩咸西之后,咸国陆续编列了辎工营,屯田开荒的同时,也修整道路。十八年间陆陆续续平整拓宽了全国主要道路,兴修了大量堤坝与蓄水堤坝。所以均摊到每一年,其实并不多。

此外辎工营每年大量种粮养猪,不仅能供应驻军,还有结余进入国库,因此拓宽修路花不了多少钱,倒是在甘府兴修堤坝,倒是花费了大量钱粮。”

“那为何咸国的屯田能经营的如此之好,各国也陆续效法咸国编列辎工营,始终不如舅舅,这是为何呢,难道其中另有奥妙?”

“呵呵……屯田屯田,屯来屯去得看屯谁的田。若是屯你家的田产,还不给你家好处,你愿意吗?”

“那当然不行,自家的田岂能给他人种,还分文不得。”

“这就对了,归根到底,田归谁很重要。咸国之所以顺利推行新政,正是解决田土归属。倘若土地都归贵族,而百姓只分得极少土地,甚至没有,还如何屯田。

既然要振兴国力,必先令百姓富足,唯有百姓有了自己的田地,能过上好日子,才会卖力的耕作。倘若是你,一年到头吃不饱饭,却好要日夜不休的做工卖苦力,你说你会为权贵拼命卖力吗。”

“不会。可我还是想不通,既然新政有如此诸多好处,为何各国均不能收咸国之效呢?”

“这个嘛……说起来复杂。其实咸国新政并未落实到各地,只有都郡、丘南、咸西以及新归四郡推行最好,北海、江东、动员、岁当四郡新政仍不尽如人意。懿儿有空可去这四郡看看,去了便知道为何他国变法不得咸国之效,个中缘由都在其中。”

咸国新政的顺利推行,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黑巾军的屠城,解决了根深蒂固的地方权贵和富人阶层,消灭了上层群体留下了利益重新分配的操作空间。

同时摇摇欲坠的咸国政权当时急需稳定政局的强心针,咸王饥不择食之下,只得将全部希望寄托在百里燕身上,由此扭转乾坤让咸王的已有信心推行新政。

如若没有政治空间和咸王提供的舞台,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可能在旧贵族奴隶制度下推行一系列改革,充其量可以作为个时代的道德标杆被世人所称颂,而后在一世荣华富贵中安享一生。

反观北海、东原、江东、岁当四郡,核心权贵阶层完好无损,新政的实行的结果远不如其他诸郡。

李懿不解各国盗版咸国变法为何失败,归根到底李懿并非政客,其对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敏感性差,无法看到治理国家的深层次本质是利益蛋糕的分配和做大。

当然,并非所有诸侯的改革均不见效,至少所有诸侯国在农业技术推广上是不遗余力,几乎所有诸侯都获得了农业技术改革的成果,就连远在西海边陲的西蛮人也不例外。

为此各国都感觉良好,粮食的增加意味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传统农业国力的积累,当囤积粮草足够丰足,也就给了某些野心膨胀感觉良好者以开战的底气。

此外公良氏治下的新占土地在咸国经济输血下,土地政策还是比较成功的,战后恢复很快,加之铁器、耧车的流入,农业基本恢复至战前水品略还有升高。

莫要小觑古人的智慧》小说在线阅读_第115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范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莫要小觑古人的智慧第115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