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璨儿常去医官署,寡人看他有学医之相。你这做母亲的也好好问问,不要让他野了心性。”
“唉……璨儿这孩子长大了,似乎什么都不爱,却什么都想知道,我也管教不住。”
“什么都不爱是好事,但人不能不爱世间繁物,寡人想给他安排些政务,你觉得如何。”
“璨儿无才无能,能打理好自己便是不错了,臣妾哪里能奢望他伸手去管他事。”
“人没有与生俱来的才能,纵然天赋异禀必得有施展才华的余地。更何况璨儿还年轻,应该历练历练见见世面。”
“那……大王做主吧,臣妾不管了。”
姜璨生母贞妃刘氏十六岁嫁于咸王,十八岁生下姜璨,是咸王诸多嫔妃中最年轻貌美者,深的咸王欢心。
约莫等候两刻钟,咸王姗姗前往御花园:
“臣百里燕参见大王。”
“永兴侯与姬丰都谈妥了?”
“基本谈妥,但姬丰临时提出要去永兴城,若不答应,所有口头协议一概作废。”
“还有这等事!”咸王吃惊道,接着又问:“爱卿是答应了?”
“若不答应,梁国将力阻我国推行留足舍缺,后果将更为恶劣。臣左右权衡再三,只能答应姬丰条件,并换取梁国以新币向我咸国订购五十条商船,同时派遣八千船匠与三万民夫学习新式造船法。”
“永兴城关乎咸国根本,姬丰又贪婪成性,其若知永兴秘密,岂不出尔反尔讹诈于寡人。”
“是的大王,臣料定姬丰必然再次讹诈我国,故而只能欲擒故纵请他入瓮。”
“请他入瓮?”咸王不解,遂问:“秘密尽被其所看去,如何请他入瓮!”
“那臣问大王,大王可知永兴因何而兴盛?”
“自然是爱卿一举之力令开永兴不世之基业,还能有谁能与爱卿相提并论。”
“大王其实错了,永兴之盛,盛在教化之兴。臣之所学所思皆传予了工匠,传给了一批批学子,众人学以致用,方能有永兴城今日,而且不出十年,永兴城又将是另一番模样。
而世人却只知永兴之盛,盛在物产,因此博源君此去永兴城必然只看到永兴城之表象,而不知永兴之精髓根本。因此臣此番之所以同意其进入永兴城,便是要他讨钱买我咸国昌盛。”
“让姬丰掏钱买寡人昌盛?!寡人怎越听越糊涂。”
“眼下永兴城产力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产力仍然不足,但这可以增加人力日以业绩扩大生产,二是虽然永兴、麟城、瑞田三地每年所获收入巨大,但多上缴国库也甚多,用于永兴扩张的钱粮看似很多,其实新的产业与百工匠术都需更多投入,因此若没有钱,再多的人力也很难将之投入产力扩大。
臣之所以要令姬丰购买咸国商船,提供人力换取造船之法,正是为摊薄我国成本,同时加速造船扩大规模以利于咸国发展。同时只有令梁国经济与我咸国高度交往,才能进一步拉拢梁国,使之离不开咸国。唯有如此,留足舍缺才能顺利推行,同时永兴产力也将因额外的收入加速扩张。”
永兴城的工业化势必让姬丰惊为天人,必然要提出咸国转让有关技术,好为其日后牟利,姬丰实则也是这么想的,但其却未必知道工业化的背后是什么。
工业化的基础归根到底是先进的人才基础和配套的制度体制,且不说梁国没有先进教育的基础,其政治制度也不存在大规模发展先进教育的基础,这是其一。
其二,初期的教育投资规模巨大,见效缓慢,若非百里燕私掏腰包,截留永兴利润,根本不能有今天的规模。整个教育周期短则七八年,多则十年二十年,咸国都郡已基本完成初、中、高三阶段教育建设,当初的投入正以可观的速度迅速回报,而梁国根本不存在这些基础条件。
其三,人的理念和认知最终决定发展的道路,百里燕两世为人,熟知技术发展的前景和趋势,永兴城一代代推陈出新技术迭代,遵循的正是现成的发展理念,并不需要漫长的探索过程,避免了走弯路,从而缩短了经验和技术的积累时间,能在数十年内令技术迅速发展,而他国本质上不具备这一条件。
最后,永兴城产能扩张需要资金,设备不足只是一个层面,机器可以二十四小时三班倒,连续生产,但没有钱却不行。
所有采购即便是内部零利润采购,也需耗费大量钱财和工业消耗,工业化的进程伴随巨额钢铁、煤炭的消费支出。
永兴城发展到今天,更多是受益于垄断产品和高效生产的销售收入回哺工业发展,基本上仍处于自己养自己的企业模式,财政上受累于新占四郡的消化,数年来的拨款十分有限,如何扩大财源利用外部资金提供扩张动力,变得十分紧迫。
当年南征截留的金银钱款,这些年都投进了永兴城,差不多已所剩无几,国库一面需要永兴城供血,一面要维持企业自己发展和扩张,光靠垄断的暴利产业,再多的利润也顶不住国家财政的消耗。
姬丰的步步紧逼唯利是图,无疑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借鸡生蛋?!爱卿,何为借鸡生蛋?”
“就是让博源君掏大价钱钱买永兴生产的机器,臣拿他的钱让永兴城扩大生产,如此额外有了一笔外财,为博源君生产机器的同时,永兴城自行扩张产力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产量也更大。”
“那会否适得其反,令其掌握了咸国技法,或是泄露于其他诸侯之手?”
“大王放心,咸国秘密在乎与教化,在乎于治政,而不在于一台机器一个人,博源君看见的得到的不过是徒有其表,其只要敢开口,吞下的就是一剂毒药。
而且再有十年或十五年,永兴城将比今日更为强大,远非梁国和诸侯所能匹敌。”
“依爱卿之意,此事若成咸国增几分国力?”
“这要看博源君的胃口有多大,其若大包大揽海纳百川的话,臣再贴入钱粮,只计永兴城,三年内在当下规模上所有机械再曾三五倍是绰绰有余的,最少也能扩张两倍。以梁国国力,买走整个永兴城并非难事。但其却无力像臣一样,将永兴城发扬光大,充其量是买一个空壳。”
“那日后梁国若以此为资,卖与诸侯会如何?”
“天子自私自利,得永兴之法,断然不会轻易出卖。即便出卖,也得等梁国自以为学的真知实学之后,将他国远远甩开在后,到那时,少说得二三十年后。届时我咸国都郡将全面碾压中原,甩梁国数十年,甩诸侯百年,足可奠定横扫中原之势。”
博源君买走的是产品,买不走制度化的科研体系、先进理念,还有人才基础。等到若干年后梁国恍然大悟,永兴城已迈向成电力化的第二次工业化,实现经济工业的全面腾飞。
到那时,数学、冶金、物理、化学、医药、教育、国防全部领域赶超当世数百年,梁国既要改革政治体制,又要推行新式教育,其既没有时间改革,同时还要面对变革带来的镇痛和政治动荡,甚至是大规模的革命浪潮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