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届时我军养精蓄锐,再过江与之一战,可轻易收复两地。到那时,长孙、卫国经营之成果,尽入我国之手,咸国有足够国力经营两地,岂不美哉。”

人口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资源,没有人口基数,再多的土地也守不住。

咸国不算已经失去的江东东郡,既有的七郡之地土地面积超过百万平方公里,杂七杂八的人口勉强七百多万。

彭源、万川、上关、下关四郡都是大郡,土地面积不亚于咸国七郡,不计黑巾起兵早期迁入的外民,经过十多年消耗,本地人仅有四百余万,老弱病残还占多数,青壮年少稀少。

一千多万人口占有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且不说领土东西跨度较长,南北短,不利于战略纵身的发展,仅仅平时所需后勤保障、军事调度都成问题。

此时再加原山、德康两郡负担,咸国根本无力经营,短时也很难消化既得的成果。

同时长孙国绝不容不下咸国鲸吞六郡土地,晋国也会趁机发难,更不用说心怀叵测的志国背后再捅一刀,那时咸国外交和军事处境将比现在艰难十倍。

战争归根到底,本质是经济,经济的基础是农工商,是人口基数。

古语云“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决定土地价值的不是任何人为的主观因素,而是人本身客观因素,决定了土地价值,没有人,一切都是徒劳。

正如一颗没有生命的星球,对宇宙而言,即便遍地黄金的星球,也没有任何意义。正因为有了生命,土地才被生命赋予了价值。

从长远计,放弃两郡,换取长孙国的妥协,利大于弊,但在此之前,仍需要说服咸王。

战事进入七月,情势已悄然发生巨变,公良军不出所料的在南线与千岁停战,并非常顺利“攻入”江汇郡,逐步向南推进。

神通回退上关、下关不久开始陆续断粮,叶信此时率部追击,而莫云风同时由沣庆出兵,在潮城与沈暮驰对峙。

前线的战报从四月中旬陆续发往彭源,经由赵逊再发往陔陵。得益于健宝马,咸军消息传递的速度几乎是其他诸侯国的三倍。

六月中旬咸王已是知道印天王反正的捷报,出于保密,百里燕并未说明印天王是公孙岳,六月下旬攻占德康全郡与甘府、昌尹各半郡传至陔陵。

至七月上旬,百里燕的急递再次送到咸王手中,这一次却是招致了咸王的怒火。

“他怎么敢!”咸王怫然置奏本于案上,脸色极为不悦:“众卿说,永兴侯这是何道理。”

“大王。”诺一言上前道:“臣以为,永兴侯所虑不无道理,叛军如今已是樯橹之末,不足为虑,但怕就怕其在北线与长孙媾和,而后南下甘府、上关,届时形势对我咸国极为不利。

常言道,贪多必有失,我国虎吞六郡,怕是各国都容不下。如今既然六郡之地已是囊中之物,不如让出两郡,以结好长孙,同时也可抵消卫国对我威慑,不如以思水江为界,巩固已经到手的四郡之地。”

闻诺一言一席话,咸王立时瞪其一眼,问卢皋:

“卢爱卿,你也如此以为?”

“是的大王,以我咸国国力,能经营四郡已是极限。”

“哼!”咸王怒哼道,问高勋:“高爱卿,你以为呢?”

“回大王,臣以为六郡之地确实太多了,而且距我咸国精华之地太过遥远,短时之内难以有效控制。此外长孙国不是最为要紧的,要命的是晋国在长孙的二十余万人马,至今并未大动干戈,届时晋王为报陔陵之耻,以我虎吞六郡为借口,联合长孙、叛军攻我,那是必败无疑。

而且志国与我较好并非出自诚心,而是利用我国与晋国、长孙对峙,即便我军能最后取胜,志国再从背后一击,我国非但六郡之地拿不到手,届时数年消耗,志国元气已有恢复,而我咸国一片废墟,此时雷霆一击,恐有亡国之危。”

“卿等都如此以为?”

咸王大声质问,卢皋、高勋异口同声:

“是……”

“辛苦得来的两郡就此拱手让给他人,你们是存心要气死寡人是吗。”

“臣不敢!”高勋欠身道:“着实是我国国力有限,若非得益于最近十多年积攒的国力,怕是吃下两郡都十分吃力,如今占了德康的粮草,用以蓄养四郡之地,再辅以国内滋养,经营四郡之地,尚可勉强为之,如若再曾两郡之地,恐怕难以为继,而且劳民伤财,极可能连累国内,伤及根本。”

“那就束手无策,别无他法?”

“甚难。”卢皋坦言道:“若非永兴侯占了德康粮草,否则别说四郡,能养三郡就算不错。而且四郡之地已是志国所能容忍的极限,长孙国是一郡都容不下,现在吃下了六郡,长孙国绝不会善罢甘休,非是斗个鱼死网破。

鱼死网破也就罢了,到时晋国再落井下石,志国背后捅刀,卫国也可能藉此为借口挥师东进,那才是最遭的,还请大王三思。”

“那可否让御客出面调停此事?”

咸王提议道,高勋摇了摇头:

“此事牵扯诸侯争霸,绝非是小事,纵然御客有心,也绝不敢僭越诸侯底线。若是能做,永兴侯肯定已是考虑过。既然没说,那肯定是不可行的。”

“真是气死寡人了。”咸王立身而起,暴躁的来回踱着步子,少时又道:“此事暂且搁置,待永兴侯回国后再议,能拖着先拖着,等日后再说。

现在说说减兵之事,战事未休,永兴侯先提裁减军旅,推行新军制之事,卢爱卿以为,此事如何操办。”

“启禀大王,臣以为裁军可以,但新军制应该慎重。”

“高卿为何如此认为?”咸王问

“回大王,军制乃国之根本,牵一发动全身,稍有不慎,将打破现有的管辖依附关系,当慎之又慎。但裁军势在必行,眼下仅仅新附的叛军就多大二十余万众,加上各地陆续归附的叛军和民军,总数恐怕不下三十五万,再加咸军四十余万,已是不堪重负。裁剪冗余,化之为民,势在必行。”

“但永兴侯认为,新军制与裁军必须同时进行,赵爱卿也来奏本附议。卢爱卿,你以为裁军与新军制是否有必要同时推行。”

卢皋思索片刻说道:

“回大王,眼下各国军制均沿袭梁朝旧制,仅在百年之前有过大幅改动,最近百年间并无大的变动。

而今我咸国废黜奴隶,取消贱籍,推行新政,既有的激励措施与条令已不合时宜,且火器大量出现,急需新军制融入军中。

但正如高长史所言,改军制关乎国运,最好是慢慢来,由外及内,由下至上的好,如果动的太猛,各军必生混乱。永兴侯虽然提议推新新军制,却也没说立即全面推行。

或许会效仿永兴城,先在一处推行,而后用数年时间推广至全军,如此可有数年缓冲,期间若有不当,再做调整也十分容易,多半不会全面推行一步到位。”

叛军投诚之后,为保持其战斗力,并使其继续为咸军所用,百里燕保留了叛军既有的军制体系,由此咸军存在有两套截然不同的军制体系,两者很难兼容,也不存在平行领导的关系,对裁军和整编都极为不利。

莫要小觑古人的智慧》小说在线阅读_第102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范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莫要小觑古人的智慧第102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