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籼米亩产多,粳米亩产少,糯米就更少了。一看便知你这个永兴侯也不怎么样,连这个道理也不知。”
百里燕顿时脸色一红,一旁蒋杰怒意跃然脸上,正要开口,被他摁住。
刘晁说的其实没错,籼米的产量高,粳米的亩产少,即便是杂交水稻,籼米和粳米同时改良的情况下,籼米的产量依然要比粳米多得多。
再就是籼米的生长周期所需的热积累比粳米少,因此热带、亚热带,籼米一年能种三季,粳米只能种两季,如果是中温带,籼米能种两季,粳米只能种一季。
孙国属于中等海拔地貌,年平均气温低,种植粳米时间长,只能一季,种籼米也只能一季,但成熟时间比粳米短,因此中间有空档期,能为种植冬麦节约更多时间,同时有更多时间腾挪人力转运物资和练兵。
但籼米有句俗话,叫“胀锅不涨肚”,意思就是说,籼米看起来多,但吃不饱肚子。
归根到底,是籼米的淀粉含量不及粳米,同等份量的糯米,则比粳米更耐饿。
受纬度、海拔和气候影响,孙国是籼米的出产大国,同时主要生产早籼米。而早籼米的营养价值不如晚籼米,因此蛋白、淀粉和脂肪含量比晚籼米差,晚籼米则比粳米差。
而咸国以种植粳米为主,北海、东原、咸西北、江东北、都郡西郡一年两熟无法三熟,丘南、岁当偏南地区夏末气温略低,因此春季早稻之后,夏季种一季籼米,或者等上一月种冬麦。
由于种子潜力的限制,即便全国改种籼米,多数地区仍然只能两熟,不能三熟,因而淀粉总量仍然是粳米占据上峰。
黑巾军起兵后中期,内政的弊端逐步暴露,由于战争的消耗,大量耕牛家畜宰杀殆尽,为弥补军粮的缺口,只能改种产量更高的籼米,亩产平均要比粳米多出一两成,但总的能量比粳米要少。虽然增加了产量,但结果是治标不治本。
咸国其实也种植籼米,但气候更适合粳米和糯米,籼米只在丘南和岁当两郡种植,且折价要比粳米低得多。
刘晁所说消息此前一直未被收入情报当中,百里燕也忽视了这一问题,也算是好好补了一课。
二人如同饿死鬼投胎一半,狼吞虎咽吃相很是难看。
他们手中的鸡,足有一只乳猪大,转眼就剩下一半,少说吃掉五六斤肉,这还是当年丘比贡带回的黑羽贡鸡。
成年雄性贡鸡身高足可达成人的臀部,性情凶猛。引入咸国繁殖之后,十分适应亚热带气候。
黑羽贡鸡长期适应野生环境,食性很杂,只要有足够的场地和空间,只需少许的口粮,其有很强的自觅食能力,还是对付蝗虫和害虫的利器。
家中散养十几只黑羽贡鸡,蟑螂再猖獗,十天之内也能让其闻风丧胆。
待刘晁、齐达二人吃饱喝足,百里燕继续说道:
“二位将军,本帅有一事一直不解,不知二位可否帮个小忙?”
“将军请说,只要我等知道的,一定知无不言。”齐达说道,丝毫没有任何顾虑。
百里燕点了点头:
“嗯,据本帅所知,照城守将方克不过是勇力过人的匹夫,其并无文韬武略能与我军周旋,故而本帅怀疑,城中还有其他将帅,你二人可知?”
“嘶……这个……照城主将仅方克一人,按说不会有他人。”
刘晁肯定说道,齐达接过话:
“不错,照城守将是方克不错。但圣勋司近日插手军务甚多,此外好像听说还有一个周将军,但我等百夫长从未见过真人,只有千夫长才能见到。而且城中有女卒,进进出出忙得很。”
“什么,还有女卒!”
百里燕顿诧异,这是他第一次听说有配置女兵的消息。但齐达很是肯定:
“对,有女卒,但不知道什么来路。她们平日里都在治所,穿戴精致牛皮扎甲,也看不出谁人是主事的。”
周空等女卒平日身着统一的精致牛皮黑扎甲,外人无从知道谁是头领谁是随从。周空也极少出治所招摇过市。除了圣勋司和几个千夫长,很少有人知道周空真实身份,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方克的小老婆。
此外女性的身份极大的掩护了周空的背景,即便是百里燕脑洞再大,哪里想得出来照城坐镇的会是个女子,因为根本不合当下的历史背景和礼教气氛。
问过刘晁、齐达二人,百里燕令人带二人及其部众前去左营安置,随后与赵安陵说道:
“赵先生,你看他二人所言有几分真假?”
“没有十成,八成应该有,他二人口中的周将军,应该就是这照城主将。只是在下实在想不出,黑巾军中有谁姓周,能有如此了得手段,两个回合不落下风,天王神通、雷霆也不过如此。”
“嗯,此人十分危险,若是新起之秀,被其逃脱的话,日后被他国所用,将极为麻烦。”
“那侯爷是想收此人为己所用。”
“嗯。”百里燕不否认这个选项,如果可以的话,应该尽可能的吸纳黑巾军年轻一代后起之秀。
咸军目前高层武官四十大几,五十多岁的一大把,都是这些年与黑巾作战摸爬滚打出来的老将,有的虽然只是左右都督,但按资历,战后都能评个大都督,现任的大都督都要升任方面大将。
照此算起来,日后至少有三十个以上的大都督,十几个大将军,这些人年纪小的四十多,大的有五十几。而下面的同样还要再拔一级,年纪大多也四十几岁,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中高层将领集中四十五岁之上,占了大量编制,间接的挤兑了日后年轻人的上升通道。
这个隐患眼下还反映不出问题,如果十年后,五十多岁的基本上也都六十多了,基本上或是过世或是老迈,加之当下受物质条件、医疗条件限制,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和生理状况并不理想,十五年后这批四五十人的中高层将领,将大量退出历史舞台。
到那时,大批有着丰富经验的将领缺失,将严重危害到咸军的组织战斗力。
不同于和平时期一级一级升任的武官,战时摸爬滚打带兵出身的武官都是战争积累的宝贵财富,统兵三十万,和没打过仗,统兵三十万,完全是两码事。
一个只带过两千人打过仗的都尉,二十间后逐级晋升至大将,其能力与带兵二十万打仗的大将无法完全匹配,如果运气好,能力还行,通过战争初期的磨合,还能找到感觉打顺手。
只怕是能平庸的只配充任都尉,爬到了大将位置上,一仗输的兜底精光,那也就完了,战争不会再给其适应的时间和机会。即便不死于战场,官场也会要了他得命。
这也是当初百里燕扫荡婆嵩、松迪亚两省,让司空南、白郃、卢皋、苏洪、蒋杰等人轮番率兵数万十数万的原因。
司空南、白郃、卢皋如今年纪都四十五奔上了,十五年后还能纵马疆场的恐怕没有几人。
新人顶不上来,老人故去,对国家而言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同时百里燕自己也不年轻了,再有二十年,他也老了。现在起,就得着手二十年后的人事安排,至少得有人让永兴城继续沿着他定下的政策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