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燕、高勋都是赵逊门生,百里燕与轩亭侯、卤侯、咸王互为姻亲,又有利益交织,除了咸王自己,谁也撼动不了,也不可能分化,谁叛离了这个群体,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果。
这股政治力量只能是来自外部,或是日后新兴崛起的势力,而这个势力很可能一直站在咸王的幕后操弄着一切。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只要有人敢于阻挡永兴城向前发展的大道,百里燕将义无反顾的将之扼杀,决不手软。比之内部的叛乱,他更担心大洋彼岸那个另类智慧物种带来的巨大威胁。
久思不得深意,百里燕只得作罢,黄昏前去了苏方义处试探口风,遂又在苏方义作沟通下,见了程济源与包宁。
程济源倒是还好,常言道,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其左门得了百里燕好处无数,实物现金也好,技术学术也罢,没有那一样不是白送,于是顾忌也就多。
包宁是刚到不久,右门得到的好处远不及左门一个零头,自然不买百里燕的账,疾言厉色骂了个狗血淋头。
当然,批判的武器,永远也无法代替现实武器的批判,包宁从头至尾只字未提反悔搬迁一事,显然天下没有比永兴城更合适的地盘作为技术基地,仅铁料价格一项,足以让砡工派心动。
包宁作为门主,其首先是实用主义者,其次是现实利益主义者,最后才是政治考量,其没有道理,也无法拒绝永兴城中巨大的利益诱惑和学术基础。
长孙水军仍停留在永兴城以北二十里处,得知晋王吃瘪之后,国主曹衍一面遣使去往陔陵试探风向,一面派出太子曹琼与姬通积极交涉,将永兴事变推给晋国,淡化永兴事变带来的恶劣影响。
“刘相国,咸王可有答复?”曹衍问道。
“启禀大王,咸王停朝不见外臣,现由太子监国,长史高勋辅政。”
“太子不是对太子妃西寰言听计从吗,出了此等大事,咸王还能放心令太子监国?咸王没老糊涂吧。”
“回大王,臣以为,定是咸王不想令晋王颜面丧尽,故而以退为进,让晋王面上过得去,而且西寰已经说服晋王退兵,咸王如若得寸进尺,必落得把柄被晋王所趁。”
相国刘卞只说对了一点,明抬太子地位,是给外界以咸王得过且过的错觉,但并非主要原因。咸王真实想法是清理内务,将太子党羽一并清洗。
太子地位抬升,随之而来将是太子原有班底架构,与既有的内阁架构无法配套,且除丞相一职外,现有内阁与内阁各部各司属臣编制已满,在不增加员额情况下,一个萝卜一个坑,太子既有班底的这些人是爬上来的。
而且内阁平均年龄较轻,至少七八年甚至十年之内没有重大变故和过失,内阁不会出现重大调整,至于鼎炀侯如若过世,没什么意外,也是由其长子张佑承袭太尉一职。
如此一来,咸王四五年内若有不测,姜蛰即位后,将无法撼动现在的内阁局势,现有的内阁架构将长期执政,并将太子党羽扫出核心权利圈,保证咸国政局的平稳过渡,籍此限制姜蛰的王权。
此外咸王籍此通过阻断太子党羽进入内阁的机会,为日后姜璨接位提前扫清下层障碍,不使基层政权落入太子党羽之手,令咸国陷入长期内战,重蹈姜赫叛乱的覆辙。
姜赫叛乱最大的教训,是其控制了太多地方基层政权,致使叛乱始发,各地郡兵丧失了中央联系而沦为叛军,咸王当时能用的只有远在边关的戍兵。
而戍兵驻扎于城郊和关隘边防,内部一乱,第一时间无法从边境调集军队,于是给了姜赫攻取地方的喘息之机。
此时当局者清旁观者迷,刘卞不知咸国内情,当然说不出所以然来。
“大王,如今晋王已是脸面丧尽,永兴城又有御客据守,臣以为,永兴城还是就此作罢吧。而且安泰侯那边传来口讯,极为不满,已经将消息禀报天子,一旦传扬出去,恐怕不需两月将天下皆知。”
“那晋王还会出兵吗!”
“晋相范涛让人传话,晋王允诺,会如约出兵。”
“他姒钧非但无利可图,此番还折了脸面,他能替寡人出兵?寡人不信,其定是另有图谋。”
“大王,其此番非但是颜面尽失,为天下人所耻,若再拒不履行盟约出兵,无疑还得开罪大王,其损失将更大。如此一来,晋国可就是背信弃义的孤家寡人。故而臣以为,晋国断然不会毁约。
不过此番晋国无利可图,因此定然不会全力为大王出兵讨贼,臣猜想,晋王多半是想将兵马压在我军后方,令我军前去与黑巾贼兵搏杀,如此他们既履行了盟约,同时又保存了实力。”
“可恶!寡人就知晋人毫无信义可言。”
“大王,眼下已不是迁怒晋国时候,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会盟,哪怕是名义上的会盟,也要好过以会盟之名,图永兴之实的污名。一旦永兴城之事传开,梁天子降罪,恐有损大王威信,故而应该即刻派出使臣前往各国催请各王会盟,尽快联兵,共讨黑巾才是上策。
此外咸国断不会盟,其必然要与志国暗中合谋,共图孙国土地,我军若不能抢在咸国收复失地之前挥师南下,攻占孙国土地,咸国至少要占去一两郡之地。”
“那就即刻向各国派出使节催促会盟,同时令水军驶往沌口,移驾云节,准备与晋王会盟。”
“臣遵命。”
数日后,晋、宋、长孙三国于云节会盟,五月初,六志水军国姗姗来迟,停泊永兴港口靠岸半月之久,永兴事变就此平息,调入陔陵的五万戍兵陆续返回前线。
中兴、泰来、隆盛三地外籍军补入咸西郡,同时抽调新附民青壮十五万,辎工营十万人,民夫二十万,驮马驴子十余万匹,四轮辎重车辆五千余辆向西集结。
至五月中旬,咸军连续发动三次五万人以上规模作战,尽数收复咸西郡剩余失地,西线由此转入防御,不在继续西进。主力二十五万人马由赵逊亲自率领,南下收复丘南南郡。
与此同时,永兴事变影响迅速扩散,咸国威信大增,给志国喂下了定心丸,志王得报咸军出兵,遂令公良义率军西出,同时公良义分出一部人马五万人,由公良松、公良修统帅北上,从南翼佯攻,吸引丘南南郡叛军力量,以策应赵逊南下。
五月下旬,御客转回公孙岳密函,请求咸军放缓进兵,以留有周旋腾挪时间,继续游说雄论道。
百里燕再三考虑,鉴于中旬三次作战黑巾军抵抗顽强,为避免更大牺牲,遂同意请求,并说服咸王放缓丘南郡用兵,同时密信急送公良修军中说明原委。
六月上旬,赵逊、公良两军放缓进兵,转而加紧转运后勤粮草,而此时晋王、长孙国主仍在为如何出兵而喋喋不休互相扯皮。
五月末六月上旬间,长孙会盟国书陆续送达各国,此时咸、志两军陆续发兵,志国率先攻入孙国昌尹郡,切断下关、上关、甘府、万川、彭源五郡北上通道,徐国见攻取六郡无望,继续会盟已无实际意义,遂放弃会盟,出兵北上,试图在收复失地后,攻取思水江以南焦郡、江汇两郡,籍此向西攻取孙国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