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眼下看来,得尽快动手,属下以为,长孙水军抵达之后,晋国很快将有动作。”

“嗯,赵先生所言正是本侯所忧,公孙岳那里准备的如何?”

“宗伯兄正与苏军师安排,不日可以出使。”

“一定要安排周密呀,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侯爷放心,有御客安排,此事多半不会有失。”

公孙岳前往黑巾军控制区,仍需要御客安排和情报支援,否则根本到不了核心地区。

早年黑巾军暴乱之初,有不少御客投奔黑巾军,当时给御客造成了不小损失。除南境以外的一切事情,御客的态度都较为宽松,也包括各地的叛乱和哗变,御客极少插手。

御客之初之所以没有干预,从苏方义的态度来看,一是惯例,御客作为一支准军事化力量,各国容忍其存在是因为金雪狄人的北犯,而各国都无心在南境投入兵力,也无力,各自顾着争霸,御客也就有了生存空间。

御客如若卷入中原纷争,其中立性将无可取信天下,数十万人的游荡武装将被各国所忌惮。

二是没有预见到黑巾危害会如此之大,御客总部始料未及。三是有御客卷入,干涉会变成同门相残。

四是门派之争,不宜上升为血腥屠杀,一旦开了先例,日后其他门派报复起来,同样是血腥的,因此诸子百家各有墨守成规的定例,极少发生兵戎相见的案例。

第五就是黑巾军爆发之初形势不明,后来南境出现警讯,御客注意力逐渐也转向了南境。

投靠黑巾的御客十数年间或死或伤,数量已经微不足道,人员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越来越被黑巾郡高层边缘化,御客总部得以通过这些内线,游走在黑巾军各地之间搜集消息。

公孙岳将通过这些安全的网络渠道,前往雄论道派的大本营,或是与其相识的关键人物展开游说。

此后数日,姬通继续前往高勋、鼎炀侯与其他阁僚府中游说,而与此同时,陔陵城中流言四起,咸王不会盟、不打算收回江东东郡的态度在一群宵小的挑唆下,引发了民意舆论的剧烈波动,一度出现了咸王退位让贤,太子登基的言论。

同时百里燕也发现,当人的物质生活大幅改善,社会相对公平之后,个人精神世界的匮乏不免变得空虚,无事可做抽闲憋得慌的人越来越多,因为生产力的提高,生存的危机压迫减少,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谈论生计以外的内容。

十多年前咸军战败割地赔款,处于饥饿边缘挣扎的市井小民鲜有议论国事,战败仍停留在贵族和统治阶层之间。

现在这些吃饱的小老百姓,已经不满足于物质上的生活,开始追求现实中的精神需求,在精神生活匮乏的当下,宗教或是政治都是主要精神生活的消费品。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的信号,既有其不良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总体而言,首都地区经过十多年的推广发展,识字率得以缓慢的增加,社会正在向全面开化的边缘,迅速孵化出新的思想浪潮。

但需要积极正确的引导,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政治资源,百里燕开始考虑设立官办的新闻机构,以控制舆论的走向。遂从永兴城紧急抽调两套大字号活字铜板与工匠,大幅纸张五万张备用。

四月廿二,长孙王使节抵达云节,面见晋王转呈长孙王国书,待长孙使节退走,晋王得意说道:

“范相国,陔陵城中情况如何?”

“启禀我王,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在议论咸王的无能与胆怯,西寰殿下的计策果然高明。”

“呵哈哈……我这王妹韬略虽不如你等,但论心计和手段,可不逊色你等男子。”

“大王所言极是,公主若是能引动满朝文武不瞒,百里燕就是想压,也压不住陔陵城中十数万张嘴。”

“此庶子坏我晋国大计,寡人早晚要将它碎尸万段!”

晋王对百里燕恨之入骨,恨不能将其挫骨扬灰碎尸万段方解心头之恨。

“范相,永兴城的情况查探的如何?”

“守军只有一万余人,百姓工匠、女工数万人,砡工派也有数万人在咸国避难,就居于城中,日后会是很大的麻烦。”

“将他们赶走,寡人可不想与他们有任何瓜葛。”

“这……恐怕不妥吧。”

“有何不妥,寡人的永兴城岂容这些贪婪之辈窃据于此。”

“大王,砡工派是天下名门,与梁国和御客关系匪浅,百里燕又是御客上宾,砡工派的处置应以缓和手段加以驱逐,用强恐御客弹压。”

“哼,御客已如丧家之犬,何惧之有。”

晋王不屑一顾,范涛规劝道:

“大王,御客虽是元气大伤,却并未遭灭顶之灾,我晋国不应与御客为敌。此外还应提防百里燕搬请御客插手永兴城,坏我大计。”

“御客远在徐国,徐国北地尽数沦陷,再怎么快,也得一月个半月才能赶到,一来一去至少三月,待寡人占了永兴城,御客还能插手诸侯会盟不成。”

“虽说如此,但眼下在咸国会盟的消息恐怕百里燕已让人送往御客总堂,如若御客插手会盟,事情会变得棘手。故而臣建议长孙军在登陆永兴之后,我军应立即迫近陔陵,逼咸王就范,如若不然,可先轰击永兴城,给以施压。”

“好,传令姒清,王驾移往陔陵北门外两里,让咸王好好观赏观赏我军军容!”

“诺!”

两日后,四月廿四清晨,晋军、宋军二十六七万人近逼至陔陵,同时长孙军水师抵达永兴城以北十里河段,砡工派闻讯大惊。右门大师包宁慌张找到正在试车的程济源:

“济源兄,济源兄……”

“包兄何事如此慌忙?”程济源放下工作问道。

“你还不知吧,长孙水军已是到十里外,看架势是要进城啊。我可听说,长孙军都是活土匪呀,剿匪荡寇不怎样,烧杀抢掠都厉害的紧,这会盟不会是在永兴城吧!”

“这不能吧,苏方义与永兴侯怎不知。走,去找苏方义。”

苏方义此时正与宗伯泰在北门城头,长孙水军距离永兴城已是不足六里。包宁、程济源匆匆寻来,见二人都在,程济源忙问苏方义:

“苏先生,长孙水军到此,先生可事先得知消息?”

“不知,本以为要在沌口上岸,却是不知其会南下永兴。”苏方义违心说道,却也没说假话。

沌口距离永兴以北不远,水军快些一夜能到,就近而言,肯定要在沌口登陆。但长孙军显然不会将军事意图告知咸国,晋国既然要图谋永兴城,长孙水军直奔永兴城是完全可预见的结果。

当然,苏方义这话信与不信就因人而异了。

这时包宁又说道:

“苏先生、宗伯先生,永兴侯就一点不知?”

“侯爷确实不知长孙水军要在永兴上岸。”宗伯泰道,继续安慰包宁:“在下已命人将消息告知侯爷,想必午后应有消息。”

“可现在怎办呐,眼看着长孙水军就要到了呀!”

“还请二位门主放心,永兴城乃我咸国重地,断然不会令外军入城。”

宗伯泰说的信誓旦旦,包宁依然放心不下,拉着程济源来到无人处说道:

莫要小觑古人的智慧》小说在线阅读_第90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范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莫要小觑古人的智慧第90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