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大王,金雪狄人良将统帅如稀世珍宝,极为匮乏,其统帅之下,无不是泛泛之辈,甚至是慵废之人,故而其统帅虽是厉害,但将令下达之后,各部往往难以正确落实,其败根源在此。”
“哦……那为何我中原却是敌不过呢?”
“非是我中原敌不过,而是其因有三。其一,早年我中原军兵器铠甲不如人,金雪狄人皆为优良铁剑铁铠,而中原军多数仍以青铜兵器为主,固然数量倍之,仍只能勉强取胜。
其二,中原各诸侯国人心不齐,难以协同,易被各个击破。甚至相互暗算出卖,而被敌所趁,如宋国大司马舒潼等,便是因联军内部暗算,而遭围攻战死。
其三,金雪狄人有完备府衙,名曰军院校,其职能如我咸国之武备营、讲武堂相当,且遍及金雪狄全国。其战卒操典极为严苛,只需稍加见血,便能练出精兵老卒,故而极为耐战。
此三要害既是金雪狄之长处,亦是我中原之软肋。此番若非长孙国震天火横空出世,此战纵有臣和御客在南地周旋,恐怕中原联军也难有很大胜算。”
此言一出,多少让人感到百里燕是在自恃功高,这时座下陔陵城府司马陆敬高声说道:
“大王,臣有话要说。”
咸王看向陆敬,蹙眉问道:
“城府司马有何话说?”
“既然永兴侯说蛮人难战,那请问永兴侯,又是如何胜之。”
陆敬,鼎炀侯嫡系,江东之战后一直在肥城戍守,永兴河之战起,并未调回作战,直到去年叶信忙于前线战事,鼎炀侯力荐之下,陆敬从肥城调回陔陵,出任城府司马这个肥缺。
陆敬的调回,让百里燕很意外,他仔细审了审陆敬脸色,余光又是瞟了燕鼎炀侯父子。心中酝酿片刻,百里燕坐着抬手略施了一礼:
“原来是陆敬将军,关于陆将军之疑,本将以为,胜败之道非三言两语所能赘述,陆将军如果有任何疑问,可改日请教,今日并非讲武堂,亦非论兵,战法战术战略冗长而繁复,在场诸位文臣居多,说来无味,听之无趣,陆将军以为呢。”
百里燕话不是不重,陆敬本欲大庭广众之下搞点事情,却是被百里燕的结结实实,令其再难兴风作浪,只好自找台阶下:
“那……那好,本将改日再向永兴侯当面请教。”
陆敬偃旗息鼓,座下又有说话之人:
“大王,臣李旭有话要说。”
见是御史大夫李旭,咸王顿是心烦:
“御史大夫,燕公子刚返陔陵,你有何话要讲啊?”
“臣想问燕公子,既是歧国世子,是忠于歧国,还是忠于我咸国。”
李旭之言如重磅丨炸丨弹凭空炸开,一石激起千层浪,众人无不议论纷纷,赵逊等诸将无不侧目而视。
百里燕此时也被“御史大夫”吓了一跳。
倒不是李旭的言论能动摇他的地位,而是“御史大夫”这个官职出现在八百多年前,但从梁朝创立至今,很少有诸侯国设立,即便是在梁朝最开明时期,也很少置御史大夫,因此御史大夫不是常设官职,非常之冷门。
御史大夫作为言官,有进言劝谏卫御君主之责,但是这个职务出现的太早,制度与当下政治体制、权利架构不配套,因此御史大夫又有“亡国大夫”之说。
究其原因,御史大夫相当于检察院,有权检举揭发不良官吏和危害国家利益的政策,辅佐丞相和督吏,选拔和考察官员,监督贵族,但是御史大夫多数又都是死脑壳,很容易被利用。
由于中原版图巨大的原因,各朝采取分封制度,奴隶贵族制度甚至是部落制度,是天子控制国家的重要手段,而御史大夫出现在半奴隶制时代,本就超出了制度所能承载的体制权利平衡力。
由此导致御史大夫名不副实,成为捍卫核心贵族阶层,对下制压下层官员,进而严重阻塞了人才向上流动和庶民晋升的通道,造成政局动荡,武将叛乱的元凶。
有些诸侯或权贵私下做了些有违规制的事情,诸如铸造一个青铜鼎,结果发现重了两斤,按例就成了僭越礼制,轻则罚款通报天下,重则降级甚至削藩。
于是有御史大夫立马去翻祖制跟天子说,某某那个谁,铸造铜鼎僭越了规制,赶紧废了他,不废了他,你就是背弃祖制的昏君。
如此御史大夫就像斤斤计较的深宫怨妇,到处告刁状,历朝历代因御史大夫导致的叛乱不胜枚举,由于版图巨大,等到平叛大军赶到,往往可能是半年后,而且还不算决策和路上消息往来的时间。
因此各诸侯国极少设立御史大夫,设立此职往往并不是什么好的政治信号。
高勋作为长史,应该非常清楚“亡国大夫”的弊端,赵逊也没阻止,百里燕不得不怀疑是太子撺掇咸王重起御史大夫的用意。
到底是西寰在背后摆布,还是太子有意为之,如果是西寰,说得通也说不通,如果是太子,这一招可谓是相当厉害,但太子年少,他有这个城府吗?更何况还有西寰的压制。
而且今日刚进城,无独有偶,陆敬发难在先,李旭逼问在后,很难不让人联想这是有意为之。
面对李旭逼问,百里燕腹中迅速酝酿,从容不迫反问其:
“请问李大人,大人可有本将不忠之证,若有,还请李大人示众。”
本以为可以将李旭一军,不曾想反被其咬一口:
“有!”李旭大声道:“有传闻永兴侯南地所获甚多,曾向蛮人所要赎金金币九十五万,银币一千八百七十二万,另有财货无数,敢问永兴侯,财宝何在?”
突然提钱,百里燕心中不快,脸上仍要强压着:
“赎金曾与志国、御客三方共分,故而并未被我咸国尽得。”
“但据我所知,南境作战皆有定例,但凡谁得金银皆归其人所得,永兴侯为何要将我咸国所获分给敌国!”
百里燕闻讯怒由心生,恨不能给其两个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