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攻城塔,这东西中原本来没有,时下也不称之为攻城塔,而叫“塔车”,最先见于北犯金雪狄的攻城器械,因上窄下宽,层层分明,因而称之为塔车,后被中原借鉴掌握。
由于塔车极为沉重,中原皆以牛马牵拉至城墙附近,而后再由人力推动。金雪狄人所造攻城塔,远比中原的攻城塔更大更宽,一次可装载上百人登城,如同一艘巨大的运兵车,沉重异常,因此一直由披甲的战獠或独角马牵拉,远比人推更为省力,一口气能冲上城墙数百人,威胁极大。
叛军连续半月日夜赶工,打造塔车十数台,西门外出现四座,东门外也出现四座,唯独南门外发现了六座,而且还有八座临车,显然又是一次重点关照。
百里燕这次算是大开眼界,此前尹秧之战、杜阳之战,受地理环境的和城墙高度制约,无论晋军还是咸军,都不曾使用攻城塔和临车,此番着人让人眼界大开。
“王八蛋,这是要玩真的!”
“魏将军,让弟兄们准备吧。”苏洪道。
“不,让弟兄们继续隐蔽,万一这是叛军的引蛇出洞,岂不白白送死。去将火油罐、酒罐拿来,越多越好。”
“诺。”
百里燕在城南是不准备油锅的,原因很简单,油锅这个东西用好了,是对敌人的惨无人道,用歪了,可能殃及自己人。
根据可移动性,油锅分为底座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
底座固定式油锅,是将一种带有圆柱锅耳朵的翻斗铜锅,架设在底座两个圆形凹槽内,而后油锅下升火,油沸腾后扳动杠杆,将翻斗铜锅向下倾倒,移动式油锅则是临时增设。
固定式油锅都设置于城门上方和突出的敌台,移动式油锅都沿女墙临时安置。固定式油锅好处是容量大,无需提前准备设施,而且较为安全,不容易翻向自己人,缺点是无法移动。
移动式油锅虽然方便,但是容量小,操纵过程稍有不慎就可能殃及自己。尤其是交战期间,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翻倒伤了自己人是常有的事。
使用时将油锅烧沸,而后对着城下的叛军一个肉丝盖浇饭下去,保管下面一片惨烈乱跳街舞,然后再只要一个火星,油液所到之处瞬间窜起冲天大火,因此油锅这个东西致死率极大。
但有弊也有利,万一被叛军石砲车发射的石块击中,或者忙中出错人为推翻,也可能是操作者被箭簇射中肌肉抽搐打翻,最后倒霉的可能就是自己人,而且只会比往城下倾泻更为惨烈。
因为油都淤在了城墙过道内,一烧起来就是一大片,大火沿着油液淌到哪儿,烧到哪儿,跑都没地方跑。
而对付攻城塔,最佳办法无疑是用火攻,但百里燕却发现叛军在攻城塔外曾蒙了熟牛皮和铜盾。这意味着一般的火箭火攻很难起效,只能等着云梯车、攻城塔靠近城墙后,用猛火烧它们的底座,将其摧毁。
叛军蠢蠢欲动,百里燕越来越倾向于叛军绝非虚张声势,毕竟打造攻城塔这种大型器具耗时耗力,叛军绝不会为了虚张声势,而折腾出这么个东西。
攻城前最强烈的信号,莫过于远程大杀器投送速率大幅飙升,搁现代军事术语中,叫火力准备和火力延伸打击。
同时敌军弓弩手结阵前出至弓弩射程之内,对城墙上下的守城军发起远程武器覆盖。
攻城战卒与器械战卒紧密配合,通过弓弩手方阵间预留的通道,对城墙发起登城冲击。
南门外叛军弓弩手一分为二,约为一万两千,呈东、西两阵,每阵六千人,每阵再分三小阵,小阵两千人一阵,依次由东向西北列阵。
两阵弓弩手之间为两座攻城塔,八台云梯车、四座临车,少说有四千多人,两阵弓弩手两侧各有两座攻城塔,八台云梯车、两座临车,共计六座攻城塔、二十四台云梯车,八座临车。
值得注意的是,叛军东西两阵弓弩手中间,前出位置还有两辆重甲马车,马匹都披挂重甲,马车也为封闭式,马车上端及四周铺设铜板,体积比咸王座驾车辇还要大。
“魏将军,叛军阵前那辆大车真奇怪呀,里里外外都披挂重甲,这是准备撞城墙呢吧。”白郃说道。
“本将估摸着,车里定是电石,用来烧咱城门的。”
百里燕(既魏贤)料定,叛军披甲马车之内定是装载了大量电石和水,只等冲到城门下,一股脑堆在城门口洒水放火。
“白郃,命人准备沙土,叛军如若烧门,即刻往翻斗之内装填沙土,给我埋喽,但凡靠近城门扒土者,以滚木檑石还击。”
“诺!”
叛军意在用以甲车携带水和电石火烧城门吊桥,仅以沙土掩埋一次两次可以,时间一长,叛军定然会发现这个规律,势必要组织人马前来掘土,重新点燃电石。
白郃负责城门段防御,所以前番叛军扔进城内的石块,百里燕令人收集起来,一多半都集中在城门上,就是为了沙土掩埋电石之后,轮番用石头砸,阻绝叛军士卒扒土。
与此同时,百里燕调苏洪骁骑营与新兵三千,负责南城墙西段的守御,百里燕自领新兵三千人坐镇南城墙东段,陆肇羽箭营弓弩手居中放箭,司空南豹韬营为预备队,在城下被弹安全区【注1】之外待命,辎工营三万人负责补充和抢运伤员送医救治。
随着一声号响,叛军弓弩手踩着鼓乐节奏,开始向城墙运动,距离从两百步,迅速缩短至一百五十步,接近至一百二十步之际,陆肇一声令下:
“各营听令,弓手张弦!”
瞬时嘎嘎作响的绷弦声此起彼伏,弓手仰天四十度仰角朝天,陆肇咬紧牙关,目光紧盯不离,待叛军弓弩手进入百步范围,随即一声令下:
“放箭!”
一声彻耳的激鸣划过长空,数千箭矢迎着烈日如疾风骤雨一般直扑叛军,箭矢接敌刹那间倒地者络绎不绝,少时哀声此起彼伏嚎声不绝于耳。
“放箭!”陆肇毫不心慈手软,又是接连两阵齐射凌空而下。
常言道阵前不过三箭,事实上是指两军对垒阵前对阵之初,双方弓弩手相互攻射敌方步军的现实情况。
双方步军厮杀,往往相距百步开始冲锋,百步之内弓弩手阵前列阵,以直射、抛射,甚至侧射等,多个角度同时齐射数千乃至数万支箭。
即便是训练有素的老军,这个距离上至多也就放两三阵齐射,而后己方步卒投入搏杀,弓弩手退居步军身后继续以抛射,向敌军冲锋路上身后放箭杀伤敌军,藉此覆盖己方阵前四十至百步之内的敌方冲锋步兵。
当然,战卒可以举着盾牌披着甲衣,硬顶着铺天盖地的箭矢冲锋陷阵,但不是那回事儿,根本没那么简单。
两军阵战厮杀,首波冲击生还率可谓是希望渺茫,但凡是训练有素的军阵,弓弩手无不是在同一时刻,从不同方向,同时对一个局域目标发动齐射覆盖。
可以试想,三箭之内,每一阵都是三万支箭同时集中覆盖一个冲锋路线,三阵箭就是九万支箭矢,对于阵战、野战,受到通信技术和战场调度的制约,结阵大军数量一般而言不会超过十五万。
第一波冲击至少得要七八千乃至是上万精锐,结果遭遇的是九万支箭簇,即便九万支箭簇最终只能杀伤三五千人,这也是不小的伤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