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的宣传工作持续了两个时辰,调集了咸军识字将官、兵士两百多人深入各营宣读《告天下万民书》,投诚以及降兵先抽取什长以上将官和所有识字人员集中宣传教育,而后再有点到面,让他们自己实地感受,普通人是否也能神术护体,仙法加持。
对老百姓的宣传工作,先从咸国人开始。
咸国人占了邵平五分之二人口,用自己人对自己人宣传容易教化。咸国人中与孙国、志国、徐国迁入的移民又有部分通婚,再以血亲关系和方千、陆肇部下等人的现身说法,实地感受加以扩大影响力。
同时进行的还有对邵平仓储及王泉等人财产的查抄和审讯,对付黑巾军的伪官吏,一概从严查办,有血债的要清算,被迫胁从的查清后视情况处置,不能简单粗暴的一概而论。
邵平人口十五万,近两年连年受蝗虫袭扰,损失惨重,只有去年秋收,收上来一季的口粮。老百姓家中的存粮其实上月开始就陆续出现告罄,不够坚持到夏收,黑巾军的措施其实从一开始就有着严密而周详的计划。
他们接管城池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屠杀权贵和富裕阶层,通过掠夺财产,以获得更多的物资补给。不论善恶,一概以盘剥老百姓为名血洗,清洗廖家等从善如流的大户根本不是意外,而是有计划有预谋,早就已经摸清了邵平情况。
待邵平哗变的咸军被调走后,来自孙国的黑巾军即刻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清洗,由此掠夺了大量财富和生产资料。
王泉的家**计抄出了七块金铤,一百三十多根寸金,近五百根寸银,都是在当地抄家灭门活动中的分赃,换做是太平世道,不可不为富足。
此外还有精米近千石,腌肉五十多缸,丝绸和布匹三百余匹,由此可见,黑巾军起事不到一年,其内部的特权阶层,已经完整的继承了此前历代权贵阶层的所有特性。
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黑巾军本质不是为了劳苦大众打天下的起义军,依然还是一小撮人为攫取权利,利用来百姓的蒙昧无知和历史的局限性,发动的夺权战争,本质依然是权贵阶层的特权再分配。只是将特权从一群人手中,转移到另一群人手中。
所有查抄的金银珠宝、布匹丝绸,一概冲入军中用于赏罚,粮草等口粮仅够全城无粮百姓支撑到夏收之后,如果没有咸军攻占邵平,以邵平治下春耕种下的水稻和有效劳动力计算,黑巾军仅仅从邵平就能征收三十到四十万石以上的军粮。
黑巾军在占领地实行《清户粮》制度,有点像集体食堂,每家自留粮的多少不一,有人能挨到稻米收上来,有的则不能。
因此等不到稻米收上来的人丁可以要求接济,但前提是家中遭到彻彻底底的搜查,确认没有余粮,可以去粥棚,每人每天定量喝两碗稀粥。
黑巾军熬的稀粥百里燕去看过,清汤寡水几乎可以一眼见底,然后加一把野菜和盐,将就的灌下去。如此也仅仅只能保证多数人饿不死,这一点倒是要比咸国治下的郡县要强。
想当年旱灾引发的民变,归根到底还是权贵阶层和官绅群体,没有落实根本的赈灾制度,不落实赈灾的根本原因,又是官仓的米粮进到了权贵阶层口袋里,权贵哪里会用自己口袋里的米粮接济饥民。
而黑巾军则以此种稍稍好于官府的手段,确确实实笼络到了一大批民众,替其效死力。
常言道,得人心者得天下,现在争取的正是天下民心,谁能笼络到更多的人心,谁就能争霸天下。
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更是如此,往往你喝粥,我吃饭,我就愿意提着脑袋去卖命,你吃肉,我吃干饭,你当然也愿意为了顿顿能吃上肉去博个好前程。
人都是驱动力的,资本社会是资本的贪婪,农耕社会是对生存以及更好的生存去奋斗。
邵平一战不仅仅只是得到了十几万人口,百里燕清楚认识到,时代背景下的路,此刻任重而道远。
他能走到今天,何尝又不是底下人一步步的将自己推到了今天这个地位,纵然有滚滚红尘在逼着你前行,如果没有底下的人给你卖命,自己又何尝能踩着他人走到今天。
自己活着,已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君王,一个体制而活,是为了这些弟兄背后的无数个家庭活着,自己倒下了,接着倒下的就是他们。
对王泉、程业的审讯较为顺利,就因为他贪生怕死想活命。
王泉作为开战以来抓获的最高行政官员,黑巾军内部此前不为人知的秘密,到此逐渐露出端倪。
根据司空南的反应,黑巾军的高层并不和睦,此前百里燕也曾判断,当黑巾军完成地盘的巩固,内部利益阶层的分化将不可避免的出现,尤其是特权阶层的树立,本身就是他们起事的根本目的,却也没料到会上升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此番打下邵平纯粹是侥幸中的侥幸,王泉当时对司空南的到来本就顾虑重重,要不是叶信所部停在城南外三十里,直接把大军开到城下,王泉断然不会相信龙渊天王大军北上作战,究其根本,是黑巾军内部的势力划分异常明显,利益冲突极为尖锐。
根据王泉交代,黑巾军内部大致上分为两派,是以圣焱、雷霆、神通等天王为首的中原派,另一派是以龙渊、千岁等天王的西进南下派。
这也是为什么圣焱等天王决意攻打长孙、咸国等北海沿岸诸侯国的原因,因为北海富庶,平原广大。王泉当然仅仅只是看到了北海的富庶,却看不到跟深层次的战略选择。
中原地区大国林立,战略资源丰富,土地产出大,攻占了中原,等于控制了版图上核心经济中心,就能背靠北海,由北向南一统版图。
而向南、向西策略较为务实,因为向南是人口较少的徐国,向西是人口较多,而奴隶制根深蒂固的卫国,以及西海其他受到卫国压迫的小国。
攻占了徐国,等于打开了通往卫国东南的传统势力通道,只要发动民变,卫国这个有用数百万奴隶和数以千万的底层农民的大国,很难抵挡爆发式的民变,一旦黑巾军在版图上得以与卫国相连,卫国的瞬间崩溃是可以预见到的。
此两种战略有其各自的优点和战略局限性,有缺点在于战争资源的分配,和战争中能否获取战争资源回哺战争机器。
经济上,向西发展,卫国人口众多,土地极广,周边是西海四个小国,无法构成实质威胁,但是卫国远离中原腹地,一直是中原文化较为排斥的落后国体,不被传统观念所接受,同时生产力比中原更低。
军事上,卫国路途遥远,即便是骑兵快速行进,抵达中原腹地也需要两个月左右,步兵不走水路,陆路需要半年以上,极为不便。
中原地区虽然富庶,交通发达,但强敌环伺,非集中重兵才能解决问题。更为致命战略缺陷是三线作战,东有晋国,南有志国、西有孙国,不得不与三大国同时交战。
因此中原战略从一开始,便是将志国西北人口全部抽空,将志国西北郡县变为白地。
同时将咸国吞并,以望亲江为界,与晋国对峙,将志国稳定在既有边界,而后会师北上打垮长孙国,经由长孙国,绕道思水江下游,从背后打击孙国,并一劳永逸的解决梁国这个中原共主,令天下群龙无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