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尤其是受御客整训,又参加过实战的壮丁充入护兵,但不编入市槽转运使麾下,专司保卫荒村安全,同时编列乡兵,作为护兵补充。乡兵农忙时屯田种地,农闲时训练,耕战结合,其职能已经接近屯兵性质。

此时刘灶、刘川父子烧制的第一批瓷器已经出炉,批量还不是很大,百里燕暂时也没有扩大生产的打算,待到秋收米粮入库之后,将这批骨瓷运给丁肃代为销售,只留下部分供应广信市场。

时间一晃已经是初秋,再有半月至一个月,晚稻就能收割,百里燕率领转运使麾下五十骑兵,走在广信城外的田间地头,举目所见皆是金黄的稻田。

“看来今年又是个丰年啊。”

司空南感慨道,脸上洋溢着平淡的渴望。百里燕却担心说道:

“是啊,但愿能早点收割入库。”

“大人是在担心蝗灾?”

“嗯。”百里燕轻哼道:“传言北上蝗虫已侵入咸西郡、丘南郡,势头远超预期,若是不能赶在蝗灾来临之前,将晚稻收割入库,明年恐怕又将是个大荒年。”

蝗虫来势比预计的更加凶猛。由于南方气温较低,而且发在冬春之交,南方的蝗灾一爆发,看似异常迅猛,其实是人们多年不经蝗灾,意识单薄。

蝗虫在一路北迁途中一路扩散,单位面积内的蝗虫被土地所稀释,分摊到各地,反而感觉蝗灾不那么严重。

结果却是北方天气较热,而蝗虫又是温带寄生,十到三十天便能交配产卵一次,且喜欢向更利于繁殖的热带迁徙,待到抵达咸国边境,蝗虫数量陡然暴增,据边关传来的告急文书,蝗虫的密度如箭雨一般遮天蔽日,所过之地是寸草不生。

更要命的还在于蝗虫在土壤之下产卵,不是一波就灭,而是可以持续几月甚至几年,北海冬季气温高,虫卵极难冻死,来年必然再发蝗灾。

百里燕思索之际,前方驿马飞奔而至,驿卒背上插着黑旗,通常意味着鸿翎急件和超警事态。驿卒疾驰而过,神情凝重到了无暇看众人一眼。

司空南急问道:

“大人,是不是又起战事了!”

“不,定是其他要事。”

如有战端,赵逊看到苗头怎么也该提前来信,既然没有来信,肯定不是战事。

“我们再去别地看看,要尽快掌握广信所有地形。”

“大人所言极是。”

广信属地面积不及麟城,除了海岸线,地形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当年封禅故意将广信公封在广信,以便将来出兵讨伐,将鼎炀侯张隽封在鼎炀城,也是有意牵制广信。

时至下午申时末刻,广信公府来人追上百里燕一行,姜闵传令急速回府议事,内容不详。百里燕不敢耽搁,让司空南继续向西巡逻,他只身一人返回广信。

抵达公府已是黄昏,陈韵风、王九、姜蓉齐聚书房,姜闵正脸色凝重看向百里燕:

“魏先生来啦。”

“魏贤见过主公。”

“免礼吧,陈先生给魏贤说说吧。”

陈韵风接过话说道:

“陔陵鸿翎急件,咸西南郡秋粮颗粒无收,丘南郡绝产十之八九。蝗灾两日前已蔓延至到都郡西南,据驿卒所言,他离开时,西南方向遮天蔽日,蝗灾此时恐怕已经到了墨池。”

“都到都郡了,这么快。”

百里燕(既魏贤)大吃一惊,万没料到蝗灾来的这么快。

此前最坏估计也得在半月后蝗灾才入丘南郡,这才半个月不到,蝗灾都到了陔陵,甚至墨池,照此速度,最快也就两三天能到广信,沿途所有的庄稼都会吃干抹净。

“此时找诸位前来,是想商议个对策。”姜闵沉吟说道:“魏先生来之前,陈先生建议抢收晚稻,能收多少是多少。不知魏先生意下如何。”

“恐怕来不及呀。”百里燕担心道,接着又说:“一人一日最多也就割一亩稻田,广信田亩数百万计,即便发动属地五十万人,也须得十日才能割完。即便抢割了稻谷,还需日晒入库。蝗虫铺天盖地,哪里还能晒谷。”

百里燕心里不禁再想:当真是联合收割机,一天一两百亩地呢,人力每天最多也就收割一亩稻子,少的只能收割半亩,更何况广信属地县城五十多万人口,少说十几万人不从事农业劳动。

几百万亩待收稻谷,少说需要半个月分批次才能割完,算上晾晒和入库,至少需要一个月,到十月中下旬。

即便全城属地动员,两天内抢收也不会超过六十万亩,还是水分极大的稻谷,根本过不了冬就发霉。

“是啊……”姜闵一息长叹:“如此也只能挽回些损失,至少不会颗粒无收。今年夏粮丰足,到时免去些税赋,助农户、佃户熬过今冬,兴许明年会有好转。”

“主公,此番蝗灾来势汹涌,当作最坏打算。”

陈韵风道,王九表示赞同:

“陈先生所言极是,此番蝗灾来势滔滔,难说明年不会再发蝗灾。倘若只是熬过今冬,明年再发蝗灾,可就得从府库调拨口粮赈灾。”

王九虽然没什么见识,但天灾人祸这一类他听多了,对蝗灾的后继性,远比权贵出生的姜闵更加熟稔。

姜蓉此时闭口不言,一是百无一技,二是整个中原遭灾,也非广信独一家,急也没用。此时倒是偷偷瞟了眼百里燕,只见他托着下巴苦思冥想。看到这里,姜蓉不禁纳闷起来:“他难道还能有什么法术赶走蝗虫不成。”

姜蓉刚想说点什么,百里燕突然道:

“主公,在下到有一计。”

“但说无妨。”

姜闵用冰镇冷巾擦了擦汗,全当是无计可施之下的下下之策。陈韵风、王九、姜蓉此时看向百里燕,陈韵风问道:

“不知贤弟有何良策,可抢收秋粮。”

百里燕轻轻一笑:

“陈兄可知飞蛾扑火。”

“自然之道,贤弟何意?”

“陈兄只知其道,却不知其理。但凡虫子,夜间目盲如雀,故而见到灯火必围而飞之。君可见夏日篝火,蚊虫皆以篝火为伴?”

“那又如何?”

陈韵风依然一头雾水,姜蓉神来一念吃惊喊了出来:

“用火引蝗虫扑火!”

姜闵、王九、陈韵风顿吃一惊,百里燕肯定道:

“郡主所言极是,以篝火为诱饵,引蝗虫扑火。如此可减蝗虫之患。”

昆虫都有趋光性,只要夜间以大火吸引蝗虫聚集,蝗虫蜂拥而至必然前赴后继的扎进火堆送死,如此可将地里的损失降至最低。

效果取决于此次蝗虫覆盖的面积、数量以及迁徙的途径的路线和覆盖路线,倘若蝗虫一波一波强,即便引火也没用。而且只在夜间有效,白天难以起到作用,因此把握的时间非常重要。

“主公,此法取决于蝗虫之数,以及时间掐算。倘若两天之内能在广信属地聚集起数以十万计的火堆,待到夜间一起点燃,便可将白日飞到广信的蝗虫聚而歼之。若是蝗虫正好夜间飞临,则更佳。只要一夜挡住蝗虫,再熬过白日,晚上再点篝火,则秋粮多半无忧矣。”

“此法果真可行?”

姜闵质疑的看向陈韵风,陈韵风不语,他也在考虑这个注意是否可靠,若以此理解释飞蛾扑火,倒也说得通。这时王九粗着嗓子说道:

莫要小觑古人的智慧》小说在线阅读_第20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范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莫要小觑古人的智慧第20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