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姜严是咸王姜亥叔叔,姜亥父王的弟弟,此事只要说通了姜严,再让姜严去跟姜亥生母游说,咸王必定同意此事。
话音刚落,丁肃说了一句:
“不对呀,如此一来,这大司农下司政使一职不还是缺着吗。”
赵逊似乎也忘了这点,他说:
“魏先生,这司政使一职空着,西寰公主若是另择人选又如何。”
百里燕微微一笑胸有成竹:
“不会,方伯既已封君,不论是再提方伯入朝,若是另择人选,便是得寸进尺咄咄逼人。既然是与姜严说此事,姜严与王太后定然会有私心。只是将军不可说破此事,说破了,反而不美。”
咸国大司马下司参使置四人,四人除赵逊外,其他三人无不是大司马姜言之人,再以其他名义加塞其他职位,咸王显然不能容忍。
但此一时彼一时,此时即便扶一个宗室阿斗,也比被晋国人把持强,更何况是自己叔叔。
“赵将军,此事若成,西寰之势荡然无存,只是长此以往西寰不会善罢甘休。
眼下太子已经十三,再过两年便是弱冠之年,西寰一旦怀上子嗣,势必愈加强势。故而将军切不可与之正面冲突,否则太子登基,西寰矛头必然直指将军,请将军慎重。”
“此言有理,不过为时尚早,待到太子登基,本将怕也是垂垂老矣难堪大用。本将只是担心,咸国基业早晚毁在西寰之手。”
说道西寰,赵逊的心情愈加沉重。
西寰的强势刚来咸国尚不觉得,今年渐渐才露苗头。此前百里燕也曾多次提醒赵逊,赵逊也没在意,和多数朝臣一样,多半认为西寰要掌权,怎么也得十年之后。
实则西寰刚到咸国,就开始到处安插耳目收买人心,已经建立起一整套以她为中心的消息渠道。今年突然发难,也是经过两年蛰伏,深思熟虑后配合晋国的行动。
与赵逊议完此事,丁肃说起志国情况。他此去近一年时间,便是为赵逊去志国搜集情报消息。
据丁肃打听的消息,志国连续三年丰收,国内外强中干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据信是志王祭天感动了上苍,才让志国丰收三年。
当然,这话在百里燕看来纯粹是扯谎,但是不可否认,志国的稻米亩产确实比周边其他国家高出两三成,这是事实。丁肃亲自在志国蹲守了半年,就是摸排晋国的产粮情况,比较了咸国亩产,确实全国普遍丰收。
志国多数土地一年只有一季水稻,唯有接壤咸国、孙国地区一年可以两季水稻。咸国除了丘南、岁当两郡中等海拔地区,其他多数地区都是两季水稻,这也是志国常年攻打咸国的主要原因,为了获得咸国的产粮地。
当然,咸国还不是产粮最丰的列国,长孙国国土向北延伸,呈现半岛状态,百里燕曾在陔陵测算过纬度,长孙国国土少说三分之二在紧挨着赤道,以热带雨林季候为主,稻米可以一年三熟、四熟,物产极为丰富。
志国国力稍有好转,又开始加紧备战,将原先调往晋国边境的军队,又驻屯回咸国边境,以此威慑咸国。
“在下还听说,志国有攻打长孙的打算。”
丁肃道,但口气似乎并不肯定,百里燕也不禁怀疑:
“晋国远渡重洋救歧,志国若是攻咸,晋国并非毫无招架之力。若是攻打长孙,传闻晋国又与长孙已有密约,如果志国攻打长孙,那便是以一国之力与三国为敌,志国能敌得过吗。”
这时赵逊却说道:
“素闻志国公良氏文韬武略智谋过人,曾多次以寡击众,败霸主孙国,长孙国力虽强,战力却是疲弱异常。本将当年也曾以四千人一举击溃长孙一万两千人,若是志国与长孙单独交战,长孙怕是毫无胜算,若是三国齐开,那还真难说。”
赵逊早年在咸国咸西边境戍边,他当年还是右都督,曾以麾下四千人击败了长孙国一万两千人,可见长孙国军队是何等不堪一击。
长孙国虽然是大国,但是三面环海,是个半岛国家,列国中长孙水军最强,其次便是咸国水军,而其陆军是一塌糊涂。
一是长孙国非但没有铁矿,铜矿、锡矿也少得可怜,导致其步兵装备普与其大国地位极不相符。
其次长孙国技术落后,冶金欠发达,几乎没有骑兵,马种比咸国的还差。可以想象雨林当中能养出什么好马,肯定是养不出来的。
所以长孙国号称甲兵两百万,实际上光有数量,没有质量,战斗力只有咸国的三分之一,志国的四分之一。志国派出十万大军,就能横扫长孙五十万大军。
最后也是长孙国最要命的政治弊端,长孙国三面环海,转口贸易和海上收税占了很大来源,是列国中商业较为发达的诸侯,由于稻米高产,物产富饶,除了金属,什么货都有,由此导致民不思战,法度松弛,陆军战斗力自然也差强人意。
志国屯兵咸国,名义上虽然是打咸国注意,百里燕反而担心志国是在试探晋国态度。
晋国十多万主力奔赴歧国,却不至于招架不住志国,那么晋国是否一定会意志坚定的替咸国出头呢?或者说,志国如果打的是长孙国,晋国是否会履行与长孙国签订的联兵协议。
但直接打长孙国,显然太过冒险,志国可能陷入两线作战,但如果先给咸国一巴掌,再看看晋国的反应。如果晋国仅仅只有口头威胁而没有实质行动,志国就有可能反手去打长孙。
试想晋国连咸国都不打算出手相救,难道会为了没多大利益的长孙国大动干戈?
如果真是这样,志、咸早晚一战,而且是在晋国从歧国抽身之前就动手。
规模不可能太大,动静太大晋国有可能反应过激,太小了,一巴掌不够狠,不一定试探的出晋国态度。
但只要晋国不作为,志国攻打长孙国同时,摆出不惜死战态势喝阻晋军,逼迫晋国不敢轻易发兵,志国攻打长孙国就势在必行。
傍晚从赵府出来,丁肃邀百里燕去府中坐坐:
“魏先生,今晚丁某府上一起用饭如何。”
“多谢丁财东美意,在下明日还要出诊,今晚要连夜备药,太晚了误了明天出诊。”
“也罢,不过在下此番从志国贩来些许酱油,魏先生可想品尝品尝。”
百里燕吃了一惊:
“酱油!烹饪佐料?”
丁肃惊诧,忙问道:
“魏先生也知酱油?”
百里燕忙是掩饰去脸上的吃惊说:
“哦,有所耳闻。可是否产自梁国博源君的封邑。”
“正是,不知是何粮食所酿,肉羹中加入少许,便是鲜美至极。在下年初从志国用船贩来一千坛酱油,途径廖城之际转手便是卖了两百坛,现在可是佐料中的强手货,供不应求。”
博源君从百里燕手中拿到酱油、白酒酿造工艺回到自己封地不久,便开始着手酿造。
酿白酒问题倒是不大,酱油让博源君煞费苦心一年多,酿坏了不少黄豆。
直到前年才开始陆续上市销售,最早是进贡给了梁天子,梁天子尝之大鲜,便将酱油作为国礼赏赐列国使臣王公,随后酱油开始流出梁国,向周边国三,咸国隔着长孙国和孙国,酱油流入速度慢,量也少,所以知道的人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