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嘶……阁下这么一说,晋军骑兵确实未曾发现踪迹,要不明日返回大营再找他们问问?”

如果晋军骑兵不在大营,那是咸军抵达杜阳城之前,早就不在了,还是昨晚连夜出营。如果是昨晚连夜出营,咸军各路细作、斥候难道能看不见。但如果晋军骑兵早就不在了,昨晚赵逊派出的细作、斥候就没发现异常?

难道是韩合摆在杜阳城里了?那也放不下三万骑兵啊,连人带马不是个小数目,还得有地方睡觉,咸军的瞭望塔也不是瞎子。

除非晋军骑兵不再杜阳,而是早就去了他处,还不在咸军警戒范围之内,韩合敢只摆六万人牵制咸军十二万人,怕是有必胜之策。

如此一来,东北、东南两个城外大营,极可能只有两万人,通过虚增营帐,以迷惑咸军斥候和细作。

那么,晋军能把骑兵派去哪儿呢,还有那么多车辆,难道是去运粮,还是护送步军援兵?

思来想去,韩合短期内怕是难有援军,只可能是另作他用。

“那能做什么去呢?”

暗忖道,百里燕目光始终紧盯着晋军大营,依然想不通韩合为什么调走骑兵和那么多车辆。

心中若有所思,百里燕与赵光说:

“赵光,明天咱们不回营了。”

“不回营!”赵光一惊。

“晋军营中有诈,在下怀疑晋军东南、东北两处大营各只有两万人。”

“这怎可能。”

赵光难以置信,百里燕忙又说:

“晋军骑兵定是不在杜阳,我等必须弄清晋军究竟是何打算。”

“这不是我等小卒所能测度,阁下还是趁着天色未亮,赶紧回营吧。”

“不行,事关重大,不能就此作罢。都听我的,向东爬行两百步,明早我等便埋伏在城外,继续窥探晋军动向,走吧。”

百里燕措辞严厉,带着赵光、翁二人爬向晋军城外大营以东三百多米的蒿草丛。

韩合的异常举动令人不安,显然退守杜阳城不仅仅是打算坚守,而是想一举重创,甚至歼灭咸军主力。这意味着韩合有决胜把握,否则也不能调走那三万骑兵。但档马车这件事,依然令人费解,实在想不通韩合有什么打算。

身上盖着草衣,似睡非睡一趴几个小时,待等天明十分,地面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超过二十米,城外的晋军隐有活动,却是看不清楚。本以为大雾太阳升起后会彻底消散,却是持续了几个钟头。

见此状,百里燕问道赵光:

“赵光,江东初春可是时有大雾。”

“属下不是江东人,这不太清楚。”

此时一旁趴着的瓮却说道:

“杜阳杜阳,杜绝刚阳,这便是杜阳之名由来,故而杜阳之地每年春、秋、冬三季必有大雾。”

瓮的话音刚落,百里燕心头一惊,再问:

“你怎知道。”

“小的从军已有二十多年,十多年前志军曾在杜阳与我军交战,小的也是听当时一个将军这么说的。”

按瓮的说法,杜阳之所以称之为杜阳,就因为杜阳城周边地界阴气太重,一年四个季节,春、秋、冬最容易起浓雾,夏天反而起薄雾。

此外夏天杜阳城附近的温度总比周围其他地方低,因此杜阳城渐渐就有了杜绝刚阳的说法,“杜阳”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继续观察良久,待到大雾渐渐散去,太阳已经很高,少说过了十点。此时地面隐隐传来震动,频率急促而频密,是大部队急进的节奏。

震动来自东面,循迹定睛看去,远远可见骑兵奔跑狂飙时掀的飞扬尘土。

为防骑兵踩踏,百里燕三人匆忙转移身位,继续潜伏观察。可见晋军骑兵速度很快,数量三万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马匹上下有不少泥浆,几乎每一匹都有,兵士身上也沾染了泥浆,靴子上更是如此。

“晋军干什么去了,怎么会沾染上泥浆呢?”

暗自低喃,此时翁说道:

“杜阳城以西七八里有条不深的河,兴许晋军是去哪儿喂马了。”

“喂马?喂马能三万多人一起去?”

百里燕质疑这种说法,即便是喂马,也该是三万人分作几批轮流去喂马,哪有三万人一起去的道理。而且还趁着天黑去喂马,未免说不通。

此时晋军骑兵陆续抵达营地,随后就地在东南、东北两处大营之外修整,兵士很是疲惫之色。

“怪了,他们这一晚去干什么了,能累成这样。”

心中的疑虑更重,百里燕怀疑韩合定是没有按什么好心,出动这么多骑兵,肯定不是去喂马,应该是从事什么工程项目,而且是需要马匹的工程项目,要不然为什么会沾上泥呢。

想到这里,百里燕问道那个叫翁的细作:

“杜阳城以东七八里,除了有条河,可还有其他异常。”

“呃……”他想了片刻说道:“这条河时而是向下游流,时而向上游流,在下也是听说,从未见过。”

“嘶……!”百里燕是心头一紧,这是什么情况。

哪有一会儿向下游流动,一会儿向上游流动的河,水自然是往低处流动,哪可能从下游往上游流动的道理,除非地貌发生了改变,下游变上游,上游变下游,否则下游水怎么可能往上游流动。难道说……

此时百里燕又是一惊,他想到了后营的那条小溪,总不能是晋军想要水淹咸军大营吧,要不然晋军骑兵跑到河边去施工干什么。

想到这里,百里燕打算去河边看看。杜阳城以东在晋军势力范围之内,咸军的斥候去不了那里,是侦查的盲区。韩合真要去干什么,那就很说了。

带着赵光、瓮二人缓缓撤出晋军大营范围,一路向东摸去,由于不能太张扬,七八里路愣是走了近两个时辰才到。

河边树林里果然藏有一股晋军在此宿营,向东南望去可见有个不起眼的营地,乱七八糟的堆放着各种工具,其中不乏一些已经挖掘的土方和石块。

百里燕三人小心翼翼趴在蒿草丛里仔细观察,想必晋军很早在此驻扎,百里燕甚至怀疑,韩合在得到肥城失守的消息后,立马就派人赶到此地施工。如此算来,少说有半个月的时间,这么大的工程量,显然不是一两千人能办到的。

晋军出动骑兵,显然比出动步兵效率更高,七八里路骑兵只要几分钟十几分钟,如果是步兵,浩浩荡荡正常行军也得一两个小时,后勤保障也麻烦,因此步兵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比骑兵效率更高。

只见晋军已经在河的东南西岸挖了很大的一个坑,但没挖透,距离河岸少说还有五六丈的土层隔着,想必是等土坑挖好了,再挖透土层往里面灌水。

此时正值晋军造饭,林中隐隐有炊烟。但时间有点晚,应该是刚刚施工结束返回营地吃饭。当看到晋军烧饭不放柴火时,愣是百里燕见多识广,也没见过。。

晋军造饭竟然不放柴,那总不能随军还拖着煤炭吧,为了看的更清楚,百里燕冒险爬近窥看,近的几乎贴到森林的外围,距离晋军最近的营帐不过十多丈。

只见晋军升火就是在地上支起三块石头,上面坐着一口铜锅,锅子的下面空落落的什么也没有,但是却能着火,火焰的下方有个小坑,小坑里插着一根拇指粗的金属管,应该是铜的,火就是从这个铜管里冒出来的。

莫要小觑古人的智慧》小说在线阅读_第11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范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莫要小觑古人的智慧第11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