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炀侯冷冷看着赵逊:
“哼!今日便是看在赵将军面上,将他打入死牢,待日后再行发落!”
说罢,鼎炀侯一挥手,亲兵押着百里燕离去。
八十军棍别说是人,就是头熊都能活活打死。鼎炀侯看似是退了一步绕了百里燕死罪,实则八十军棍真要是抡下来,也还是个死,没人能受得了八十军棍。
此时帐内气氛已冷,赵逊拱了拱手说道:
“决战在即,还望鼎炀侯三思而行,本将告辞了!”
话音落下,赵逊转身而去。鼎炀侯一气之下,踹翻了身前桌案以泄私愤。
百里燕被押出大帐不久,便是被关入了辎重营的囚车里,说是囚车,其实是木棍捆扎的木笼,用以关押受刑和惩罚士卒,亦或者准备杀头的兵士。
进笼不久,赵逊紧随而至,百里燕垂着头,一息哀叹:
“赵将军……”
“莫要担心,鼎炀侯断不敢为此事杀害于你,他若强行治你死罪,本将定将呈报大王。”
“谢将军。”
“莫要谢我,本将该谢你才是。原打算击溃晋军班师后开设幕府,将你收入门下,只是未曾想到,鼎炀侯嫉贤妒能要杀你,都是本将一时疏忽。
你本是校军郎,我问计于你,虽不和法度,却并无不可。只是不曾想鼎炀侯竟如此贪功冒进,唉……”
赵逊一息长叹,他何尝不知,咸国攻讦之风横行,若非常年有战事,怕是咸国早便是四分五裂。想到这里,他又说道:
“你安心歇息几日,我想这几日大军定要做修整,而后再战。只是此战我隐隐预感不祥,怕是大战之后从此一蹶不振。”
“将军莫要灰心,在下还有一计,只是凶险万分,将军定要把握得当。”
“是何计策。”
“韩合退至杜阳,其定不敢将中军屯驻杜阳。杜阳城小池浅,即便依托晋军主力,久攻之下定然城破,故而韩合定会将中军移至城外,一旦杜阳失守,他可全身而退至合池,与合池守军汇合,而后站稳脚跟以图再战。故而攻打杜阳关键,便是攻破中军。
而此番乃是决战,韩合尚且不知在下变故,因而会有所忌惮。前番因晋王三子姒昌偷袭失败险些被擒,决战之下韩合断然不敢令姒昌出战,而是让其守在中军帐。
故而将军若是有机可趁,大战之际可令骑兵偷袭中军,哪怕无法攻破,韩合必调兵前往救援,如此杜阳正面之敌便有可乘之机。”
“此言有理。”赵逊认同道,接着又说:“杜阳一战必然惨烈,韩合即便有决心一战,其定是要预设退路,将中军帐设于城中并非上策,一旦城破,难以及时逃脱。将中军设于城外便是上上之策。”
杜阳城只是肥城治下的县城,卫星城,规模仅相当于城塞,城池非常小,加之晋军去年攻打肥城之前,咸军死守杜阳,韩合也是废了好一番功夫才将杜阳攻下,因此现在的杜阳城残破不堪,难以长久坚守,只能用于牵制咸军。
中军置于城内,偌大的中军难以展开,一旦破城,韩合自己都有性命之危,城破之时,便是晋军中军被破之时,因此韩合绝不会将中军放在城内。
如果中军置于城外,姒昌又是个棘手问题。他连番被咸军所败,决战时刻韩合绝不会让他出战,只能是命其守备中军,以免死于战祸。
前番丢了肥城,韩合已经是误了战机,倘若姒昌再死,晋军便是大败,他韩合难辞其咎必死无疑。
此后几日,咸军在骇穗修整,肥城陆续运出的粮草辎重解了大军燃眉之急,士气得以迅速恢复。毕竟手中有粮,心中才会不慌。
由于鼎炀侯被困骇穗,与韩合对垒死伤了两万三千多人,原本合兵之后该有十二万五千人,如今却是才过十万,即便轻伤的六千多人陆续补充大队,如此也只有十一万。
为此鼎炀侯从尹秧城抽调了五千人,只留三千人助守尹秧城。又从肥城的一万守军中抽调了五千,共计一万人火速与大军汇合,如此东拼西凑勉强十二万人。
至于韩合大军,经骇穗、肥城、偷袭失力三战,减员至八万三千多人,加上杜阳坚守的数千人马,不到九万,比咸军虽说是少了三万多人,但战斗力却是比咸军高出一头,加之骑兵与杜阳城优势,战斗力怕是在咸军之上。
大概是百里燕(既魏贤)被关押后的第五天,他被放出牢笼,鼎炀侯最后的处罚,是把他发配到了前军充军,这大概也是赵逊妥协后的结果。但已经比掉脑袋是好了百倍,总比命没了强。
离开了辎重营,百里燕被带去赵逊的营中,尽管是被发配到了前军,好歹也还在赵逊的麾下,但是要翻身,怕是没可能了。
“赵将军。”百里燕深施了一礼,心里万分感激。
“嗯,过来坐吧。”
赵逊到了碗水,给百里燕送去:
“鼎炀侯发你充入军中,本将军也别无选择,发你充军怕是最轻的处罚。”
“在下知道。只是此战过后,在下想归乡,但求将军成全。”
赵逊看去百里燕,心里是不舍的。但他也知道此战过后,他就得回都城任职,若是将百里燕收入幕府,鼎炀侯日后怕是与自己为敌。
“好吧。我已将你调入左都督姚盛麾下,本想令你出任百夫长,奈何鼎炀侯不准,只能令你充任军卒,想来是鼎炀侯还想置你于死地。不过我已命姚盛关照于你,你又与姚盛熟稔,定不会有失。”
“多谢将军安排。”百里燕再施一礼,心中又多了几分敬重。
姚盛此前是魏旦麾下都尉,后被魏旦派到尹秧城增援,赵逊入城之后,双方多有配合,姚盛也编入了赵逊部,只是打了这么多年仗,严重缺乏将官,姚盛守尹秧城有功,从都尉升任左都督是顺理成章的。
而赵逊此前是大都督,下辖嫡系却只有一个右都督钟衡,如今他这个镇东大将军的建制也就配齐了。
与赵逊长谈之后,百里燕便是去了前军。
由于尹秧、肥城各五千人马还在路上,大军仍需修整几天。赵逊也没谈到晋军部署。如此看,赵逊也担心再多说什么,被鼎炀侯拿到把柄,他再强顶,怕是很难保住百里燕。
一路步行来到前军,找到姚盛军帐,守备军帐的亲兵都认识,一见面便是向百里燕打起招呼:
“校军郎,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百里燕拱了拱手,很是坦然:
“几位大哥,在下如今已不是校军郎,被鼎炀侯发配来姚盛将军麾下充军,还劳烦几位通禀一番。”
闻讯消息,亲兵颇为吃惊,立即将消息通报给姚盛,少时片刻姚盛来到帐外,略施一礼道:
“见过校军郎。”
百里燕苦着脸摆了摆手:
“在下已非校军郎,姚将军不必如此。赵将军令在下前来充军,还请姚将军提供方便。”
“此事赵将军已知会于本将。只是……”
姚盛一脸难色,百里燕知道肯定有情况:
“将军但说无妨。”
“只是本将本部人马原驻尹秧城,由钟衡将军统帅,眼下尚在路上。本将麾下皆是新兵,除个别百夫长、都统外,中下武官连同兵卒皆是新兵。虽然赵将军吩咐末将,但也实难将校军郎安排的更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