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健这才恍然大悟,情不自禁摇摇头,这个小马口风够紧的,自己竟然一点都不知道。
梦秋水说小马不是池中之物,你瞅着吧,再过两年肯定起来了。
他也深有同感的点点头……。
自打去过省委组织部后,过了几天没有动静,有好几次陈子健想给苏红打个电话,可是又觉得这样目的太直接。
他琢磨了一下,苏红说老家的灌肠非常好吃,只可惜现在外卖的没有原来的味道了。
于是他开车直接去了苏红的老家,就在当地找到一家做灌肠非常出名的店铺,用高出普通灌肠的价格,让他们精心做了十碗,就连放料都精心调配。
他再用保温箱带着直杀省城,到了之后陈子健给苏红发了一个短信,等了一会儿对方回过电话。
陈子健问对方有空吗?
苏红问他什么事,陈子健说,昨天回了一趟老家,想起苏姐说起灌肠,我馋得不行去了一趟你说的老店,结果还真在,着实解了一回瘾。
那啥,好东西当然要跟苏姐分享,我也给苏姐稍过了一些,你啥时候有空,给你送过去。
苏红在电话里挺高兴,连连说太客气了,陈子健说,那啥我找个饭店让他们给你送过去。
其实陈子健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嫌,毕竟省委组织部不是一般地方,你拿着大包小包进去,虽然不值几个钱,但太显眼,让人看见不好。
苏红说行,他们聊了两句,苏红说中午请他吃饭,他说还有紧要事情得赶紧回去。
当然陈子健并没有紧要事情,主要是为了突出就是来专门送灌肠的,没有别的企图,这样会让苏红心里更加感激。
因为她说过这样一句话,俺开车好几百公里送过来,说明俺真的把这个干姐姐放在心上。
苏红真的想挽留陈子健,不过他没有答应,接着苏红主动提起来,说陈子健的事情组织部已经准备下文,估计就这个礼拜,让他不要心急。
陈子健说这也不是心急的事,摆平心态最好!说完他们都笑了。
到了第二天晚上,陈子健接到苏红电话,苏红说事情基本定了,将他安排到了清流县,而且是代县长。
陈子健听了之后挺高兴,因为清流县就在临市,而且开车也就是三、四个小时路程,回家也算方便。
再有清流县是省级贫困县,比起国家贫困县还是好一些。
可是到了第二天下午,他接到苏红电话说事情有变,让他等电话。
陈子健听完时候心凉了半截,皱着眉头暗暗琢磨,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陈子健一直等到晚上十点钟,苏红才打来电话。
告诉他安排的地点变了,是河西县,而且是常务副县长。
陈子健听了大吃一惊,倒不是常务副县长的职务,而是河西县除了是国家级贫困县,而且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
并不是这个地方人杰地灵有名气,而是这个地方的乞丐有名气。
十年前你在江北省大街上问十个乞丐,其中有六个是河西县的,至于现在你问十个最少有八个。
可能有人问,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可为啥乞丐钱越来越多。正是因为经济发展越好,所以河西的乞丐越来越多。
可能又有人问,这个不科学啊!你先别急,慢慢给你解释!
河西县听起来好像是风调雨顺,地肥水美的好去处,可实际上跟河半毛钱关系没有。
这个地方地处省最边缘地带,紧挨着邻省,那么有人问跟邻省接壤,不正是发展经济的有利地理条件吗?
可是这个有利地理条件被嵯峨的高山所阻隔,河西县地处丘陵,四面环山。
记得有一次省里地图重新测绘,不知道为啥就被河西县给丢了,于是人们戏称河西县是被遗忘的角落。
因为是山地所以人均耕地面积少,有人做过统计,如果把全县的耕种的地分摊到每个人的头上,刚好也就是立锥之地。
你想这样的耕地面积肯定收获贫瘠,于是年年拿救济,碰到年景好勉强能对付,碰到年景不好,只能打第二份兼职工作,讨饭!
而且在五六十年代,河西人拿着县里介绍信讨饭,这个事情绝对是真的!
如果有人看过焦裕禄电影开头片段,肯定记得兰考县的人爬火车去讨饭,在河西县也曾出现过这样的情景。
后来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河西县人也抓住了这个契机,终于有了改变,只不过这个改变并不光彩。
因为经济发展了,所以人们对一毛两毛一块两块浑然不当回事。
于是河西县人以此为契机和动力,快速拓展业务,呼朋引伴将原本属于第二职业的乞讨,竟然当成了头等大事来抓。
经过一番论证和实践证明,乞讨果然是一份很有钱途的职业,因为乞讨真的可以发财致富。
河西县的人拿着饭碗穿梭于省里城市大街小巷,而且是颇为理直气壮的要钱。
你要给他馒头反而鄙视你,认为馒头是对他职业的侮辱,但是你要给他钱。立马变了一副脸孔,满面堆笑说着吉利的话。
而且你给的钱必须是一元以上,如果是一元以下连个笑脸都没有。
据说河西县委县政府为此想了不少办法,但是人心跑野了,再想往回收那简直势必登天。
再说不用每天累死累活伺弄那几块比巴掌大不了的地,轻轻松松把手一伸就来钱,何乐而不为。
就这样河西县得了一个乞丐县的美誉,弄得所属市里人跟着他们抬不起头,出去根本不敢说自己是某某市的,生怕对方伸出同情之手,递过来几个硬币。
而且最近这些年,河西县已经有部分人,响应胆子再大点,步子再迈得快点的号召,逐渐出省,已经和国际城市接轨。
像在京津沪这些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找个地方一蹲,继续将他们的老传统发扬光大。
你想国际城市人口密集吞吐量大,在人来人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心生隐侧之人,你一毛我两块很快那个碗就变的岗尖岗尖的。
河西县这些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乐的连嘴都合不拢。一天算下发现能抵上过去半个月的劳动成果,遂有了扎根国际城市的宏伟蓝图。
过了一段时间看到繁华地段浪费有些可惜,便生出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心思,便回到县里四处宣扬,那些国际都市如何如何好,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总结了很精辟的“六个字”,而且颇见文学功底,“人傻、钱多、速来。”。
就这样河西县的人首先成为所属市第一批进军国际都市的先遣部队。
凡事都要摸着石头过河,凡事都要试试水深浅,凡事都要看最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