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父的家里,老爷子是绝对的一把手。但是他忙于生计,整天都在外面辛苦地赚钱,所以家事都是媳妇管。大姑父的妈妈,是一个一辈子都呆在家里的女人。因为腿脚的关系,她没接触过外面的世界。生活中她是比较标准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女性。可能因为这些局限性,这个老太太眼界比较小,不会处理事情,更不会进行人际交往。特别是,不管家里有什么事,她都不动脑子,从来没有危机感,不知道着急上火。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出来,娶了这样的媳妇,虽然男人在家里比较有权威,但是确实也很累。有了难处,在家里都没个人能交流,更别提分担了。
老太太的为人处事,在自己家里,特别是儿女们还小时,没人挑她。但是后来娶了儿媳妇,尤其是几个儿子都娶了媳妇后,媳妇们全都对她恨得不行,那时候就已经掩盖不住她的差劲了。大姑说,有一次在家里聚会时,一辈子深受媳妇和妈妈夹板气的大姑父对老太太说:‘你但凡能给我做一点脸,给你儿子留一点说话的地方,也不至于弄成今天这样’。还有一次,大姑父在岳母家喝酒时,因为受到我奶奶对儿子态度的感染,他感慨地说‘我妈连我岳母十分之一的为人处事都赶不上’。
想想也是,我奶奶是典型的‘干活找女儿,好事留给儿子’的老太太。在她眼里,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儿媳妇才是自家人。这些媳妇中,除了她不喜欢的二伯母外,她对大儿媳妇、老儿媳妇都比对女儿强。虽然因为她强势的性格原因,也许这些媳妇并不十分领情。但也没人敢反抗老太太,更没人恨她。而大姑的婆婆呢,是什么好事都给女儿,什么事都瞒着媳妇。这本来就招媳妇不高兴。她还有手绝的,就是一旦事情败露了,她就往儿子身上推。不但让儿子去挨骂,还挑拨了人家夫妻的关系。你说,这两个老太太是不是挺不一样的?她的婆媳关系能好吗?
就这样,老爷子忙于生计,大儿子很早就离家在外,家里的事,就由这个老太太和她女儿来负责。这个女儿,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比大姑父小2岁。后来,家里一共有了6个孩子,5男1女。
大姑父是老大,很早就跟父亲一起支撑起全家的生活。后来,随着老爷子年纪越来越大,干不动活了,大姑父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所以,下面的几个弟弟,从小都尊敬大哥,心里也有畏惧感。包括这个后来被证明是一辈子的‘挑事精’的妹妹,也不敢明着挑战大哥。但是,她对老太太处理家务事有着绝对的影响力,从而,在兄弟们长大后,特别是老爷子去世后,她几乎把控着娘家所有的事。
她是婆媳关系不好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个小姑子生性厉害,只要娘家有什么东西她看到了,那就归她了。她的自私和霸道深受大嫂和四个弟妹的厌恶。正是她的这种自私和没有分寸,以及老太太的不公正和偏心,把老太太在高龄后,推到了养老问题的悬崖边上。
大姑跟大姑父要结婚时,老爷子已经被安排到国营单位了,也退休了。小姑子当时已经结婚了,有了一个女儿。她和爱人每天都到娘家吃饭,而且,她一岁大的孩子也放在娘家养。其他的弟弟们有的上山下乡了,有的在上学,最小的还不到10岁。家里的生活全靠老头的退休金和大姑父当时在部队的津贴维持。大姑理解这种情况,她同意大姑父在婚后拿出一部分工资继续帮助家里的生活。沐浴在爱河中的大姑她没有料到,自己老公会在婚后明着、暗着几乎把全部收入都拿回婆家了,而婆婆还是把她当外人,什么事都骗她。
大姑的前半生真挺可怜的。自己的父母不拿女儿当回事,她从小就吃苦受累不说,还没有安全感,总挨我爷爷的打。长大后,娘家妈把女儿当成水给泼出去,把儿子媳妇当成自家人。她嫁的婆家,又正好相反,是一个小姑子当家,儿媳妇是外人的家庭。你说,大姑那时候得多难受?两边家里都没有温暖。
我有时候不仅暗想,老天爷是公平的。大姑年轻时那么遭罪,娘家不疼,婆家不爱的,可到老了,她比当初受宠的这些亲戚过的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这也算老天对她的补偿吧。
大姑和大姑父在恋爱了一年之后,准备结婚了。
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几年了,物质特别贫乏。什么东西都是供给制,凭票供应。食物供给不足,家家吃饭困难。而且,社会风气倡导‘破四旧’(什么是四旧我不知道)。大家在精神上被引导着要把自己奉献给国家。就连婚礼,这样的人生大事,跟奉献、跟集体、跟全世界其他三分之二身处水深火热的人相比,也不值一提了。就算偶尔有个年轻人,想着好好办个婚礼,给人生留个纪念的,也是挺困难的。
工资那么低,每天被号召加班加点的工作,劳动价值全都奉献了,拿什么办个像样的婚礼?而且,当时全国人民都穿一样的衣服,也没有什么新娘妆、婚纱、晚礼服、旗袍什么的。就连有这种想法,估计都是要犯什么‘资’‘修’主义的错误的。大姑单位的年轻同志结婚都是穿工作服办的婚礼,大家聚聚,念念语录,送个暖瓶、脸盆,吃块糖什么的。
大姑说的这些,让我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候的人怎么那么那啥呀?这不是太那啥了么?大姑说‘唉,那时候的人,都傻啊’。等我后来在电视里看到有的国家,把两条鱼当海鲜作为重大福利发放的新闻,对大姑说的情况就有点理解了。
大姑她们计划结婚的时候,大姑父当时还在部队上,还没转业。他们婚后只能先住在婆家。大儿子结婚,这是大事。老爷子特别高兴!他还特意跟介绍人一块去女方家里提亲。家里那么穷,没啥能拿出手的。按说,老爷子曾经管过那么大的砖窑厂,手里应该有些压箱底的货。大姑说,有。可当初‘破四旧’的时候,她婆婆胆子小,怕抄家抄出问题来,就把家里留着的、生活再困难也没舍得卖的一堆金首饰都给偷偷扔了!所以,家里真正是一穷二白。
虽然我奶奶家也穷,但解放后大姑父家还没有我奶奶家生活条件好呢。那时候,我爷爷已经进了单位,有工作了。虽然工资低,但家里有他、我奶奶、大姑三个人的工资,属于能吃上饭的穷家。可大姑父的家,只能靠老头的很少的退休工资和大姑父的津贴,家里又都是正值少年期的男孩子,饭量特别大,所以家里维持吃饭都是问题。做饭都不敢弄太干的,经常喝菜粥。
这个老爷子虽然穷,但是会办事。他用手里的那点钱,打了酒,买了些熟肉和菜,请了媒人一起来到了女方家里,喝酒提亲。酒桌上,两家人谈得很愉快。虽然我奶奶最初有点嫌弃他家穷,想让大姑找个家庭条件好的。大姑模样好,追求的人很多。但我大姑坚持要嫁大姑父,我奶奶也管不了。而且,通过接触,她很快就喜欢上这个小伙子了。六十年代的部队院校军官,是很厉害的。更何况大姑父外貌英俊、能干活、尊敬老人、还有能力有技术的,个人条件真没啥可挑剔的。再加上,跟亲家这个闯关东的老人一见面,言谈举止一看就是有准谱的人。我奶奶心里也挺佩服这个老人的。所以,没啥波折的,这个婚事就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