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顶贴随笔(7)

我个人认为,当前中国舆论(以及海外涉华舆论)的质量非常不高。突出问题是仍然存在文丨革丨思维,没有“实事求是”。文丨革丨思维,不仅存在于论坛、微博等网络舆论,还存在于官方媒体的舆论,还存在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舆论。

文丨革丨思维的特征是什么呢?文丨革丨中曾广泛流传的一句话, “好人打好人,误会;好人打坏人,活该;坏人打好人,好人光荣……”据说这还是最高指示。我认为,这句话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文丨革丨思维的两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以人划界。如果你是一个丨警丨察,街上有一个人打了另一个人,请你评评理,你肯定首先要问打人者:你为什么要打人?搞清打人原因,然后判断谁对谁不对。而文丨革丨思维者不是这样做的。他们要先来判定,两个当事人中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给人往脑门上先贴上“好”“坏”的标签,然后再来评理。他们对打人行为,不是从“为什么打”来评判,而是从“谁打”、“谁被打”来评判。

我不否认,舆论界特别是媒体,应该对权力保持警惕和怀疑。但,“中立”不等于“对立”。对于某些“民意代表”而言,他们一开始就把政府置于“隐瞒真相”的角色之上。在他们面前,政府只有两个选择:一,不说话,被舆论指责为隐瞒真相;二,说话,被舆论指责为说假话并隐瞒真相。在这种情况下,铁道部的王勇平被逼出来一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讲话水平实在是不高,但也确实有他的苦衷。

我曾仔细分析过王勇平这句名言。“不管你信不信”——这对啊,公众和媒体有信的权力,也有不信的权力,王勇平确实管不着,他也不该管。“反正我信了”——这也对啊,王勇平是新闻发言人,对自己发布的新闻当然要信了,如果连你自己都不信,那还发布个屁啊。可见,这句话虽遭到全国口诛笔伐,但它实际上是一句大实话,在本意上没有太大毛病。只不过勇平兄情绪一激动,表述方法上出了问题。恰当的表述方法应该是:“我真诚地相信自己发布的新闻是真实的,同时我也真诚地尊重各位记者提出质疑和进一步调查的权力。”勇平兄,希望你在波兰好好研究一下措词,都是一样的意思,你换个说法,就不至于挨骂了哈。

现在许多西方媒体,特别是右翼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实际上也是这种文丨革丨思维。他们先按自己的标准,给世界各国贴上“民主”、“专制”的标签,然后因国划界,不顾事实真相。因为我“民主”,你不“民主”,所以我骂你是天经地义的,什么脏水都可以肆意往你身上泼,骂错了也无需任何道歉。中国的一些“精英”也跟着骂。中国被骂习惯了,韬光养晦,也很少去正面回应,结果是西方某些媒体越骂越欢,越骂就肆无忌惮和不顾事实。比如乌鲁木齐的事件,上百名无辜的群众倒在血泊中,西方媒体远隔千里,却在第一时间一口认定:中国镇压!而对暴徒的暴行只字不提。

我有一次实在忍无可忍了,在国外拍了桌子:“我们国家到底做到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事,让你们想怎么骂就怎么骂?就算是东条英机,也总要在法庭上一条一条地拿出证据和证人再把他绞死吧!你们那些报道和评论,到底有什么证据?你们去过中国几次?”2008年4月,世界各地华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可能也是我这种心态,实在忍无可忍了。中国毛病的确不少,不是不许别人骂,但你总要尊重事实,骂人骂到点子上。

待续

顶贴随笔(8)

据说路遥、王小波之类的作家,都是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不管昼夜,不眠不休,进行自虐式的写作。(后来他俩都累得英年呜呼了)。可见写东西这件事情,最好是一气呵成。如果手头上还有许多繁杂事务,时不时地要停下来几天,当你继续再往下写时,就像跟女友XXOO一半时跑出去接了两个电话,再回来时感觉全无。

我现在正处在这种状态中。我上个贴写到哪里了?

关于“因人划界”,有必要再多讲几句。我把它称为文丨革丨思维的第一个特征。但实际上,这个思维在中国源远流长,不是到了文丨革丨才有的。阿Q与村人争论,一恼了,就会直接来一句:“你算什么东西!”好,有这么一句,话题就从具体问题争论就转到人身攻击上去了。这是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政界人物的习惯思维。本来要证明这个人的某个观点、某句话、某件事是错的,偏偏要跳出具体问题直接证明这个人是一个王八蛋。即然他是王八蛋,他的所言所行就无须理会、不攻自破了。

就具体操作层面而言,我们常见的,一是查查他在解放前被捕过没有,出狱时写过自白书没有,然后定成个叛徒内奸;二是查查他在经济上有没有问题,在生活作风上有没有问题,然后定成经济腐化、道德败坏。把人都打倒了,他的观点、主张、言论和作法自然也就一风吹了。

其实,国家和社会管理活动,本身就是由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组成的。就某一个具体问题而言,不管它是天子说的也罢,圣人说的也罢,草民说的也罢,王八蛋说的也罢,我希望,人们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地去研究这个问题本身,而不要拉扯到其它——这种思想定力,乃是一个社会的政治文明之表现。但是,很可惜,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民意精英”,在许多时候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我这个人吧,总喜欢独立思考,跟领导提出点不同意见来,还真的以为领导会像传说中的那样闻过则喜从善如流。实际上,许多领导(当然也不是全部),想法跟我有所不同。在他们看来,你说的对不对并不重要,这是技术性问题;而你是否跟他保持一致,(一起对或者一起错),这才重要,这是政治态度问题。有一次,一个领导跟我聊天,谈到了某个人。领导说:“这个人不行!”我问:“为什么不行?”领导说:“他前几年反对过我。”我又问:“为了什么事?您的意见是什么,他的不同意见是什么?”领导想了半天,说:“时间长了,记不得了。”我狂晕。在我看来,意见内容才是重要的,而领导不记得你说了什么,却清楚记得你说的跟他不一样!

我曾经痛定思痛,为了适应环境而更好地生存下去,决心把自己的脑袋改造成一个U盘,每当换了新领导,我就把脑袋格式化一下,内存变成空白,好无条件、无抵触地存放领导的思想。但是很可惜,我天生是个爱思考的家伙,对每件事都有自己原创的一番理解和一套观点。想彻底改变自己是不可能的,我完了。

越扯越不挨边了。我的意思是说,这种因人划界的思维是广泛存在的。在人之间、国之间都一样,处于领导地位的人或者国家更容易如此。比如美国,它对中国的指责不能说全无道理,但许多指责确实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因人划界,用一句外交辞令说,就是双重标准。我们的国内舆论和网络舆论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思维在作崇,先贴个标签,再按标签划界。

接着往下聊,文丨革丨思维的第二个特征是“非黑即白”。

待续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30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30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