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以前,在国家多难的年代,鲁迅先生提倡“韧的战斗”精神。每次面对军阀的搜捕,先生闻风拔腿,跑的比刘翔都快。找到安全地方,稍事安顿,面无惧色,继续开骂。这种永不自弃的抗争精神,就像火锅里煮的苕粉一样辛辣而柔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今天,不是一个革命的年代,而是一个建设的年代;不是一个英雄的年代,而是一个平民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若想报国,请你认真做好手头每一件工作;请你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对进步予以支持;请你以韧的战斗精神,对社会问题进行不屈、不挠、不妥协的批评。你的一句评论、一刻关注、一下点击,都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之源。
信息社会已经扑面而来,构建一个更民主、更自由、更法治、更廉洁、更高效、更富于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社会管理体系,在技术上已成为可能。植根于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条件的制度创新,是对人的解放,其力量不可估量。祝福中国——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无限力量,建设一个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一元制衡、理性法治的超级大国。
泰山千秋屹立,黄河万古奔流。
中国崛起,是十三亿大写的中国人的崛起。孔与孟的传薪者,汉与唐的继承人,我们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
我们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天佑吾辈!
——天佑中华!
第197节楼终寄语(编后话)
本楼举行竣工典礼仪式。在此,核平跟一直追贴的兄弟姐妹们道一声——谢谢!因开工仓促,没有搞奠基仪式,也没有请几个兄弟姐妹来剪条绸子、埋块石头什么的,引以为憾事。所以,竣工时专门写一篇贴子弥补一下。
8月25日开贴,11月23日结稿,历时三个月,91天,41万字。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让我这个懒人创下了个人码字的最高纪录。超过以前老纪录20倍。开贴时,没有料到要聊这么多,所以楼名不正。本楼里,我两次提到福山教授那本《历史的终结》。我当然不认同人类发展史以美国社会制度而告完美终结。所以,我为本楼起了一个正式楼名:《历史并未终结——在新加坡漫谈中国崛起》。
古人云:画鬼魅易,画犬马难。如果有两篇文章让我选着写,一是论近二十年人类社会演进情况,二是论近二十年某县黄麻加工产业的发展情况,我肯定会选前者。题目越大越虚越好蒙人。所以,本楼站在云层之上,纵论中国崛起,这不是“自不量力”,而是“量力而行”,呵呵。
原稿是随写随发,仓促而不严谨。本想通过整理,搞点再创作,把文字弄得严谨一点,可惜在整理过程中发现,先天缺陷太大,难以弥补。所以,对前几章的修改略大,后面两章(占全文六成篇幅)只改了标点和错别字。
在整理文稿的过程中,深感有两个问题需要着重强调和澄清一下,恳请注意,以免误导。
其一,对于现实,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有两个方面的观点,一是肯定与赞赏,二是反思与批判。囿于主观能力和客观条件,本文对这两个方面的论述并不均衡。肯定和赞赏方面,我表达了90%的思想。而反思与批判方面,我只表达了70%的思想。所以,本文的基调相对于我的真实思想,要偏乐观了一些。
其二,关于“正向塑造”和“逆向塑造”的问题。一个人能成为今天的样子,是环境塑造和自身努力的结果。环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好环境,它对人是推动、是培养、是薰陶,我们称之为正向塑造;二个是坏环境,它对人是磨炼、是触动和激发。比如有个名人,他知识宽博,性格独立。究其原因,一是曾在清华读书,二是早年丧父。清华就是好环境,是培养,而丧父则是坏环境,是磨炼。我们对这两个环境的作用,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和肯定,但是我们也要实事求是指出环境的好坏之分。绝不能因为“早年丧父”磨炼和塑造了这位名人的独立性格,我们就去肯定早年丧父,歌颂早年丧父,积极推广早年丧父。人是这样,国家和社会也是这样。本文中,我分析了某些历史事件对于今日中国的塑造作用,但这种“逆向塑造”作用并不能推导出类似上面的错误结论。比如,不能因为上山下乡磨炼了一些人的性格,使其后来成功,就去肯定知青运动。
写完和整理完贴子,感到如释重负,长长松了口气。以前,我上网主要精力是看美女。这三个月来一心写贴,成功戒色,把登录密码都忘了,真是“三月不知肉味”啊!完成此贴之后,我终于可以回到以前状态,多看美女,并利用视频缓冲的宝贵时间,关注国际政治经济重大问题。
我听相声,听戏曲,看电影,往往想的比别人更多。郭德纲一段相声,其实笑声背后有许多人生之辛酸。一次,同事进办公室,见我泪流满面,惊问:“你怎么了?是不是国内家里出事了?”我擦泪道:“家里真的没事。我只不过听了一段相声而已。”同事惊叹:“听相声听出这种效果,你真他妈是个人物啊!”
诚如红楼梦自题——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现在新加坡正值雨季。下午又一场大雨。雨后晚晴,从窗口眺望马六甲海峡。六百年前,郑和船队由此驶入西洋;一百七十年前,英国战舰由此扑向虎门;九十年前,邓小平搭乘法国邮轮前往欧洲;今天,无数巨轮将非洲矿山、中东石油经此运往中国。
然而,热带地区不是塞北长城,完全没有那种历史沧桑感。这里,海天一色,小岛珠列,树木披拂,百草丰茂。我不禁“兽性大发”,写了一首打油诗,题目就叫《核平同学在新加坡读书码字》,聊作终楼寄语:
窗临浅山大海旁,
碧树楼头对夕阳。
成败如棋多变幻,
得失若梦几炎凉。
偏执不理新潮事,
木讷爱读古文章。
信马由缰随心笔,
笑任左右话短长!
(贴终)
楼主启事
在前言和后记中,已向兄弟姐妹多次致谢,不复多言,都在心里了。
有几个兄弟留下邮箱要整理版,我已经发给你们了。没有时间顾及更多,所以我请同事将电子版发至“爱问”共享区,供免费下载。文件名称为《历史并未终结——在新加坡漫谈中国崛起》。下载地址附后。
有兄弟建议出版。这种散漫不经的东西,要出版恐怕还得花许多精力考订。我实在不想下那个功夫。写这些东西,不想求名,也不想挣钱。能信马由缰、随心所欲地狂写,把思想与兄弟们共享,也算人生一大快事,足矣足矣!还有兄弟建议另开一贴,长期交流。呵呵,知识确实有限,无心恋战,还是跟大家一起潜水为乐吧!
许多精彩回贴,使我深深受教,可惜无力代为整理。严重建议原作者兄弟,抽空收集整理一下再发上来,使宝贵观点不致散失为盼!
还有一事,前面讲过,我不会使用电子书制作软件,若有兄弟愿意帮忙,请把这篇东西制成电子书上传到网络。这样大家看起来要比WORD文档方便一些。谢谢啦!
再祝安康,再见啦!
永远的朋友 核平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