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一元制衡之道,必须跳出老框框。以前的一元制衡,是先把社会分成占少数的管理层、占多数的社会公众。以前所谓“一元”指的是管理层,以前所谓“一元制衡”是指管理层内部的制度设计和相互监督,而公众参与不够。我认为,以后的一元制衡,是通过信息技术,极大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再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社会组织结构的再造、监督信息反馈模式的再造、权力边界的再造。使“一元”的范围扩展开来,将社会公众包纳进来,使整个社会变成大的“一元”。前面我曾经谈到,中国文化具有整体性、模糊性、辨证性的特征,我认为新的“一元”模式会得到社会文化的接纳和支持。
就是说,我们既想克服传统“一元”,又想超越西式“多元”,办法是做大“一元”,使我们新的“一元”能涵盖西方“多元”的全部范围。这个思路,古代就有,近代也有,中外都有,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够,缺乏技术条件支撑,都失败了。我这两个贴子就是在探讨:已经到来并正在发展中的信息社会,我们有没有这个条件。
同意“laaaas”兄关于辨证法的观点。我也是这样一个思想出发点。中国文化有这个优势,凡事强调度,过犹不及。我们常说砒霜有剧毒,食盐无毒,实际上它们都是无机化合物,都有安全剂量和中毒剂量。砒霜吃几毫克也没事。盐吃二斤也会毒死人。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任何对立的两个事物,都应该共同组成一个模型,两个对立事物构成模型两端,我们则在两端之间选取一个最合适的位置。在第75节谈自由主义和集权主义时,我已提到。其实,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也如此;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也如此;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也如此。
前面贴子设想,在信息社会中,建立三个公开的社会管理平台,即,民意表达平台、社会监督平台、科学决策平台,以固守权力边界、遏制泛行政化。回贴争议很多,但感到,多数争议没有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我不是说不要分权,也不是说不要监督。从目前体制来说,表面上一直是分权监督,只不过看上去很美,执行起来效果不行。问题出在哪?我认为在信息社会,我们有条件把这些事做实了。当然,这也需要配套的制度,光靠网络大字报不行。此外还需要高层决心和推动。
同意“myduk”兄看法。对于你的跟贴提到的事情,我是这样看的:从历史看,先有制衡能力,后有制衡体制。双方实力相当或相近,一通火拼,一头血包,谁也吃不掉谁,算了不打了,坐下来谈吧。于是制度出现。这个制度又反过来,对双方制衡能力起到稳定和固化作用。比如,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发源时,是商业势力崛起,拥有了傲视王侯的经济能力,同时,商人又利用封建小国林立的格局,拥有了资本抽逃能力。这些能力,使贵人对贵族产生了一定的制衡。反复斗争,长期演变,形成西方制度。反对来,如果一个社会内部,尚未形成制衡能力,直接引入西方制度,一般情况下,会流于形式。因为不具备制度运行的客观条件。但是,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实现制衡。第一种特殊情况,是有强大外力的作用。如,二战后美国占领下的日本,美国控制和北方压力双重作用之下的韩国。第二种特殊情况,是不受制衡的强势一方能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如,美国立国之初的华盛顿,台湾转型时期的蒋经国,新加坡的李光耀。但这种情况也同时需要许多外部条件的机缘巧合,光靠主观不够。
诚如“中条”兄所言,我们真正考验是未来十几年。中国内部正在进行一场崛起因素和崩溃因素的赛跑,正在进行一场白吃一族膨胀与制约力量成长的赛跑。这是民族的自我超越和自我救赎。我不赞成推倒重来式的变革,国家承受不起,历史也没有下一次崛起的机会了。如果能通过制度创新、技术手段、权力边界再造,基本实现对权力的制衡,那,幸莫大焉。
算了,很难把意思完全表达清楚。关于中国崛起的制度路径,就胡乱聊这么多吧,见仁见智吧。如果让兄弟失望了,报歉哈,但本人看法就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观点,这个正常的。但是现在这个阶段,中国人的社会分歧似乎比五四时期还要多。也许我们再发展几年,形势更明朗一些,大家共识会更多一些。
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186节崛起随想1
接下来,聊聊对中国崛起形势的观察。从新加坡第一次回中国,打车到了樟宜机场,拖着拉杆箱,到处寻找“国际出发”,走了一圈也没找到。突然感到自己很傻,这个小国家,飞机离开跑道一分钟就出国界了,哪来什么“国内出发”、“国际出发”之分!
做为小国,不得不外向。新加坡连自来水都进口,外向度能不高吗?四小龙也都是如此。中国改革之初,就是走了四小龙的起飞之路。沿海地区,吸引外资,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利用劳动力价格优势,大搞出口加工贸易。沿海地区现实了起飞。
但是,我们毕竟不同于四小龙。中国的社会体量,相当于一个欧洲。中国有太多的“国内出发”,经济本来不会也不应该过于外向。各国发展史证明,凡大国崛起,没有内生动力是不行的。这个内生动力,即国内市场之需求。二战之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战后,美国主导下推进贸易自由化,日本复苏和四小崛起,均得益于此。但纵观历史,还没有一个大国是主要依靠外贸崛起的。英国是最强调贸易的,但他的贸易是商船加大炮。把一个地方打下来再搞贸易,这是外贸吗?这是内贸。日本战后是靠外贸拉动,这不假,但一些经济学家研究发现,日本当年出口主导产业,比如家电、汽车,产业大发展比出口大发展要早了六到八年。也就是说,出口没有启动前,内需市场已经拉动了产业发展。所以有人认为,日本是产业发展推动出口,而不是出口拉动产业发展。
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我们的情况,内陆靠投资,沿海靠出口,消费总是不够振作。如今,统计上的外贸依存度高达50%,高出美国或者日本一倍了。虽然中国GDP统计和人民币汇率有点问题,这个50%值得探讨,但经济对出口依赖过高是不争的事实。
美国主导的贸易全球化,开始于二战后,鼎盛于冷战后,持续了60多年。目前似乎出现了拐点。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就有人指出全球化的负面作用。但,当时没有引起欧美重视,因为没痛在他们身上。谢天谢地,如果当时引起重视,也许中国入世以后的大发展就泡汤了。2008年至今的金融危机,引起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反弹。有西方国家甚至提出“再工业化”。(这当然很难)。贸易全球化会不会极盛而衰,走回头路?现在形势还不明朗,要看美国经济恢复的情况。但是,近期贸易战此起彼伏是肯定的。
我们此时,正处于崛起的关键时期。遇到贸易壁垒的同时,中国又赶上了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全面涨价,以及人民币的升值。看来,对出口来说,所有能想到的不利因素凑齐了。这个情况下,中国要推动产业升级,相当于一架大型飞机迎着十级大风起飞。有人已经预言,中国经济会成为第二个日本。实际上,日本在90年代初在经济泡沫破裂时,早已经做了二十年发达国家,而中国目前只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所以,经济如果出了大问题,中国也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日本,只可能成为第二个阿根廷。
我的总体感觉是,中国目前是世界经济引擎,而且还是许多国家的救世主,但是全世界没人盼着中国继续强大,都盼着中国早点出问题。哪怕失去个引擎,失去个救世主,他们也不希望你强大起来。就是这么个心态,羡慕妒忌恨,东风破,我比东风还破。下面探讨一下,中国能否逆风而上,气死全世界。
1990年左右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从此陷入长达20年的低迷。虽然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超过美国”、“收购美国”的经济崛起之梦彻底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