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城市带是上海城市带。核心在长三角。这个城市带,通过高铁、水运和多条高速公路,将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镇江、常州、南通、泰州、扬州、湖州、嘉兴、绍兴、宁波、芜湖、马鞍山等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向南还沿着海岸向台州和温州延伸。自宋代以后,中国经济的重心始终在长江流域,而上海正处于整个长江流域的顶点。沿海地区目前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上海正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所以上海是天然的中国经济之都。洋山港建成以后,上海已跃居世界最大集装箱港,超过了新加坡。新加坡很懊恼,但确实没有办法,上海经济腹地实在太大了。上海城市带与长江中游的武汉—长沙城市群和长江上游的重庆—成都城市群呼应,沿黄金水道构成繁荣的长江流域经济区。
南方是广州城市带。核心在珠三角。包括广州、香港、深圳、东莞、佛山、中山、澳门、珠海、惠州、江门等城市。由于广东沿海人口密集,这个城市带沿着海岸向两边扩展,与粤西经济区(湛江)、粤东经济区(潮汕揭)、闽南经济区(泉漳厦)相连,并在经济上与台湾融合互补。广东最先开放,得风气之先,再加上香港这个世界金融中心城市的帮助,这个城市带将成为中国经济外向度最高、最国际化的地区。广东的缺点是经济腹地不够大,珠江流域仅有两广之地。前几年广东提出“泛珠三角合作”,把珠三角一泛就泛到了四川、云南去了,就是想扩大经济腹地。应该说,随着铁路重要性提升,水陆重要性相对下降,广东与上海争夺经济腹地的可行性还是不小的。例如武广高铁开通,武汉、长沙南下广州要比东去上海容易得多。
北方是北京城市带。环绕渤海,京津两市以及冀鲁辽三省的沿海城市共同构成。严格地说,城市带应该是由许多城市组成,同时,城市之间被工业化的村镇填满,从而联为一个“带”。从这个角度讲,环渤地区很难真正成带。这里的城市不小,但村镇没有不像长三角、珠三角那么密集一体。北京城市带实际上是由相对疏朗的三个城市群三足鼎立构成的。一是京津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保定等。二是胶济城市群,包括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三是沈大城市群,包括沈阳、大连、鞍山、抚顺、营口、辽阳、本溪等。与长三角、珠三角本地缺乏资源不同,北京城市带上,各个城市地下都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煤、铁、金、石油、盐生产基地,资源极为丰富,唯独缺少淡水!
三个城市带的总人口将达5亿,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则超过全国的一半。任何一个城市带,拿到世界上去都相当于一个经济强国。除了这三个城市带之外,西安—郑州、武汉—长沙、重庆—成都、长春——哈尔滨等也会形成大型城市群。
呵呵,令人神往啊!套用一句很俗的模式来评价三大城市带,就是:广东率先开放,可得天时;上海扼江控海,可得地利;北京首善之区,可得人和!
城市化问题聊的也差不多了。
现在重庆和成都,正在搞城乡一体化的区域试点。我觉得,城乡一体化需要物质基础,首先要经济发展,才能谈得起这个问题。为什么珠三角、长三角不搞城乡一体化试点,单单要在成渝两地搞呢?因为沿海地区若干年前早就实现城乡一体化了。他们现在的需要解决的,是怎么让外地农民工定居下来的问题。不管本地一体也罢,外来融入也罢,我们总得把市民和农民搞得像一点,不能走在街上就像两个民族似的。
中国这场城市化运动中,特大中心城市责任重大。重庆已经表示,准备大城市带大农村。当时建市时,版图划的也比较变态,面积比台湾和海南两个省加起来都大,而且还都是贫困山区。确实够它带的。不过勇气可嘉。祝福重庆!
我记得看过一个故事,讲农民打工的。有这样一幕:秘书问老板:咱们厂排污越来越多,河都黑了,下游都是农田,会不会出事啊?老板说:没关系,农村人,扛整的很!与此同时,在黑呼呼的河边,农民正在洗菜,装成小盒净菜供给大超市。一个农民说:看这水又黑又臭,洗的菜会不会有事啊?另一个说:没关系,城里人,扛整的很!
还有一个故事,是我的朋友跟我讲的,他说是个真事。一个有钱的主,去下饭店,因为一点小事,把服务员一顿臭骂。服务员都有严格的工作要求,当然不敢顶撞他,唯唯连声,赔礼道歉。但是,从包间一出来,就有办法了,每端一道菜,在电梯间里趁着没人,都往菜里唾一口。然后点头哈腰地端进去。两人目光相汇,都饱含着得意的笑。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是历史形成的。但如果我们无视社会和公平与正义,长期维持不改,必然会造成社会群体的割裂,对城市人和农村人都不利。作为强者,你不要以为会永远强、会处处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弱小——随时随地都很弱小。我们正是因为相互尊重、相互关怀而变得无比强大。如果你整我,我整你,坚决要看看哪个龟孙先扛不住,那么这个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毫无意义的。愿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顺利完成,留给后人一个城乡一体的美好家园。
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160节水务杂谈
有兄弟在回贴讨论河北区域发展时,聊到了水的问题。顺便聊聊水吧。
一个国家,除了国土,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什么呢?中国历史上曾是铜、铁、马、茶叶、盐。盐业专营近期才取消,北京大栅栏盐业银行旧址,昭示着盐商之辉煌。外国战略资源,还有棉花、咖啡、香料(胡椒之类)、橡胶等。今天的人们一致认为,是石油!引发战争无数。许多专家认为,未来引发战争的,将不是石油,而是淡水。当然,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例如电影《未来水世界》中,未来水太多,最宝贵的东西是一小袋泥土!呵呵。
中国缺水,不言而喻。绝对量,是世界平均量的几分之一。人多,没有办法。地域分布上,不合理,东南多,西北少。时间分布上,也不合理,北方河流都是月经型的,不,年经型的。每年总有两个月很麻烦,让人坐卧不安。水旱灾情,无缝对接,抗大旱表彰会就是防大汛动员会。近年来,气候不正常。干旱加剧。北方河流枯水期延长。南方河流水位屡创新低。一个兄弟老家在大巴山,他告诉我,大巴山里的河流水量只有他小时候的二分之一。
有人认为,气候变旱的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我的看法,可能有这方面原因,但主要与地球气候周期有关。目前,地球正处在一个变干变冷的周期。人不能过于高看自己能力,天行有常,地球有自己的脾气,人类活动的影响还真的不能顶个“球”用。研究这方面问题的历史地理学家挺多,据他们说,一遇到这种周期,游牧民族会因草场退化而出来掠夺,会爆发战争。希望现代人不要这么干。(好像苏丹富尔达尔等传统游牧区已经在这么干了)。
我的一个观点是,彻底解决水的问题,要靠社会经济发展。在水上,中国要有主见(实际也有),不能被西方忽悠。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能为了所谓的保护水资源,连发展都牺牲了。许多西方政客、学者,一直拿这个当阴招,给发展中国家挖坑。国内还真有专家相信,跟着鼓吹。事实是:世界上最缺水的新加坡和以色列,根本感觉不到缺水。我在新加坡,从来没有遇到过停水,自来水可以直饮。而那些最不发达国家,比如刚果金,人均拥水量居世界前三,竟然缺乏安全饮用水。因为他们的管理和处理能力不行。所以,只有发展带来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才是解决水问题的根本。
真正要节水的,是西方。他们人均用水量,远远高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却拿中国说事,什么用心?用水量数字,我不去搜了。我有个观察。现在公共场合,有一种常见的水龙头,你按一下,它就流出一定量的水,然后自动停止。在出水量设定上,欧美起码是新加坡的50倍。有一次在英国,等我都把手烘干了要走,水龙头还在那里哗哗哗哗,我还以为它坏了呢。而新加坡节水之狠。新加坡有一种变态的水龙头,常被安在卫生间。这种龙头,不会流出欧美那种实心水柱,而是像花洒那样沥沥啦啦,而且只持续两三秒。本人也算身手敏捷,按了以后再把手伸到龙头下面,水正好停。无奈之下,我只好左手按着洗右手,右手按着洗左手。我想,独臂神尼如果来到新加坡一定会被气死。新加坡这种高效水务,背后是大量的钱和高技术。他没有这些年的发展,早渴死了。
第二个观点,要辨证地、综合地使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