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这个事儿,按说没什么可争议的。偏偏在中国争议很多。咱们中国人的智商,是世界最高的,但是在城市化问题上,经常可以看到反例。
记得九十年代初,有篇报道,幸灾乐祸,说泰国曼谷堵车成灾,民不聊生!再配几张图,比如抱着方向盘睡着的司机,以证明盲目发展大城市的无比危害。直到后来北京上海也堵上了,我们才发现当年咱们不堵车,并不是因为比人家先进,而是因为没人家先进。但是,有些人又滚到另一个极端上去了。有位名人老兄,多次含着深情的泪为北京堵车而振臂欢呼:“中国终于发达了!”真是无知者无畏,其实不堵车的发达国家多了,新加坡交通就挺顺溜,你怎么不学学人家好的方面呢?
中国城市发展的思路,八十年代体现为:严格限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城市,积极大力发展小城镇。这写进了《规划法》。这个思路毛病比较大,下面要谈。九十年代以来政策有调整,体现在三方面:1、出现了发展城市带、发展城镇体系的提法。体现了认识水平明显提高,不再把城市看成一个一个孤立的点了。2、对大城市限制有所放松,改为合理发展大中城市。这是对的,但配套法规的跟进不是太理想。3、仍然坚持积极发展小城镇,这一点,始终没跳出八十年代的那个框框。
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探讨几个问题。我觉得这可能是误区。虽然有些观点仍然被写在法规里。
第一个问题是,城市浪费土地和资源。城市扩张,吞噬周边农田,这是事实。许多砖家认为,中国人均能源、矿产、土地、淡水,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七成或者更多的农民进城,城市对资源的需求必然超过承受能力。
这个观点,心理很阴暗。它有一个没好意思明说的前提,就是:让几亿农村人继续过原始简单生活。唯有如此,农村人均资源消耗才会低于城市。如果住在农村的人都达到城市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准,那人均资源消耗反而高于城市,城市才是最节约的。
长期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极低。有的农村甚至没通电。农业生产靠人力、畜力。有的农民一辈子没有出过乡镇。这种生活方式,当然很环保,很绿色,很低碳。那个说好,自己搬家去住。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的本能,也是基本人权,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上千万农村青年,宁可在城市漂着,当无业游民,也不愿回去,就说明了这一点。
放眼世界,美国消耗了世界大部分资源,却横加指责中国“消耗资源”,就是这种混账心态。而我们内部,绝不能为了一部分人美好生活,让另一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人)继续过原始而简单的生活,这种政策注定不得人心。
至于土地问题,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量远远大于乡镇和农村。每平方公里居民人口,特大城市为2万以上,中小城市为1万以上,而农村建设用地,人口承载量约为2000至3000人。(这算高的了)。换句话说,城市单位面积的居民承载量是农村的四到六倍。如果在农村人口进城后,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土地整理和村庄归并,可以节省大量土地。
第二个问题是,城市污染环境。
与上个问题一样,农村低污染,是以简单原始生活为前提的。如果中国农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制造的环境污染将远远大于城市,因为城市是“点源污染”,而农村是“面源污染”,污水垃圾的收集处理难度远远大于城市,收集处理成本将远远高于城市。
以生活污水为例。一座50万人的城市,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只要建设完善的地下管网,污水收集率很容易达到90%以上,再建设两座中型污水处理厂即可以解决。如果这50万人在农村,情况会怎样?在平原地区,他们将分布在1000平方公里上的500个村庄(1000人/村);在丘陵和山区,他们将分布在3000平方公里上的1000个村庄(500人/村)。对这些分散村庄产生的污水,有效收集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达到50%收集率,也将付出惊人成本,政府财力难以承担。
事实上,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农村污水放任自流,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也已经是社会难题,“垃圾围村”现象比比皆是。以前农村使用天然皂角,掰开了泡在水里,当肥皂用。现在都是使用洗衣机和化学合成洗衣粉,洗衣水直接排入河渠。你怎么办?总不能让他们恢复以前的生活方式吧?我的观点是:在现代化生活的大背景下,环境压力客观上要求加快城市化。如果继续让七亿人口分散在农村走向现代化生活,才真是一场环境灾难。
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149节小城镇
“小城镇”一直是我国城市化的热词。从八十年代到现在,国家政策中对大城市的观点有所转变,但对小城镇一直痴情不改,逢会必讲,完全不顾现实中小城镇建设有多么荒唐。
我曾参观过一个冷冷清清的“示范小城镇”。这个城镇的自然环境很好,但没人来经营和居住。政府因举债搞示范建设,整天被债主围堵,镇长看见建筑包工头,就像老鼠看见猫,能躲就躲,实在没有钱给他。我问当地居民:“这里为什么没有人气?”回答得很直接:“因为没钱赚嘛。”这个小镇之所以存在,经济支柱有两个:第一个支柱是商业,它是周边十几个村庄的物资集散地,农民每月有几天来此赶集,出售农产品,因此聚集了一些商户。第二个支柱是乡政府驻地,有一批公务人员和公务消费,也带动了一些商户。所以,它存在的原因就是承担了上述一点点经济和行政功能。但仅此而已。它没有更多的支持发展的条件了。
小城镇的繁荣是有条件的。一个孤立存在的小城镇,在交通、通讯、环保、物流、信息等各方面的成本肯定远远高于大城市,不具备与大城市进行投资竞争的能力,当然不可能提供商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不具备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政府投资新建的街区和市场,不可能吸引更多的商户和居民,“示范”只是一厢情愿。
八十年代,中国提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结果以九十年代乡镇企业全面倒闭、农民工大潮兴起而告终。但是,有趣的是,乡镇企业破产了,小城镇建设却没有破产。每年,仍有不少地方政府,在花巨资大搞示范乡镇。结果小城镇建设举债累累,一些城镇建好的新街上,冷冷清清,人迹皆无,到处都是荒草。
如果一言说破,这个思维定势,根子就在前三十年,计划经济造成的城市就业困难,催生了两次规模空前的逆城市化运动,使政府在骨子里有了这个一个基因:城市人口太多了,一旦就业出了问题,那家伙很不好办。小城镇建设看上去似乎很美。看上去,它是一个进则可攻、退则可守的策略。人们离土不离乡,到离家十里的小镇上去打工和生活,万一哪天闹个经济危机什么的,也没有关系,就近回家,再去种地就是了。政府再也用不着费劲组织什么“上山下乡”了。岂不美哉!于是,有人宣扬,小城镇能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能解决大城市拥堵,也不存在污染问题,可以在阳台上看星星,却无视小城镇到底靠什么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当今中国,不仅孤立的小城镇不好生存,就是孤立的小城市,都不好生存。西部许多县城,至少一半,都属于传统的政治型城市。几万人的城市内,住着几千个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这些人靠财政(转移支付)来发工资。然后,某个公务员早上出门,掏出财政发的工资,花5块钱吃了一碗面条,花5块钱理了个发。当天,卖面条的人又花5块钱理了个发,理发匠又花5块钱吃了碗面条。这就是所谓的消费的乘数效应,呵呵。就这样,凭着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消费,一个城市在维持着运转。若不幸撤县,那么这个城市非完不可。
有一个兄弟跟我说,他们县城的经济总结起来就是:重工业——砸石头!轻工业——弹棉花!高科技——压粉条!我对他说,你们县要是真能在这三大产业上取得优势,那也算是不错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