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因为中国崛起这个事情太大了,所以不是一般性的借力。许多跨国公司依靠智囊公司,整体谋划,到中国收购企业,整合产业链,牛逼不已。一个专家就提到过,跨国公司在整合中国产业,而中国在整合全世界的跨国公司。“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看你”,呵呵,视角不同,风景也会不同。当然,这三十年中,面对经验丰富、比猴都精的跨国公司,中国的学费也交的相当不少,有些学费交了,还没学到东西,或者只学到过时的东西。但总体而言,开放是开对了、开赚了!

这里,还需要澄清一个模糊认识,就是对外向型经济和内向型经济的认识。外向型经济,也叫出口替代战略,就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出口战略。出口势必会拉动进口。进出口一上去,贸易强国就形成了。内向型经济,也叫进口替代战略。就是尽可能通过国内生产来替代进口,发展自己的制造能力。由于亚洲四小龙的成功,使许多中国人,甚至一些地区领导几乎形成一个固定看法:外向型经济一定是天经地义的优越,而且是唯一可行之路。其实这个观点是很片面的。

由于这种片面观点(至少是大部分原因吧),形成了中国今天过度依赖出口的局面。中国外贸依存度现在大约50%左右,是美国比例的一倍,而更重要的内需则被长期忽视了。就好像前面那个武林高手,没有外部支撑点,肯定蹦不起来,但如果自己内功不行,给你支撑点,你也蹦不上去。近几年中央不断调整政策,启动内需,就是在纠正这种倾向。不过,中国太大,内需的启动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创造更多条件才行。

实际上,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无论是英、法、德等欧洲列强,还是美、苏两霸,还是二战以前的日本,在国家战略上都极为强调进口替代。当时还没有世贸规则,所以各国都可以通过高关税、低配额之类办法,尽可能打击进口货,保护本国企业成长壮大。各国都搞自我保护,那么想要扩大出口,怎么办呢?当时的办法,一是到自己的殖民地去倾销,这个最方便了。二是如果有条件,也可以用武力相危胁甚至发动一场战争,迫使弱国同意开放市场和降低关税。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个典型。没有这些措施,列强们谁也成长不起来的。按照古典西方经济学的说教,搞自由市场,按比较优势实现全球分工,那纯属扯蛋。

相反,像二战以后的日本、亚洲“四小龙”这样,通过来料加工、成品出口、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经济模式,倒是历史发展的特例,很少见。它们的成功,与二战以后美国主导的贸易体系形成有关,也与冷战期间美国对于远东这些前线国家的支持有关。有许多不可复制的因素。所以放眼全世界,在七十年代以后,艳羡和学习亚洲小四龙的国家很多,但真的靠这种模式取得最后成功的,目前还一个也没有。中国在学习四小龙实现了沿海加工制造业的起飞后,也必须寻找自己的路子。

像拉美各国尤其是悲惨的阿根廷同学那样,美苏德当年依靠进口替代战略崛起时,他们大搞自由贸易,失败;四小龙当年依靠出口贸易崛起时,他们转而关门大搞进口替代,又失败。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任何一种战略,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没有绝对好坏之分,要看内外形势而定。诚如孙子兵法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

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145节话说城市

前面聊了工业化、市场化问题。下面聊聊城市化问题。这又是一个影响巨大的领域哈。

城市化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有人主张适度城市化,有人主张发展小城镇,我尊重这些意见。但是本人是一个坚定的城市主义者,而且是大城市主义者。呵呵。

住在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正好把城市问题思考思考。以前,我对新加坡的认识,最早始于一部电视剧《调色板》。在二十多年前吧。可能是最早引进中国的新加坡电视剧。通过这个电视剧,我才吃惊地发现,原来新加坡跟香港一样住的都是华人啊。我还发现,原来男女学生没毕业没结婚就可以睡在一起啊。主题歌至今还记得几句。开头一句是:“城市生活中你曾失去什么,拥有是什么?”

是啊,面对风起云涌的城市化浪潮,咱们中国人失去了什么,有拥有了什么呢?

虽然中国人现在能够正视城市化问题了,上海世博会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是如果倒退十几年,高层对城市化的许多看法都是不明确、有分歧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城市化率提高了接近三十个百分点,平均一年一个百分点。2010年11月全国城镇人口比率为49.8%。古老的农业中国,正站在进入城市化社会的临界点上,这真是五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啊。想过去,看今朝,我此起彼伏。让我们一起回顾回顾吧!

中国一直都是农民大国,在社会居住形态上,以村庄型的居民聚落为主。但是,各朝各代的城市化率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有些人主观想像中那种一直向上稳步提高。一般观点认为,秦汉以来,宋代城市化水平最高,大约在20%至30%之间。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南宋时期城市化率达到过50%。而清代中国城市化水平最低,大体在6%至8%之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明代后期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引进,使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量暴增,再加上中国人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不高,所以清代前期到清代中期,出现了人口大爆炸。秦汉以后历代绝大部分时间,中国人口都在5000万至1.5亿之间,而清代从1亿多人起步,就这么生啊养啊,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时,全国人口已经有4亿多了,占全世界总人口三分之一。

我个人总结,中国古代城市体系有三个很突出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稳定性。如果按照宋代人口1亿,城市化率30%,清代人口4亿,城市化率8%,这么一算下来,我发现,这两个朝代的城市人口规模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啊,都有3000万左右,只是底下的分母变化了而已。

我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在秦汉以后,实际上进入了一种很稳定社会格局,就是“大一统帝国——原子化小农”的格局。这种格局之下,一方面,国家所需要城市发挥的职能,也就是那么多。国家对城市没有更多的发展需求。比如秦汉时期中国有两千多个县,到现在还是两千多个县,当然这中间的沿革是很乱腾的,但总量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是“县”这种基层政权职能的社会需求量决定的。另一方面,城里人不稼不穑,吃粮要靠农民。原子化小农生产,所能提供的商品粮是有限的。大家不要以为,清朝四亿农民可以提供更多的粮食。错!在生产力没有大的提高、国土面积也没有大的扩张的情况下,能支援给城市的粮食是一定的。农民太少当然不行,但农民超过了一定数量,那么人越多,提供的商品粮就越少,因为他也要吃啊。这两个方面,决定了中国城市人口总规模是历代基本稳定。

第二个突出特点,是中国古代中心城市规模巨大。汉唐长安、宋代开封、南宋杭州、元代大都、明清北京,都是世界最大城市。中国城市人口过百万时,欧洲最大的城市不过三万、四万人口而已。

这个现象的原因也好解释。原因不是因为中国古人喜欢大城市,也不是因为汉唐政府制定了“全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之类的发展目标。原因在于:社会需要。

前贴论证过,古代中国,不同与西方、伊斯兰和印度的突出特点,就是大一统帝国。这种帝国是封而不建的一元化帝国,通过行政区划体系和文官制度进行统治,而不是像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通过下面的封建小国进行统治。这样,庞大帝国的权力集中于首都和大行政区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客观上需要发挥这种统治职能,就必须有足够的机构、设施、人口来配套。

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帝国的许多职能和权力,都是分流到各级封建领土头上的,因此,他们的国家和地区中心城市,承担职能不如中国这样庞大。客观上没有城市发展的需要。当然,资本主义制度和近代工商业社会崛起以后,情况就更当别论了。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24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24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