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143节福兮祸兮

社会行业,三百六十行,我没有能力一个一个说。即使说,兄弟们也没有兴趣一个一个听。所以只举几个典型,说明一下中国的发展历程。酒类,是典型的完全竞争行业。汽车,是一个有强烈行政干预的竞争性行业。

简单评价几句汽车。

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国。这些年来,发展成绩值得肯定。不管外资也好、民营也好,毕竟在中国国内形成了这么大生产能力。也是世界经济史上最大的生产能力。税收、就业以及上游配套,都在中国。中国汽车社会正在加速形成,拉动了相关产业,促进了经济繁荣。汽车正全面塑造着新一代中国人。比如我,有一天我的汽车被朋友因急事借走了,他走的急,我的手机忘了从车上取下来。一下子少了这两样东西,我发现自己什么事都干不了,茫茫然无所适从。其实,我1999年才拥有手机,2007年才拥有汽车,真不知以前都是怎么活过来的!

我的看法是,这个行业发展不理想,这些年有较大的缺憾,主要体现在外资品牌市场比重过高,民族自主品牌发展不理想,出口量太少。造成这些问题有客观原因,也有骨干企业自身原因,但是,汽车行业政策是主要原因。若政策更合理一些,自由汽车品牌应该能够发展得更好一些。

自主品牌很重要。墨西哥也是世界汽车产量大国,但缺乏自主品牌,现在几个人知道墨西哥汽车呢?假如告诉你,一辆进口的福特车是墨西哥产的,那么,如果这辆车相当好,在你心目中得到提升的,仍然是美国国家形象,而不是墨西哥国家形象。中国这么大,确实需要自己的品牌。让我们共同祝福中国的自主汽车品牌吧:奇瑞、吉利、比亚迪、红旗、东风、长安、哈飞、长丰、长城、东南、江淮、海马、华普、力帆等等。祝愿他们好运!

我还提到石油、航空、电力、铁路、银行等垄断行业30年来这些行业的发展,我觉得要一分为二看。

一方面,这些行业确实是垄断行业。欧美也是巨头垄断的。中国既然拥有自己的行业大公司,扶持它发展是应有之意。这符合国家利益,也符合人民利益。放开市场,全国的加油站都让美孚、壳牌给控制完,更不是好事情。

另一方面,对于这些企业需要加强监管。现在社会舆论那么强烈,主要是监管不力造成的。比如,这些公司挣钱时,靠红头文件,靠行政垄断,跟收税差不多;发钱时,又要和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大搞上千万的年薪,这样公众不可能不骂娘。指望政府部门监管很难,他们都是一家子,逢年过节时公司都要登门孝敬,他们根本监管不住。我觉得,鼓励媒体监督是个有效办法,从长远来看,鼓励公众通过网络监督最为有效的办法。

关于这方面,我还有一点自己的思考。就是福兮祸兮,有时候还是要辨证看。中国的崛起,本身是一次世界利益格局大调整。我说过,从其他国家历史上的崛起过程来看,要走到中国这一步,早就不知打了多少仗了。而中国改革三十年,目前仍然是和平崛起,而且在崛起过程中还跟大多数邻居解决了边境问题,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是因为时代不同了,有人说是因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水平高。这些原因都不错。但是我觉得,中国和平崛起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条件应该是,中国崛起能给绝大多数国家带来利益。对一个具体国家而言,就是中国崛起给它带来的利益要大于损失。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和平环境。若中国崛起在经济上把别的国家逼得无路可走,那摩擦就是再所难免的。

三十年来,我认为汽车产业、大飞机产业是很不理想的。但是,当中美关系出现矛盾和紧张时,跑到政府和国会为中国游说的美国人,恰恰是这些行业的老板和董事。因为中美关系最牵扯他们的利益。那些中国获得了成功,把美国打得抬不起头的产业,往往就是主张对华强硬的声音的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讲,让跨国公司享受中国部分市场,使中美利益绑定,也许符合中国崛起的整体战略利益。这些游说者从中国市场赚了钱,他们再帮助中国挫败几个对华反倾销之类的提案,中国别的行业又从美国市场赚回一笔。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把本国行业搞垮有理,更不是认为某些行业的政策失误实为高层妙手的“大棋”。都不是。我们必须努力在每个行业、每个政策争取做到最好。我的意思是认为,在地球村里,中国虽然主观努力,但客观上也不可能在任何领域和行业都成为第一。孙子说,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就是说,哪怕你仗打赢了,也要给对手留一条生路,不要逼得他非得跟你死拼到底。

三十年来,世界大型跨国公司基本都到中国开展业务。他们来,不是扶贫开发的,也不是帮助中国崛起的,而是来挣钱的。小平也说过,不怕人家挣钱,不挣钱谁来?三十年了,我们是不是该总结一下,这么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中国收益几何?付出几何?我们确实需要一个更长远的、更全面的战略考量。我觉得我们现在缺乏这种考量,对于眼前事情的处理就容易短期化和情绪化。

坦率说,我自己也没有完全想清楚。这个问题,我没有结论。兄弟们一起思考吧。我觉得,中国应该做到这样一种境界:跨国公司们贪婪地坐在中国的手心里数着钞票,中国贪婪地数着手心里的跨国公司们。

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144节善假于物

以前爱听广播评书,记得书中讲到:某武林高手去打擂,只见那擂台高九丈,他一跃而起离地三丈,然后右脚尖一踩左脚面,又起三丈,然后左脚尖一踩右脚面,再起三丈,就蹦上去了。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么三级跳真是太麻烦了,揪着头发自己把自己提上去岂不更省事一些?

呵呵,说个笑话。前面有几个兄弟顶“中国贪婪地数着手心里的跨国公司”这句。关于这句,有必要补充几句。很显然,一个国家,尤其是经济技术处于落后的国家,要发展,要前进,不借助环境、不借助外力是不行的。荀子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国曾经努力成为前面那种武林高手,后来发现行不通,转而在苦修内力的同时,广泛借力于国际,做一个“善假于物”的君子。

我认为,改革之初,中国高层是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的。所以提出“改革开放”四个字,做为“两个基本点”之一。这四个字本身包含玄机,就是它突出强调了开放的重要性。什么是开放?开放不外乎就是改革以前那些不够开放的法规和政策,改革以前那些保守观念。所以,开放也是改革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改革两个字应该已经涵盖了开放。既然如此,仍要把“开放”特别地提出来,与改革并列,充分体现了高层对利用国际环境的战略性的重视。

中国开始借到的力,只是一些小力,以港台华侨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比如地砖厂、服装鞋帽厂。九十年代,跨国公司开始进入中国。由于经验不足,有一些政策存在某些偏差,比如上汽与大众合作,几乎是救了大众一命。而我们开的价码,现在看来过高了。在行政保护下,一辆普桑当时在国内卖将近三十万,按实际购买力折算成现在,估计超过一百万了,实在有点变态。仅管如此,九十年代中国借力范围大大拓展,从港台日韩扩展到了欧美经济体。2001年加入世贸,使中国真正能够借力全世界,全面利用世界的资源和市场来发展自己。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24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24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