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有专家说,触动产权才能真正转变观念。实际上,当时我很绝望地发现,中国的多数国企竟然触动产权也转不了观念。客观上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但主观上这个制度在人们心中没有建立起来,在人们思想上怎么也建不起来。所以,也许命中注定,有此一劫,国企非得真死一回,让旧观念跟着企业一起涅磐。这真是没办法的事。

实践是,竞争性领域的国企,除少数央属企业维持下来,绝大多数企业在市场中灰飞烟灭。七十年代,大家说抓革命促生产,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八十年代,大家说一包就灵。再后来,有人说一租就灵。九十年代以后,搞股份制改革,大家说一股就灵。但最后证明怎么都不灵,只有一死了之。倒没有人再提一死就灵,灵不灵只有鬼才知道。

最苦的是国企职工,尤其是“4050”人员。当年,刘欢在电视上高唱“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是从头再来!”唱歌容易,求生不易。对于数百万计的下岗工人来讲,上有老,下有小,年龄又大,知识又低,重头再来,谈何容易!由于我妈也是其中一员,我家也算是下岗家庭(当时她叫提前内退),所以我有许多切身体会。俱往矣,往事不多说了。这批人与农民工一起,成为中国改革成本最重要的承担者和牺牲者。但愿历史记住他们!

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141节 垄断是非

近三十年,有一些行业在社会上争议很大,就是垄断性行业和半垄断性行业。比如银行、电信、铁路、航空、电力、石油、烟草、汽车等等。有说是,有说非,论者如云,长篇累牍,够扯二十年,我懒得转述了。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这些行业利用垄断地位,汲取社会资源,取得了突飞猛进发展。八十年代还不明显,九十年代它们开始冒尖,和其他行业的待遇水平差距迅速拉开,炙手可热,人人皆向往之。十几年前,我的一个同学,大学毕业分配到某电信企业的省公司。当时该公司正要在海外上市,公司内部突击发钱,据说是有些名目的钱,再不发上市以后就不能发了。结果这个仁兄毕业后半年,在工资以外就发了十多万,名目连他自己都搞不清,他妈的太幸福了。考虑到当时正值国企改革攻坚,许多行业的职工连饭都吃不起,这种垄断产生的社会不平等真的是令人无语。

2001年中国入世,对这些行业有什么影响呢?据我观察,分三种情况。A,有些行业具有天然垄断性,比如电网、电信、铁路等,加上入世时的限制条款,没有受到多少冲击。铁路现在还想去冲击冲击别国。B、有些行业利用先发优势,再加上入世以后的几年保护期,拼命布点,不给国外对方留下空间。比如银行业,四大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的布点,密集到不可理喻,有人说,现在你在街上随便砸开一家门面,不是房产中介就是银行。又比如中石油和中石化,争抢着疯狂布点,不惜血本收购加油站。这两年壳牌公司的加油站进军中国,只有到城市外环路再往外二十里的荒郊去布点。C、有些行业在入世之前,已经与外商合资,共享中国市场。这些企业是争议最大的,大有新一代买办商人之嫌,突出代表行业,就是汽车。

我重点聊聊合资企业问题。

合资这个事情,本身没有问题。中国企业与外国合资建厂,这是我们提升产业水准的一个捷径,也是改革开放的应有之意。老外来跟我们合资,目的就是挣钱,挣钱途径无非是两个,1,利用中国劳动力便宜,产品出口到中国之外;2、看好中国市场,在中国生产,在中国销售。

这两种方式,我们都可以接受,关键是我们实现就业、得到发展即可。比如,海尔公司以前不叫海尔,叫青岛冰箱厂,商标是琴岛。琴岛是一个海岛的名字,在青岛港外,岛上有个灯塔,清凉夏夜,柔软的灯光随着海风浪花缓缓飘荡,就是著名景色“琴岛飘灯”。所以青岛出产的冰箱叫“琴岛冰箱”。后来,他们跟欧洲跨国公司利波海尔集团合资,引进冰箱生产技术。产品就叫“琴岛—利波海尔”。当时,这种用一个破折号把中外两个商标连起来的合资品牌,相当时髦,比如“新飞—伊莱克斯”。意大利阿里斯顿冰箱生产线被引进了七八条,所以很多种冰箱叫做“某某—阿里斯顿”,好像是同伙似的,其实竞争得你死我活。

八十年代以来,冰箱行业国内市场自由竞争,企业进步神速。中国企业们在经过学习后,很快就把商标破折号后面那个老外给踹了,独立开发新产品,有的还向国外出口。例如,“琴岛—利波海尔”冰箱,几年不到,全国大卖,被消费者习惯简称为海尔,他们就把海尔注册为商标。原来的那家外国公司利波海尔集团,这些年没有看到关于他冰箱业务的任何介绍了,估计已经不做冰箱了,继续从事他的优势行业挖掘机去了。在此,本人要向张瑞敏先生致敬。民族英雄啊。

冰箱行业这种发展,体现了改革开放的设计初衷。如果每个行业都能这个样,那我们的改革开改就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样完美了。

有些行业很惨痛,但社会争议也不大,有成功就有失败。比如胶卷行业和录相机行业。这些行业的主要问题,是中国人对于市场大势判断不准,没预见到新技术引发的商品替代,来得这么快。拿胶卷来说,当时,全世界造胶卷的企业,也不过柯达、富士,好像还有个柯尼卡,几家而已。中国一下子引进几条生产线搞了几个胶卷工业基地。我记得当时有一家在央视打广告的,叫福日胶卷,好像在福建。当时老外惊呼:中国人要么是决心称霸全世界,要么就是发疯了。其实我们既不准备称霸也没有发疯,只是没经验而已。后来,全军覆没,死的只剩下老大乐凯,巨额亏损身负重伤,像是逃离桃花岛的柯镇恶。乐凯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建156个大项目之一,共和国长子。国务院无奈之下,批准接受了柯达的参股方案。乐凯经过艰苦谈判,虽然保住了品牌,但失去了市场抵抗能力。有人评价说,胶卷业的三国演义,柯达这次参股奠定大局,乐凯富士都是输家。

扯远了。我说这话的意思是,为什么同样的合资,冰箱、胶卷行业没有争议,而汽车行业争议那么大呢?差别在于,冰箱行业是开放的竞争性行业,而汽车行业通过行业主管部门的手段(比如产品目录),长期打压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在半垄断力量的保护下,伙同老外狂歉国人的钱。由于行业管理的打压,民族汽车品牌起步晚了十年左右,今天都没有赶上去。

所以,比起冰箱业和胶卷业,汽车业更值得思考。汽车行业太复杂。复杂到什么程度?复杂到,今天这个行业明摆在你面前,你都不知道它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有人说很成功,有人说很失败。如果这一点没有基本共识,对许多具体做法的褒贬,更是没边没沿。我们来简单探讨一下中国汽车的是是非非。

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142节 车轮滚滚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汽车业至少同时存在三个情况。A,中国整车厂数量多,规模小。B、汽车产业政策有问题,该放开的没有放开,条条框框多,民间力量搞汽车很困难。C、上汽、一汽、二汽等骨干企业争相与外国公司合资,而产品都是打的中国市场。

兄弟们不要以为中国以前缺汽车厂。计划经济留下的厂子不是太少,而是太多。直到九十年代,每个省都有几家甚至几十家汽车厂。一个成都朋友跟我说过,90年代成都一家汽车公司研制出一种汽车,车身全部用玻璃钢外壳,可惜没有打进市场。这真有想像力。汽车需要规模效益,由于条块分割,企业属于不同地区和主管部门,没有规模效益。有的企业一年只有几百辆车,这在市场上打起来肯定不行。到现在,这些企业多数OVER掉了,但也有一些企业在专做大客车、中巴、工程特种汽车、农用汽车等等,效益也还不错。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24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24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