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中国许多行业比外国更碎片化,比如江浙大量的小商品企业,更需要协会来整体运作,走向国际。但是中国的行业协会目前水平太差了一点(我分析过他们的贵恙:泛行政化),还没有充分发挥为企业开路和服务的作用。协会的缺位,不仅使中国企业形不成合力,而且还产生了许多相互拆台的事情。比如前一贴提到的中国企业竞标越南电站的例子。中国企业现在比以往更需要团队协作和整体谋划,而且急迫地需要。

前两年去东北出差,朋友们请我喝“道光二十五年”。呵呵,这种命名方式,可能是受到了法国路易十六之类的影响。受红酒文化影响,近年来白酒企业也推出了年份酒,而且还有像“1573”这样的名酒。但白酒作为中国文化独特内涵的一部分,还是应该更多地保留自己的民族传统特色。希望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在红酒杀入中国市场的同时,白酒也能够承载中国文化走向全世界。

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139节烟花满天

上学时,我经常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学经济一定到达到这种效果:在谈论时能时不时地冒出几个经济术语来,在听别人谈经济时能不时微微地点头、会心地微笑,就跟很懂似的。呵呵,其实是个半吊子,说错的地方兄弟们纠正。不聊酒了。胡乱聊聊中国三十年来在市场竞争中打得昏天黑地的其他行业。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发现自己的产品与外国比,技术水平差得太他妈远了。这实在令人自卑。当时谁家里要是有一台日本家电,那可不得了。我们急切地希望研发一些比别人强的产品。但这事需要人才、需要设备、需要技术、需要投资,当时我们都没有。即使都有,还得需要时间啊,我们又等不及。八十年代,一个有趣行业异军突起,横空出世,那就是中国的保健品行业。

这个行业来得很快。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后期,全国估计没有一万家也有五千家。著名的产品很多。比如马家军做广告的中华鳖精,横扫全国市场的三株口服液,广东巨人脑黄金,西安505神功元气袋等等等等。有的产品是发明人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跨行业整出来的。有的产品是发明人在家里猫着钻研黄帝内经、易经和金瓶梅整出来的。有的产品是中药精华加现代科技整出来的。有的产品是根据十八代祖传秘方整出来的。共同点是:1、研发快。2、研发投入小。3、广告投入大。4、据说效果很神奇。

八、九十年代中国人,还是一代有抱负的中国人,经常做一些“形而上”的思考。不像咱们当今这一代人,现实得不得了,现实得听不懂有深度的冷笑话,现实得未老先衰,现实得只会围绕钱包和脐下三寸展开深入思考。我强调一下,现实作派跟现实主义是两码事,现实过了头就达不到“主义”的高度了。

三株创始人姓吴,此人就很有抱负。也不知道怎么就发明了这个好东西。为了把好东西卖出去,他的市场工作可谓疯狂。高峰期,营销人员几十万。人员编制是军、师、旅、团、营。每次市场行动,都称为战役,而且编有军事代号。吴很有思想,平时讲话汇成选集三卷。选集前面有他的标准照。标准照前面还有一张半透明的纸,看上去鼻朦胧耳朦胧的。我正好路过济南,被同学邀去听他的报告,会场每人获赠一套选集。我回家翻了两下,就直接拿去糊墙了,并预判了这个企业的结局。

倒闭后,老吴报怨说,一个刺头消费者状告三株产品有负作用,全国媒体跟着进行不实报道,所以企业倒台了。这纯属胡说。许多人还真信了,一些大学的社会公关课,还把“一个小纠纷毁掉一个商业帝国”当成了案例。其实,三株的管理和产品决定了它必然垮台,与一起偶然的消费纠纷有什么关系?没这事它一样垮台。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在草根创业之后,必然地迎来了这样一个草莽英雄的时代。红极一时的行业、人物、企业、产品,非常之多。篇幅有限,我不再一一列举了。虽然中国自古英雄不问出处,但质量不高的英雄,保质期也不长。凡过了期的英雄,都会被中国人断然抛弃,史上无一例外。中国的发展阶段的客观历史条件,决定了这些英雄们的命运,与其说是产品的成功,不如说是市场的成功,与其说是产品的失败,不如说是市场的失败。而且绝大部分的失败具有必然性。当时中国企业的主体,是以小、多、散、乱、短、活、快等为特点的中小企业,多数很快消失。许多著名企业各领风骚两三年后,归于沉寂。只有极少数企业,由于历史机缘和领导者的超前眼光,逐步发展成中国的经济核心力量。

回首那个年代的企业,宛如满天烟花,虽然绚丽万点,但转瞬即逝。当繁华落尽,一切暗淡下来之后,天幕上才渐渐显现出其真正的主宰者:一轮皓月,数点寒星。

烟花烟花满天飞,你为谁妩媚?

不过是醉眼看花花也醉!

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140节国企夙命

写着写着,又写到国有企业了。前面有一贴已经讲过一些。我从小长在国企的家属院,目睹三十年沧桑兴衰。对中国改革最有切肤之痛者,断非国企职工莫属也!

过去三十年,中国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外国专家认为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危险值,但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书指出老外算的不对。不管怎么说,贫富差距是肯定有的,连高层都承认。分化过程中,各个阶层情况不一样。而在同一个阶层内部就能享受蹦极一样的极限体验的,非国企职工莫属。你分在县棉纺厂上班的,和你分到中石油上班,一样国企员工,以后的差别怎么就那么大捏?

这三十年间,国企在改革中分成两大领域,一是垄断和半垄断领域,二是市场竞争领域,两者的命运,九天九地。垄断的以后再说。我觉得,在市场竞争性领域,最终的曲终人散,也许是中国国企的夙命。

国企承载着无数悲喜人生。八十年代,我家在一家国营机械厂。当时企业刚搞了承包制,有一点自主权,工人经常加个班,一个月有几十块的加班费。而政府机关就没有这个额外收入。有个同志就到处找领导,走后门,成功从市税务局调到我们厂来了。还有个大学生分到电业局,但电厂要冒烟,所以都在郊外,上班太远,于是他也找领导、走后门,成功调到我们厂来了。如今,电力税务月收入上万,而这两位已下岗多年,一个在当保安,一个蹲在家里吃低保。

有一些企业,出生时命运就注定了,这与企业改革不改革无关。有一次我去东北出差。上街时交通堵了。陪同的朋友说,这是国营纺织厂工人在闹待遇呢。我问,是毛纺厂还是麻纺厂啊?他说,是家棉纺厂。东北不是棉区,怎么会冒出一家这么老大的棉纺厂呢?我一问才知道,“一五”期间这里建了钢铁和重工,职工以男的居多,个人问题长期解决不了。后来上级领导亲切关怀工人阶级,就安排投资又建了个棉纺厂,从农村陆续招了几千女工进城,城里算是阴阳平衡了。问题是,方圆一千里不出棉花,要从关内用火车拉来,成本很高。这种企业焉能不垮呢?

多数国企活不出来,产业结构调整本身决定的,这也与企业改革不改革没有关系,只要搞市场经济,就注定要完。比如,改革前,我的家乡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本地汽水品牌。我小时候喝的汽水就是本县罐头厂出品的。现在呢,全国你走到哪里,饮料都是有数的那几个品牌。自主品牌全覆灭了,只有可乐、百事、乐百氏、康师傅、统一那么等几个牌子。这几个品牌背后,倒下了几千家企业。这种行业整合是必然的,绝大多数企业肯定要淘汰兼并,这跟它是国企还是私企没关系。顺便说一句,这个行业的国内自主品牌死掉有点可惜了,连健力宝都没有幸免。合资的王老吉算不算中国品牌啊?

除上述这些情况外,剩下的国有企业可不可能在竞争性领域活下来?理论上能,可实际上很难。

九十年代,国企股份制改造中,有的企业还趁机搞了职工持股和经营者持大股,国有资本都退出了。如果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角度来看,到这一步,应该是没有什么毛病了。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只要企业不死,职工在心理上国企职工观念怎么也不灭。这支队伍还是国企做派。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办不到,让谁下、让谁出,谁要跟老总去拼命。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24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24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