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的市场竞争只能用“惨烈无比”来形容。这个词俗,但找不到更合适的词了。我家乡那个地区当时有八个县,每个县有一个国营酒厂,结果八个酒厂占领了电视台,八个厂长每晚争相向全区人民报喜,都宣布得了布鲁塞尔国际金奖。天知道怎么弄来的。这八个人当时人称八大金刚,地区四大班子领导人称四大天王,都是家喻户晓的电视明星。由于酒税对地方很重要,有的地区发红头文件,要求喝地方酒,公务接待不喝地方酒,要被纪律处份,这么一整,制造出不少奇怪的新闻。
后来,酒厂相互兼并,有的直接死掉,市场竞争由县里、区里发展到省里和中央。秦池酒一掷千金,夺央视标王,震惊了全国,带动了酒业广告的升级。当时山东的孔府家酒、孔府宴酒、金贵、扳倒井;河南的宋河、张弓、宝丰;安徽的古井贡、种子酒、口子酒;江苏的洋河、双沟等等,广告轰炸,不惜血本。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厂,通过巨额广告,一夜风迷全国,但是,很快又沉寂和败亡。
直到2000年以后,白酒业基本奠定了大格局。进入了垄断竞争时代。就是既有巨头也有大量中小企业。当时的五粮液,通过多元化品牌战略,培养出金六福、五粮神、五粮春、浏阳河等近200个品牌,一只虎外加一群狼,这个战术使它疯狂扩大市场,把茅台、老窖远远地甩到身后。到2000年左右,五粮液集团总产量20万吨,我记得当时全国白酒产量能过20万吨的省只有十个。
啤酒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白酒是一模一样的。不同的是,啤酒本身不是中国的东西,是外国传进来的,农民自己家里酿不出来,所以起步时的酒厂数量没有白酒那么多。通过竞争,整合速度远远快于白酒。经过各种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甚至包括促销小姐后面跟着个彪形大汉,去打竞争对手的促销小姐,总之企业越死越少。到九十年代基本形成了东有青啤、西有蓝剑、南有珠江、北有燕京、关外还有个哈尔滨这么一个格局。1994年后,港资华润集团突然杀入酒类市场,一举拿下了沈阳雪花,接着就以资本运作的形式,通过产权收购,在全国各地飞也似地攻城拔寨。这个原来跟啤酒不沾边的企业,没几年竟然打进了中国前三甲,连四川蓝剑都被他拿掉了。华润让中国企业家们大开眼界,原来生意还可以这么做。
写了这么多。可能已经有兄弟们认定,我一定是国内某个名酒厂派驻新加坡的销售代表吧。呵呵,其实原因是我个人一直关注酒业,有两次我还真差点就去做这行生意了。不过没有办成,到现在还都是门外汉。前几年,我不幸沦为“三高”人员,所以现在已经转行以喝啤酒和红酒为主了。偶尔一高兴,一时冲动,也可以整半斤白的。看来虽然是闭关疗伤,九成功力还是在的。酒这个东西,不是生活必需品,不喝不会出人命。在塔利班的统治区,偷喝酒被发现了才会出人命。但是,世界各地的人,古代在彼此隔离的情况下,竟然都独立地研发出了酒。这说明这个东西很不一般。它是一种文化图腾。所以我有必要继续喝下去,也有必要多写几句。
白酒是中国的国粹,与威士忌、伏特加并称世界三大蒸馏酒。白酒在中国拥有稳固的群众基础。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群众基础雄厚,从它手中夺取市场是一件困难的事。八十年代,中国葡萄酒市场始终发育不好。年纪稍大的兄弟们请回忆一下,当时有几个人喝这玩艺?但是九十年代后,短短十年间,这种毫无群众根基的舶来品,竟成了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红酒市场是怎么打开的呢?
(续前贴)
在九十年代,有这样几个社会舆论。(我不知道八十年代有没有,但九十年代我注意到了。)大家一起看看:
第一个舆论是:白酒浪费粮食。专家、学者、官员在讲,电视、报纸、杂志在说,一下子仿佛白酒就是中国人民的公敌似的。
白酒生产需要小麦和稻米。大多数白酒同时也大量使用高梁、地瓜之类的杂粮。中国历来缺粮,政府高度关注粮食。毛主席说,手中有粮,心中不荒。计划经济年代有句口号:酒是粮食精,少喝为革命!在粮食短缺年代,白酒确实存在与人争粮的问题。国家出台了白酒专营体制(目前仍是),并制定了高额酒税(目前仍是),来抑制白酒消费。
但是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粮食开始供大于求,特别是高梁类的杂粮,附加值低,种植没收益,许多农民不再种植。然而却有一部分农民运气不好,土地位于山区,水土条件只有种高梁之类的杂粮。酒厂的原料采购,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生活来源。从这个角度讲,白酒厂把低附加值的农产品转化成为高附加值商品,算是不错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退一步说,就算是真的遇到粮食危机,红酒白酒哪个危害更大呢?白酒可以立刻停产,酒厂仓库的粮食,只要没进窖池,都可以拿出来吃。红酒呢?红酒所用的葡萄可不是一般的葡萄,是特种葡萄。有农村经验的兄弟都知道,种这个东西要开辟葡萄园,要拿好田好地,地面要改造,打上水泥桩,拉上网。粮田搞成了葡萄园,要恢复需要很长时间。白酒消耗杂粮,而红酒与主粮争地,而且改变耕地使用方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要大得多。但这些问题,专家们竟然避而不谈!媒体也是跟着一味指责白酒,完全不去听听那些生产高梁的农民的意见。
第二个舆论就是:红酒有益健康。比如,红酒能软化血管,降血压,降血脂,防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连我老婆都在给我父母买红酒。我有个朋友,是一家著名的白酒企业的技术高管。他很认真地跟我讲过,红酒这些效用都是国内媒体和专家吹出来的。许多功效,连红酒原产地国外都没有。我不是专家,对朋友的话没有鉴别能力,请懂行的兄弟评论一下。
第三个舆论,就是九十年代至今,许多地方领导和名人在公开场合大肆宣扬红酒。
前几年,国内有几家白酒企业到日本山梨县参加经济活动,他们在会场上展示了中国白酒。很快组织方就找到他们,要求他们把东西收起来。山梨县是日本一个内陆县,该县支柱产业之一就是白酒。日本白酒度数不高,喝起来很像传说中的宫庭玉液酒,就是那二锅头兑的白开水。在日本官员看来,保护本地支柱产业天经地义,不惜拉下脸来得罪中国客人。
而我们的领导们和名人们,胸怀宽广,把红酒吹上了天,对延续千年的民族白酒倒是不理不睬。完全没有继承周总理当年的良好遗风。有一个不小的大领导,当年去视察农村,对农民说,你们可以在房前屋后多种葡萄,吃不了还可以酿酒。电视新闻还报出来了。他根本没有搞清,吃的葡萄不能酿酒,酿酒的葡萄是酸的,而且房前屋后那个条件种不了。我顺便想问一句:现在许多红酒厂是当地政府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有多少白酒厂享受了这个待遇呢?
前面提到的那个白酒企业高管朋友认为,目前这些现象背后很可能有一个严密的、长期的、大型的、整体性的市场开拓计划在支撑着,不然不会有这么多人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来鼓吹。我也认为,这些年的红酒舆论肯定是背后有推手的。但是,这个推手是谁呢?一种看法是,是国内红酒企业所为。理由是他们是受益者。目前张裕、长城和王朝三大国产厂商,占据了国内红酒市场的一半以上份额。另一种看法,是外国红酒协会组织和他们的中国买办商人所为。理由是他们也是受益者,2000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国际最大的红酒进口市场,十年间进口增长了十倍左右。外国势力的目标是控制中国高端红酒市场,目前这个目标基本达到了。特别是像拉菲之类的红酒,近几年一直在中国市场上狂赚。
我不知道真相,在此存疑,有了解的兄弟发个言哈。我的观点是:1,必须要采取措施保护白酒产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波尔多承载的法国红酒文化世界扬名,中国要成为文化大国,不能任凭白酒被随意打压和抹黑。2,外国红酒成功开拓中国市场,靠的是行业协会,我们必须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与中国酒业巨头不同,外国红酒业是一个提供个性化产品的个性化行业。瑞士钟表业也有这个特点。小企业居多。这种行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只有靠协会力量。外国企业协会力量强大,拥有大量经费。为了开拓中国市场,经常出钱组织活动,比如邀请中国人出国,包括行业主管部门的人、专家、教授、记者等等。名义上搞经贸交流,实际上就是影响人、渗透人、拉拢人、培养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