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平心而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的价格转轨算是社会成本最低的。也算是最为稳妥、最为成功的。双轨制不是一个理论上的最优解,却是最可行的办法。俄罗斯等国家没有使用双轨,一夜之间物价直接放开,通货膨胀几十倍上百倍,人民的存款财富顿时成了废纸,一夜回到解放前。而且他们的实践证明,这种休克疗法式的改革,名义上是长痛不如短痛,实际上却并没有达到抑制腐败的效果。如果说,双轨制滋生腐败,是不法官员利用制度的漏洞,进行蚕食的行为;那么,休克疗法滋生腐败,就是不法官员利用根本没有制度的空白,大搞鲸吞行为。所以,我对双轨制积极肯定,我认为它是渐进式改革转型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高层很清楚地看到双轨制的毛病。所以1988年在北戴河决定,不能长期搞双轨制纵容腐败,决定大胆推进改革,进行“价格闯关”。此消息一出,全国人心慌慌,银行挤兑,市场大乱,商店洗白。这场惊心动魄的“价格闯关”,至少在当年宣告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于在操之过急。后来缓期执行,用了五年时间,慢慢地就闯过去了。我的脑袋不是电脑,肯定记不住具体数字,为了对得起看贴的兄弟,百度了一下:从1978年到1993年的15年间,中国由市场价收购的农产品,从不到8%升为88%,由市场定价的工业品由0%升到81%。看看这些,当年我们都是怎么过来的,太他妈不容易了!
仅管一时失败了,人们回顾历史时仍然心潮起伏。当年决策层在“价格闯关”这个重大决策上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正义、改革勇气和责任担当,当为后来的改革者所景仰。
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137节大浪淘沙
市场这个玩艺,说恐怖也恐怖,但扛过去了一切也是稀松平常。大约是在2006年左右吧,我跟一个做建设工程的朋友闲聊。他们公司当时在东南亚和巴基斯坦一带承包工程。他骂道,这个世道没法混了,越南一个小型水电项目招标,开标一看,他妈的,报价最低的前七名都是中国公司!有一家欧洲公司早就预见到结果,人家开标时根本没过来看。
香港搞笑电影《东成西就》有一个桥段:张国荣他们几个被怪物吓得乱跑,同时,怪物们也被他们吓得乱跑:“人?好恐怖啊!”中国入世前,差不多也是这个样子。当时国内,有一些砖家扯着黄喉在那里吼:世界末日到了!市场一开放,咱们还不够填人家跨国公司的毛肚!吓得中国经理们君肝冰凉,就差一头栽进鸳鸯锅去自行了断了。其实,当时许多外国人也怕中国,怕得不得了。
实际情况是:中国入世以后,天没有塌下来,甚至连一部分塌下来的情况都没有发生。据本人观察,情况有二种:一是市场化的行业,二是没有市场化的行业,两种情况完全不一样,但是,天都没塌下来。
先说第一个情况,发生在中国已实现了市场化的领域。
虽然中国历代政府经常把商人看成“五蠹”之一,都是实行轻商抑商的政策,但是不等于中国人没有商业头脑。相反,中国人相当有商业头脑。千百年来,“官轻商”与“民重利”两种现象并存。特别是在晋、徽、浙、闽、粤等地,一直存在强大的重商主义传统。改革开放后,民间重商主义被重新激活,迅速释放出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全民经商的狂潮。
记得济南有一家民营学校,叫蓝翔技工学校。这个学校八十年代初就冒出来了,也算是中国较早的那一批市场化的民营培训教育机构。那时候我是个学生,放暑假又没有网络可上,只有在家看电视。当时电视频道也没有几个。只要一开电视,你就能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喧哗。“您想学厨师吗?请到济南蓝翔技校!您想学电汽焊吗?请到济南蓝翔技校!您想学汽车摩托车维修吗?请到……”当时的电视广告,又没有美女助阵代言,只在屏幕上冒电话号码。这种一天几十遍的广告轰炸能把你烦死。我怒而关机,出去到街上转了几圈,又回来打开电视:“您想学美容美发吗?请……”靠,老子想学砍人!
后来,我到南方去工作,有十年没遭到蓝翔技校的广告轰炸,我还以为他早就在市场竞争中嗝屁了。没想到,有一天上网一看,美国《纽约时报》点名,指控中华人民共和国蓝翔技工学校,对谷歌等三十多家美国网站发动了黑客攻击。我惊叫起来,这个破学校什么时候变的这么有出息了?!于是登录他们的网站一看,不到20年,这个民营学校已经扩大到八大专业、六十多个工种,高级技术职业培训规模很吓人了。该校校长(叫什么蓝翔的)严肃指出:我们很纯洁,很无辜,美国人纯属污蔑。
这个学校只是一例。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国内市场上演了一轮又一轮惨烈的商战。市场竞争推动了市场化行业的突飞猛进。通过大浪淘沙,能胜出幸存的中国企业,竞争力那是相当强大。好像一百只狼被关在一个小屋里,任其竞争生灭。十年以后,屋门一开,发现只剩下一只狼了,其余的狼连一块骨头都没有剩下,你说这只狼要是窜出来恐怖不恐怖。比如彩电厂,一台三十几寸的大彩电,他从出厂价里只能赚几十块钱,还敢去发动价格战。中国市场练出来的这种企业,走到世界市场上,平趟,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由于中国的私有企业、乡镇企业属于从无到有,国营企业进入市场后从头学起,相当于二次创业,所以,中国企业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两百年犯的毛病都抓紧时间犯了一遍。来一起回忆一下三十年来中国市场上发生过的悲喜故事吧。
本贴为本楼以前发贴的整理版,只有文字订正,无新内容,务请管理者注意!
第138节酒的话题
中国八十年代启动市场化,1992年后完成了并轨,90%行业走向市场化。但不彻底,有一些行业,直到现在也没有实现或者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我按市场化行业、非市场化行业两种情况来回忆这些年来的市场风云。
继续,说第一种情况。市场化的行业很多,逐一说,说不完,专业性强,也说不好。选几个我熟悉而且有代表性的吧。其实,一个行业只要进入完全竞争的市场,发展的轨迹都差不多。先说说这三十年的中国酒业吧。我很喜欢喝酒,对酒尤其关注。今年国庆节回国,发现茅台、五粮液和青花郎又涨价了,令人蛋痛啊。
酒业分为白酒、啤酒、葡萄酒三大市场,其余的黄酒、果酒之类所占市场比重是很小的。碘酒不算哈。白酒和啤酒两大市场,基本演绎了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他们都从完全竞争市场起步,白酒目前已经发展到垄断竞争阶段,啤酒和红酒更快,从垄断竞争阶段发展到寡头阶段了。
由于酒这个产业,进入的门槛很低,而收益在轻工业行业中属于相当高的,仅次于烟草。所以在计划经济年代,各地就建立了很多的小酒厂,八十年代以后,更是国有、集体、乡镇、个私一哄而上。酒厂多到什么程度呢?八十年代,有媒体报导,四川宜宾地区有两千家酒厂。还有媒体报道,山东阳谷县,就是武松在这里喝了“透瓶香酒”打死老虎的那个地方,有70多家酒厂。
当时我真的不敢相信,尤其不相信宜宾地区那个天文数字。直到2001年,我出差到四川邛崃,我才真信了。邛崃是个县级市,属成都管,古代叫临邛,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在这里投资办过酒厂,所以一直盛产白酒。当时,一个县领导在大会上介绍说:经过关停整顿,全市酒厂大幅度减少,目前只剩下不到240家了。我靠!这还叫少啊?
邛崃旁边的崇州、大邑也盛产白酒,共同构成一个产酒区,当时共有五六百家,山东秦池的原酒就是从这儿拉走的,拉到山东再勾兑。这个产酒区够厉害了吧,可是,它在四川根本排不上号!全兴(水井坊)、五粮液、剑南春、沱牌(舍得)、泸州老窖(1573)、郎酒六个川酒巨头,一个也没在这里!四川和贵州共同组成西南名酒区,与苏皖豫的淮河酒区、山东酒区、晋陕酒区对峙。你可以想想,当时中国白酒厂有多少万家!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企业又多又小,有的根本就是一个作坊,连个专业工人都没有,农民业余时间酝酿酝酿。所以根本没有好的办法监管,各地只有采取消极的定额税制,也就是国家所禁止的包税。许多大酒厂气得不行,说这不公平,但又没有办法。一些小厂制假售假,甚至使用工业酒精,有几次整出了人命案。这些问题要彻底解决,需要等市场和产业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才行。具体数据,中国白酒协会年年都有公报,有兴趣的兄弟去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