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模式,代表地区是青岛、烟台等地,特征是政府强力主导,以国有(集体)大企业投资为拉动力量,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为之配套。起步时期以内向型经济为主,现在外向型程度仍然不算高。由于政府的力量,山东企业整合资源能力很强,在许多行业和领域都形成全国龙头甚至世界第一的巨头。青岛企业群很有名。九十年代以后上海开始起飞,2000年以后天津起飞,实际上津沪两地发展路径,主要也是属于这种政府主导型。只不过起点远远高于山东,外向型程度也要高于山东。
这个总结不太准确。四省的任何一个,都比英国或者法国的人口规模还大。所以很复杂。一省之内,同时兼具多种特征,而且以后越发展,越趋同。例如,山东也有诸城那样的全部“卖光”转向私营的地区。广东也有佛山那样的类似浙江直接以私企起家的地区。各省内部发展也不平衡,鲁西、苏北、粤北至今都是欠发达地区。
第128节诸侯经济
中国是个原发性的文明体系,是“百国之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利益所在。改革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中央的“放权让利”,给了各地空间。大家都跟着感觉走,各搞各的。实践那是相当丰富。建议各地领导们利用这一轮修地方志的机会,深入总结总结。如果再拖二十年,当事人作了古,就没机会收资料了哈!
我没有系统研究过,但亲身走过绝大部分省区,胡聊一点对各省的主观感觉吧。我觉的,八十年代的华夏诸侯,对全国观念影响最深的是广东,收到板砖最多的是浙江,被别人夸的不好意思的是江苏,被自己夸的不好意思的是山东,最失落的是辽宁,最不平的是重庆,知觉最清楚却无可奈何的是上海,知觉不清楚但自我感觉良好的是四川,知觉最多以致于反应较乱的是河南,知觉最少长期迷迷登登的是河北,送别了英雄却仍然驻足神游的是湖南,把大家叫醒了以后自己倒头又睡的是安徽。
前面贴子中,我曾分析过中国五个特区,发展路径选择及结果的差异性。其实,中国各省的经济格局,也不是注定必然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比如,浙江和福建的基本情况差不多,但浙江实力明显强于福建。又比如,广西在民国时期是响当当的模范省,建国后中央政府又把原属广东省的钦州、北海等地划给广西,使之成为沿海省区。改革开放后,广西享受了沿海开放、沿边开发、西部大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等一系列政策,但与沿海其他省份比,他的发展不算理想。又比如,七十年代辽宁省在沿海区位、资源结构、工业水平都是中国强省,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率接近一半,号称“辽老大”,而山东当时的城市化率只有18%,是一个农业省。但三十年后再看,山东的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比辽宁更成功些。
我的感觉是,虽然沿海区位整体上优于内陆,但同等条件的地区发展并不均衡。今天的格局与各地政府的发展思路、策略、路径选择有很大关系。发展最快的粤、浙、苏、鲁四省,都有他们的成功之处。这种成功,很大程度上(也许70%)得益于八十年代决策。九十年代以后,地区间的发展竞争、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已无比惨烈,那时候,后发者再想迎头追上,是非常困难的。别人已经抢占先机,不会束手待毙。所以,八十年代的四种模式,基本奠定大局,形成今天前四名的经济强省。
当然,我这个“八十年代决定论”不能绝对化。八十年代没睡醒、但后来追赶成功的例子,全国只有两个半。一是上海,它比广东晚走十年,连小平同志自己都说后悔了。上海于1992年开始发力,到九十年代末已经迎头赶上,厉害啊!另一个是天津,在2000年后开始发力,目前已经基本赶上去了。最后的半个成功者,是重庆。重庆1997年建市,目前已经苦苦追赶了十四年,成绩还不错,打入全国一线城市应该没有悬念。但它还没有最后成功,算半个吧!
这种后发追赶的成功是很难复制的。上海是中国第一经济中心,基础极为雄厚,区位无可替代。天津是清末到民国的北方经济中心,直到1949年解放时,工商业规模还远远在北京之上。重庆当过陪都,又是“三线建设”的核心,工业基础也很雄厚。即使如此,如果没有中央的强大支持,如果没有国家设立的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两江新区,他们的追赶也会非常艰难。我的判断是,没有中央支持,上海晚几年仍然能追到全国最前头去,天津和重庆则完全没有胜算。
第129节制造为王
下面,我们看看粤、苏、浙、鲁四省,在八十年代都做对了一些什么事。总结经验这个事情很难。把规律性的东西抽出来,需要大量数据才行,我零星看过一些,但没有收集。只讲主观感觉。
我觉得四省成功,一个共同点,就是跟深圳一样,把工业(制造业)放在重中之重,在制造业上取得了全球优势。这是深圳道路,是强省道路,也是中国道路。
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制造业集群,世界人民都知道,就不用再说了。讲讲山东吧。我大学毕业后到南方工作,十几年对北方没了解。去年偶然回去一转,大吃一惊。鲁西北一带是传统农业区,也是欠发达地区。以前财政上发工资都很困境。我走马观花看了德州皇明、聊城时风两家企业,一家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制造商,一家是中国最大的农用三轮制造商,由于老外好像不生产三轮,说它是世界最大的也可以。我发现,在这些传统农业区,每个市县都有几种工业品很强大。可喜的是,现在河南、河北的市县也要赶上来了(两省经济总量排在全国第五、六名哈)。许多人说,山东的发展是吹出来的。我的看法是,山东的发展首先是埋头苦干出来,成绩摆在那儿,然后,百尺竿头再吹一下,就显得更突出。
顺便说一句,由于中国平均每省人口4300万,相当于中等国家(比如西班牙)的规模,没有工业的支撑,经济肯定起不来。上海市在九十年代曾经高喊过一阵子金融、证券和商贸,后来一看不太对劲,赶快把精力转回工业,去跟江浙兄弟拼抢项目。没有大钢铁、大飞机、大重工、大造船的投资和就业拉动,光靠玩金融、玩股票,腰杆子不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