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第125节特区时代

国有企业改革探索试错的同时,中国的外资经济和外资企业也飞速发展起来了。

外资经济,始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特区创业历程,大家都知道。近些年,媒体报道成堆,对特区之父袁庚先生的采访也多到烂市了。我评价一下四个特区吧。包括后来的海南大特区。

首先要肯定,四大特区功不可没,这个没说的。受文丨革丨极左思想的影响,社会公众对于引进外资很难接受。引进外资这个思想观念的大突破,始于四大特区,各个特区都有功焉、有荣焉。其次,我认为,特区自身的发展并非都是成功的。除了深圳取得了发展成功,其余三个特区以及海南,发展都不算太成功。所以,特区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反思:为什么有些地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有得天下之先的优惠政策,却没有取得超乎寻常的发展。

设立四大特区,当时没有指望老外,而是主要指望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思路完全正确。在九十年代之前,我们吸引到的外来投资,主要是华人华侨的。这些投资虽然产业层次不高,但在中国经济起步阶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地脉和人脉上看,深圳特区主要是面对香港,珠海特区主要是面对澳门以及“江门五邑”的华侨,厦门特区主要是面对台湾以及闽南华侨,汕头特区主要是面对潮汕籍华侨。

海南特区设立较晚。海南偏居琼崖一隅,虽然历史上出过海瑞和宋庆龄,但这里始终是广东的欠发达地区。海南特区设立于1988年,是一个“面”式特区,与前面四个“点”式特区不同。中央设立海南特区,就是因为它的代表性。这个海岛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又有城市又有乡村,又有工业区又有农业区,又有沿海又有深山,又有汉区又有少数民族自治县,很好,很全面。海南特区的设立,我估计,不仅仅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但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很多初衷没有得到实现。

从理论上来讲,特区发展没有什么问题。投资者角度,不用太担心政策有变。发展之初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例如厦门特区第一家台资企业是生产地砖的。投资不太大,市场倒不小,利润有保障,万一政策变化被共了产,损失也不是太大,不致于逼到跳楼。从劳动力角度来看,大包干以后农民从土地上获得了部分解放,劳动力有了流动可能。劳动力文化素质也没有问题。特区的主要问题,是从中央到群众的观念问题,所以创业之初,特区要“杀”出血路,不是在经济和市场上杀,而是在观念和体制上杀。

从发展的起点来看,厦门起点最高。厦门在清末已经是东南重镇,是闽南几个府州的道台驻地,清末最后几年还设了思明府。从民国到建国以后,它一直都是闽南重镇,陈嘉庚创办的华侨大学也在这儿,人才没有问题。虽然地临台海,出于战争考虑,国家在计划经济时代安排投资不多,但基础不错。汕头的起点也不低,它原属澄海县,清末发展成为粤东重镇,民国析县置市。珠海起点要差一些,它是一个建国以后才设的新县。深圳的起点是最低的,它是宝安县下属的一个小镇。

然而,历史总是喜欢跟我们开玩笑,三十年以后,偏偏是深圳发展的最好。今天,厦门、汕头、珠海三大特区,与不是特区的沿海兄弟城市相比,比如与烟台、宁波、湛江、南通、温州相比,并没有体现出更“特”的发展优势来。我这还是充分考虑了可比性,没有拿他们跟青岛、大连、天津、上海去比。海南省发展到现在,在经济方面,无论是人均量还是总量,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也不具备明显的发展优势。

有人总把深圳的成功归结到客观因素上,比如它靠近香港,香港在政治上比台湾亲、在经济上又比澳门强。又比如国家在深圳设了一个股市。但是我认为,深圳的经验90%是主观方面的。总结起来,就是:不去东想西想,不去走什么终南捷径,塌塌实实,一心一意,围绕制造业做文章。通过产业聚集,形成集群效应,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和创业,逐步发展壮大。搞到一定时候,该升级时就升级,以制造业为基础,再去搞别的。沿着产业链一步一步向上走。目前,深圳拥有华为、中兴、腾讯、万科、康佳、创维、深发展、平安保险、华侨城、海王、金地等一大批牛B企业。深圳和东莞连成一片,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实际上,三十年来,中国能够崛起为世界工厂,就是走了一条深圳式的道路。如果把全世界比成一个中国,那中国就是世界的深圳。

而其他几个特区,这三十年间多少是走了一些弯路,尤其是有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偏离了制造业这个中心。比如厦门一度偏重于贸易,还出现了远华案,栽了跟头。汕头对经济秩序管理不严,出现了增值税发票案,栽了跟头。海南一度把很大精力用到发展房地产上去了,搞出不少烂尾楼,也栽了跟头。

珠海情况有一点特殊。它依托澳门,但是澳门的经济实力与港台确实差得太远。澳门没有制造业,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长就是赌场,这个珠海又不能学。所以,珠海主要精力是搞旅游和会展业,城市规模不大,但人居环境不错。深圳像一个逮什么吃什么、长得很壮的小伙子,珠海倒像是一个东挑西拣、讲究品位、保持体型的女孩子。这在沿海城市中独树一帜,是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随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珠海模式也许能带来另一种启发。

第126节草根疯长

中国经济体制像一片致密的水泥地,在八十年代终于裂开了大大小小的缝,憋了几十年的私营经济,如同春草,疯狂生长。

1981年胡耀邦有一句批示:“可不要眼红啊!”这句话批在一篇关于哈尔滨个体户的报告上。报告中说,个体户一月收入150元。当时国企职工月工资都在百元以下。所以胡告诫干部,不要眼红去干预人家。

应该说,八十年代并不是全体中国人创业的最佳年代,因为在体制上、在观念上、在硬件上的问题都很多。但是,这个时期是中国草根阶层创业的最佳年代。原因,一是短缺经济下,生意很好做;二是多数人还没有转变观念呢,觉得站大街卖东西,实在丢不起这个人,所以竞争者不多。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23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23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