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节权力边界1
农业合作化发展不快,主观原因就是“泛行政化”。
如果我们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进行深层分析,就会发现:是“泛行政化”制造和加剧了“泛原子化”。之所以“原子化”前面也要加上一个“泛”字,是因为这个现象不局限在农村和农户,在城市也相当普遍的。下面,我们城乡拉通了一起聊吧。
前文书讲过,“原子化社会”问题有历史传统的原因。不仅在古代农村,古代城市也是一样。“党”这个词现在是个好词了,政党是现代政治的主要组织形式。但是在中国古代,党可不是好词。在皇权看来,每个官员都应该以个人身份参政,组成一个统一听命于皇权的文官集团。“结党”可是重罪,你们几个人想干什么啊?要是这个罪名坐实了,运气不好的要掉脑袋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也是一个原子化社会。城乡一样,官民一样。
中国传统的大一统强势政府,对于其他社会组织有一种天然的控制欲。而1949年至1979年,中国又选择了苏式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恰是政府包打天下的制度设计。所以,无论是古为今用,还是洋为中用,从各个方面都加强了这种无所不管的强政府趋势。改革开放以后,这个趋势有所扭转,但仍然很强,问题很多。各类社团和非政府组织,要么成长得不好,要么成为有行政背景的组织,失去他们应有的功能。
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就是政府与社会之间明确边界的问题。在外国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很发达。社会运行的大部分活动,都是由非政府组织操作的。美国有个教授因为研究非政府组织出了大名,成为世界名人,可惜他的名字我忘了,呵呵。我认为,中国将来不可能发展成西方那个样子。国情不同,选择不同,小政府大社会也好,大政府小社会也好,选什么模式都可以。但是,不管多大、多小,政府权力总要有个明确的边界才行。否则,如果行政力量一直延伸、延伸、再延伸,最后抵到每一个人的鼻梁骨上去,这种“有政府而无社会”结构,社会管理会有很多困难。
边界之作用,是为了隔开,更是为了交流。两个国家,要在边界上去做生意。两种力量,也需要在边界上交流。比如,因为有工会的存在,政府解决工人的问题,就可以找工会谈。因为有学生会的存在,学校要与学生沟通,校长就可以找学生会主席谈。因为有行业协会的存在,政府要调整产业政策,就可以找行业协会征求意见。但是,实际上,由于“泛行政化”,这个“边界”,目前在很多时候是“伪边界”。比如前文提到学生会。如果学生会实质上成了学校的一个行政机构,是代表学校管理学生的,就很难完全代表学生意见。这样,校长与学生会主席交流的实际效果就大打折扣。
今年,胡总在中央党校讲课,他指出:“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我认为,要落实这个思想,首先是各级政府必须在思想上转变认识。比如,现在有的群众上丨访丨时,经常向干部反复表白:我们是完全自发的!因为他们生怕被认定为“有组织有预谋”。其实,在现代社会管理中,越是有组织的群体活动,越是容易管理。因为有组织者在,他就要最终负责。如果出了问题,他自己比谁都着急。一帮子完全没有组织的乌合之众,才最容易发展成为打砸抢。
总之一句话,要解决“泛原子化”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泛行政化”问题。要在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中,为行政力量划定一个合理边界,真正建设一个有限责任政府。
第120节权力边界2
午夜里,随手敲字。听着南洋海岛的鸣虫声,感受马六甲海峡吹来的微风,手边是一杯从祖国带来的清茶,人生自此,夫复何求啊。
关于权力的边界,请允许我漫无边际地发挥一下。
刚才谈了行政力量边界的问题。其实,不仅仅是行政力量,世界上任何一种力量,都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边界。这样做,不是为了给别人留下空间,而是为了给自己留下空间。因为,没有边界,就无所谓空间了。唯有边界,才有凝聚;唯有凝聚,才有力量。一个四面出击的力量,一个不为自己划定边界的力量,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老子》有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房事过度小命不长。呵,后面一句是我加的。
我想到了国家和文明的边界问题。中华文明,背山,面海,临沙漠,无形之中在地理上划定了一条文明“边界”。
纵观历史,中国对异族的反击,实质上都有“自卫反击”的性质。出击大漠,达到制敌之目的,即行后撤。最多是在回国前,登燕然勒功,搞一点野外涂鸦创作什么的。汉如此,唐如此,宋明清亦如此。有个学者将这个现象总结为“有限反击”,即,以自卫为目的、适可而止的反击战略。正如杜甫所言:“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这诗写的太好了,不愧是诗圣啊。
这种有边界的文明观念,帮助了中华文明的延续,聚元气以自养,历千年而不衰。现代的对印战争、对越战争,仍然可以看见这种文化基因的无形作用。
我认为这种有边界的文明观念,是中华文明优越的地方之一。万里长城,就是这种观念最为直观的标志。有一个政治纪录片,曾把长城贬了个一文不值,说长城代表了落后思想,代表了画地为牢和不思进取。虽然我这个人一向很谦虚,但在这里我要声明,本人自认为比这个纪录片撰稿人看历史要更深刻一些。
与中国相似,近代史上美国的崛起,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北美大陆,得天独厚,东西一片汪洋水,南北两个鱼腩邻。西进运动结束后,美国埋头搞建设。目睹欧洲各国在全世界打得热闹,他很耐得住寂寞。长期以来奉行的,就是贸易上的自由主义、军事上的孤立主义。“门罗主义”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我们的教科书上解读为霸权主义,说他想独霸美洲。在我看来,门罗的主要想法仍是孤立主义,希望在美洲范围内关门闭户,不想过多地去干涉江湖恩怨。
二战爆发以后,美国国内争议很大,到底参加不参加世界群殴。当时报纸有个头条文章,题目叫:“WHY ME?”那意思是说:凭什么就该老子去打仗啊?当时的主流民意,还是想关门闭户,任你世界打翻天,俺在新大陆过安稳日子。但是“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以这时老美的实力,确实想藏也藏不住。所以,他不小心也管了两把,比如对日本搞禁运。但搞禁运不等于想打仗,美国一直与日本谈和平问题,结果一直被日本蒙着,一直谈到了珍珠港事件前一天。最终,汤姆大叔早上醒来,发现太平洋舰队不见了,海面上还漂着两个美国军帽。这回不能不打了,再不打会被全世界女人看不起。打着打着,美国人发现,自己开始接管全世界了。
日本、德国的失败,也是因为把权力边界推向了自己力量不及的地方。或者,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要设定边界。心有多远,坦克就走多远。德国坦克在东欧平原上向东玩命地推进,奈何苏联太大,走不到头。有德国兵自己回忆说:“每一天,眼前永远是他妈一条地平线!”。日本的势力,占了半个中国不说,向南打到了澳大利亚,向西打到了印度。这个范围,说实话,美国人要是不去打它,它自己也未必能长期挺下去。管的实在太宽了。借用一句现成话,“德薄而位高,力小而任重,此万恶之源也”。
今天美国的困境,原因有很多。如果站到哲学角度分析分析,就是一个强大势力,自我膨胀,丧失边界,盛极而衰。在苏东解体以后,老美独霸世界,舍我其谁,一时寰宇之内无人可挡。这时,他恰恰忘了当年聚气自强的好传统。美国力量伸向了全世界,在五大洲无限延伸。同时,这种力量也在挥发和稀释。为了保持这种力量格局,美国不断烧钱支撑,再加上国内高福利烧钱,最后联邦政府把钱给花冒了,债台高筑。花尔街搞的什么金融工具创新,实质上一句话,就是为了能够继续借到更多的钱。这样借来借去,最后金融危机爆发了。
从这个角度说,奥巴马政府从阿富汗、伊拉克撤军,是相当明智的。有兄弟为此欢呼,说这是美国的失败。我倒是感到不妙。我宁愿几十万美国大兵被永远拖在沙漠里才好,这样对中国崛起更有利。现在,两个正在往回收的大拳头,真有点麻烦,值得我们提高警惕小心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