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在国际国内的政治学界,一直有关于“强政府”与“弱政府”之争。争论背后,是对市场自由和政府干预的理解不同。在苏东巨变以后,中国走向市场化,整个九十年代里,“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大市场”等提法不绝于耳。这些理论当然有一定道理。但由于中国历史和现实因素,到今天也没形成小政府,仍然是强政府和大政府。这个世界,凡事都有辨证法。2000年以后的世界局势出现了逆转。要刺激经济,要控制金融风险,要对付恐怖主义,处处体现出强势政府的好处来。美国在不断加强政府权力,欧盟在不断加强联盟权力,日本倒是想加强政府权力,就是加强不了,所以什么事都办不成,身陷衰退,一筹莫展。所以这几年,中国倒是体现出不少体制优势来。

根据东方政治传统,根据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根据现实情况,我主张中国需要强政府、大政府。但是,强政府再强,也要有制约;大政府再大,也要有边界。我所定义的“泛行政化”,不是指政府过大过强,而是指行政力量缺乏制约和缺乏边界。

当前,“泛行政化”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虽然高层不断强调,我们的政府应该是一个有限的政府,应该让社会、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但是,行政力量正在利用各种渠道,向方方面面渗透。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先看它是怎么“纵向到底”的。

大家知道,我国的基层政权是乡一级。具体而言,应该包括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它们是平级。再往下,是城市的居委会和农村的村委会,这些都是属于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了,在法律上它们不是行政机构的延伸。

近几年来,各地兴起了建设社区的热潮,这是完全对的。因为原来传统的居委会,仅靠几个大妈,坐在胡同口镇慑小偷还行,哪家两口子打架过去劝一下也可以,但更多的服务,她们提供不了。所以,把居委会建成现代城市的居民社区,方向正确。但是有一个倾向性很不妙。就是,各个政府部门的同志们,都争相掀起了“进社区”活动。有什么“治安进社区”、“社保进社区”、“卫生进社区”、等等等等进社区。我以前上网统计过,大概发现了至少有十几项。

工作重心下沉、服务群众当然好,问题在于,一些政府部门是工作下沉,人不往下沉,把有些事情直接丢到社区里去了。社区本身是居民自治组织,它没有经费啊,又要承担你行政上交办的一些活儿,那么,根据公平原则,行政上总要给一点经费和人头费吧。工作和经费都到位了,这个居民自治组织就演变成半行政化的机构了。

农村也是这样。许多工作,都由市县交办到乡镇。这就是所谓工作重心下沉、所谓“落实”。然而,责任要落实,权力却抓得紧紧的不落实。这叫什么落实啊。我前两年下乡去转转,发现,有的乡镇专门有一个屋子,平时锁着不让人进去,里面放着几十块牌子。什么部门的领导来视察,他们就挂什么牌子。比如管安全生产的领导来了,就挂个乡安全生产办公室的牌子,管民营经济的领导来了,就挂出一个民营经济促进领导小组之类的牌子。牌子太多,一起挂出去挂不下,也不严肃,丢了怎么办。这么多,丢几块还真是一眼两眼看不出来。所以只有锁起来。乡镇的同志们也不傻,很多工作就直接再往村里踢。但问题是村委会不是行政机构啊,它是村民自治组织啊,它承担了工作,你总得表示表示吧。所以村干部也领补贴,也拿工作经费,而且这个量越来越大。这样,村一级也有很强的行政色彩。

宪法规定,我国是省县乡三级政府。地区行署逐步演化而来的地级市,到现在还没有搞到合法身份。而实际上,省地县乡村,五级干部都在吃财政,(村级是一部分人吃)。这个行政体系,实在有点庞大。

再看“纵向到边”。

由于历史原因,再加上改革中的一些问题,一些本来应该与行政脱钩的单位,实际上并没有脱钩。一些可以专家治理的单位,实际上是官员治理。本来该给企业服务的协会,成了依附于政府、帮助政府来管企业的组织。政府部门不好意思乱收的费,他可大大方方出面给收了,还说是企业自愿。特别是全国性的各大行业协会,本来前身就是部委,转型又不彻底,俨然就是衙门。而且现在还在代表部门行使着不少行政权力。全国范围内,真正能像温州打火机行业协会那样,跟着企业同进同退,帮助企业出头打赢海外反倾销的官司的协会,真是少之又少。

泛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再加上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使现在许多事业机构都在按照衙门那一套规矩在运行。学校不是围绕着老师和学生转,而是一切围绕着校长转;医院不是围绕着医生和病人转,而是一切围绕着院长转;报社不是围绕着记者和编辑传,而是一切围绕着社长转。这种情况造成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这样波澜壮阔的改革时代,竟然出不了什么学术大师、名教授、名记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今年启动的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是一场很大很深的机构调整。我希望这次改革不是仅仅定员定编,而是真正定责定权,解决事业单位“泛行政化”的问题,让“事业”单位真正去干事业。

关于“泛行政化”,还有一个热点时事值得注意哈!前一段,某教授炮轰高校学生会。下面直接摘新浪新闻。——“陈伟痛心地表示,自己曾亲睹班里一位大一尚比较单纯的、有理想的学生,在当过学生会主席后,堕落成为一个失去基本道德水准、以无知无耻为荣、满口官话的学生官。而就其所了解,甚至有一些在学生会里面工作过的学生,也直接称学生会为垃圾。他认为,高校的团委、学生会,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官场丑陋生态的缩影。学生会的许多做法,是中国体制内最糟糕做法的复制。”

学生会组织与事业单位不同,与正式社团不同,他更松散,属于比较不正式的社团。我估计多数高校的学生会应该有社团注册,中小学和中专的学生会一般不注册。连学生会都搞成这样,证明我所说的“泛行政化”真的客观存在。

陈教授真的没说瞎话。十多年前,我念大学,我的一个同学,大一时光荣加入学生会。当时他是“干事”,那可真的必须干事。当时学生宿舍没电脑,用DOS操作的“486”都是学校的宝贝,上网每小时一块五,进机房还得换拖鞋。所以当时没有现在的“校园网”,所有的大事小事,都在食堂门口贴海报。那些干事们,天天一早就在那里贴海报。冬天浆糊上了冻,苦不堪言。他姓李,人送雅号“李贴海”。就么混啊混,三年后,排除万难,打倒竞争者,居然混上了校学生会主席。我起轰:“掏钱请客吧!”李贴海狠瞪我:“你知道这三年我花了多少钱!还叫我掏钱!”那个表情,我至今记得。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22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22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