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节大包干
下面探讨具体领域。我们这样探讨:比如说到农业,就把1979年到2011年的情况拉通了说完。大家清楚的历史过程不多讲,只探讨问题。
中国改革,起于农村,安徽小岗村开始大包干,是让穷给逼出来的。官方报纸文章说,当时,省委书记万里下乡,看见一个农民家庭,三个女人,都没裤子穿,不敢出门。万里当时说,我们对不起农民!
皖北,历史上是凤阳、颍州、泗州的地盘,人多地少,外加黄河夺淮,“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成了丐帮兄弟的故乡。其实,皖北矿产丰富,水路很便利,新中国建设了淮南、淮北两个工业基地,又靠河运和铁路崛起了一个重镇蚌埠。我觉得,与华北平原的其他农业区相比,皖北在建国后的发展算是快的,也不至于穷到那个程度啊!直到现在,虽然还有牛群去挂职扶贫,那里的农村还是没有富起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果有了解情况的兄弟,请帮助分析一下。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村是什么样的?前面许多贴子从各个角度分析了。是没落的伦理型社会;被强力改造但不太成功;人民公社组织;土地集体所有;以农补工造成普遍贫困;户籍制栓人。等等。我根据自己体验,认为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当时的中国农村,是一个物质欲望已被充分激发、但又无法满足的社会。
人的物质欲望这个东西,始终客观存在。它一旦被激发,就像原子能一样,如果在反应堆控制下有序释放,就能造福社会,如果在武器中无控制释放,就能催毁社会。激发程度不一样,控制程度不一样,所以人和人不一样,贫穷和“贫穷感”是两码事。有人住在小山村:“白馍蘸红糖,毛主席当年就吃这个,咱还想个啥?”也有人开着奔驰、住着别墅:“都快四十的人了,连个游艇都买不起,不好意思见朋友,这两周没敢去高尔夫……”
不知兄弟们有没有读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小说?茅盾文学奖哈。路遥就是陕西农村出来的,他的小说完全写实。我觉得他的小说再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欲望。当时的农村,通过政治运动,通过普及初等教育,通过收音机和电影,通过现代交通体系,通过上学当兵,已不再封闭。即使在最落后的小县,县乡两级基层政权、县属学校医院等事业机构、国有和集体企业,也为农民子弟提供了不少改变命运的岗位。路遥小说中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代表了当时农村青年真实的想法。当时的农村,至少在年轻人中,满足于白馍蘸红糖的人越来越少,人们盼着走出去,盼着富起来,盼着过上更幸福生活。
正是这种物质欲望,催生了大包干、乡镇企业、民工潮。同时,欲望决堤也给中国带来了许多问题。就在离小岗村不远的阜阳,近年就冒出一连串负面新闻,比如劣质奶粉之类,搞的阜阳的兄弟出门都不好意思了。
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才是推动中国崛起的力量之源。当年,老毛正视了农民“打土豪是为了分田地”,才赢得了革命胜利。当年,以集体觉悟去替代利益需求,才造成了人民公社的式微。改革年代,对于社会物质欲望,怎么去顺应而不是压制,管理而不是放纵,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执政课题。
2002年,十六大,江总做工作报告。以前这种重要的报告,最后一句都是“为某某主义而奋斗”、“为某某目标而努力”之类的话,再加几个感叹号。这次,即将离任的江总,最后一句喊出了“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这句话真把我感动了。是啊,老百姓跟着你共产党,就是想过上好日子,如果老婆孩子吃不饱,什么主义都是放狗屁。能把“幸福生活”放在这个地方喊出来,改革有希望。
扯远了,回到农村。要论近三十年来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我认为可以划为成三个不同时期。为了方便论述,本贴子给它们取名为A阶段、B阶段、C阶段吧。我来简单描述一下,把这三十年风雨一笔带过。
A阶段:1979年至1992年。
标志:大包干、乡镇企业、大邱庄、万元户。
对于集体化,争议很大。有人说它释放了生产力,战天斗地,干成了无数前人干不成的事。有人说它阻碍了生产力,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当年听说要搞集体化了,农民砍掉自家的林子,卖钱花光,杀了还没长成的小猪,一顿吃光。人人都想在共产主义到来之前把自己改造成真正的无产阶级,好去共别人的产。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但是到了后期,人民公社确实积弊丛生,主要体现为阻碍生产力了。“大包干”是对的。
我的一个领导生于甘肃,十七岁上大学之前一直吃玉米饼子。我们现在搞宴会或接待客人,只要他参加,那就不能点“粗粮拼盘”之类的菜。他一看到就生气,这辈子实在吃够了,认为我们在虐待他。“大包干”解决了困挠中国人两千年的吃饭问题,这个功绩,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大包干也使农民流动成为可能。人们不用挣工分了,自己的田,一个劳力能种完,另外的劳力就可以外出打工了。实际情况是,农村“半劳力”即老人成了种田主力,青壮年大量外流。虽然八十年代城市仍然用粮票,但对自由市场不再严格控制,只要有钱就不愁没粮吃。
当时,中国还没有形成九十年代以后那种民工潮。原因:当时外资企业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四个特区,雇人有限。私营企业还处于家庭作坊阶段,用马克思的话说叫“自雇劳动”,雇佣有限。城市服务业还处于个体户、跑单帮的阶段,倒爷们亲自扛包挤火车,也雇不了几个人。所以,农民流动主要就近,到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政府不愿管理太多流动人口,流来流去的看着眼晕,所以也大力提倡这种“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近打工。
总之,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大邱庄禹作敏评价说:毛主席折腾农民,邓小平让农民自己去折腾。
当时的人们认为,农业繁荣是大包干释放生产力的效应。这个观点不错,但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当时处于短缺经济。直到九十年代瓜瓜果果都卖不出去了,大家才意识到这个原因的存在。
在A阶段,农产品基本不愁销路。中国多次爆发震动国务院的“棉花大战”、“蚕茧大战”、“烤烟大战”等。各级各地企业以及大群的合法贩子和非法贩子,下乡收购,抬高物价,争抢原料。有些省市县为了保护本地企业,一到收销季节,就沿路设卡,重兵以待,堵截外来收购车辆。为了抢到货,有的贩子连鸟枪和砍刀都用上了,引发了许多惊心动魄、血肉横飞的事件。有的乡镇领导,守土不力,本乡农产品竟被外地企业拉跑了,结果被批评处理。
概括而言,A阶段,中国农民过着相对幸福的生活。卖方市场为农民带来了收入。城乡差距在缩小。“万元户”让城里人都羡慕极了。当时报上登过“大学生嫁给万元户”的佳话。同样由于卖方市场,许多乡镇和村社办的小厂活得有滋有味,虽然产品质量低劣。这样又为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但到九十年代中国进入买方市场后,这些小厂中的绝大部分——也许98%以上,倒在了市场竞争车轮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