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第105节洋跃进

这三年中,相对于农业战线的平平淡淡,工业战线的动作算比较生猛了。一些思路和项目,对以后的改革开放产生了影响。

我前面提到过,当时工业领域突出问题是电力、燃料以及一些重要工业原料供应不足。再加上,中央领导们也感觉到,由于文革的耽搁,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差距正在拉大。不管是客观形势上,还是主观认识上,都有一种渴求发展的迫切感。在这种情况下,后来广有争议的“洋跃进”发生了。

说实在话,1979年以前的三千年,中国人还真的从来没有把亚洲四小龙这些地区放在眼里过。比如韩国,一直是中国属国,论经济总量它不行,论人均量他也不行,穷的一个丁当响。直到六十年代它还在整天仰视朝鲜经济。然而文革之后,我们突然发现连这个穷小子都腊月里穿裙子——抖起来了。当时领导人心里肯定很着急,像一觉睡醒的兔子的那样急于奋起直追。

心情可以理解,工作思路也没有方向性的问题。具体问题出在三个方面,一是投资计划超过了国家能力,二是各地大轰大嗡,乱上项目,造成重复建设,三是发展目标定的过高。

洋跃进这个事情有很多版本。我长话短说,简而言之,就是:在1977年和1978年,我国政府决定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来建设一批国民经济急需的重点项目。两年中经过多次讨论,层层加码,项目总盘子不断扩大。所需外汇从60多亿美元一路长到800亿美元。大致就是这么一回事。

外汇这个东西,现在看来,太多了也是烫手的山芋。这种甜蜜的烦恼是近十年才新出现的。长期以来,中国人都是缺外汇缺得发疯。记得我小时候路过一片果园子,看园老头警告我,不要进去乱糟塌,这些苹果要出口换外汇呢!看他神情,显然外汇是很光荣很神圣的东西。土里抱食的农业国家,种出苹果不舍得吃,换点外汇再去买高价的工业品,这种模式是非常弱势可怜的。

1978年,当中央决定花800亿美元进口设备和技术时,我国外汇储备只有不到2亿美元,可见穷到什么程度。实际上,整个八十年代我国外汇储备都只有几十亿美元。1990年突破一百亿,1996年过一千亿,2006年过一万亿,现在是三万多亿。这笔钱如果拿到1978年去,我们领导人的血压肯定会集体飚升。话不多说了,结论是,以我们当时的力量,肯定无法支撑800亿美元的投资项目,多数项目最后落空了。

为了多赚外汇,中国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高指标。比如,七十年代发生了两次震撼世界的石油危机,每桶油价从3美元飚到30多美元,中东的石油输出国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赚翻的。中央提出,多出口石油来换外汇。中国石油产量1978年是1亿吨左右,我们定的目标是到1985年提高到2.5亿吨。这个目标无法实现,因为老天爷偏爱海湾国家,中国地质储量没那么多,这个真没有,再急也没用。到今天全国石油产量也只有2亿吨左右。

总之,那三年定的工业发展目标,基本上没有实现。一些项目成了半拉子,一些油田矿山为了完成任务而蛮干,资源被破坏,产量反倒下来了。多数分析家认为华国锋应负主要责任。也有人指出小平也有责任。胡耀邦后来说,当时是集体决议,大家都有责任。当然,三年工业建设也留下了一些好项目,比如今天中国钢铁行业的龙头大哥上海宝钢。

第106节改革起点

介绍1976年至1979年,已经用了三个贴子。我觉得这是改革开放的起点,许多书上都省略,所以有必要说一下。好吧,本节结束这三年内容。

有兄弟论及,中国只有可能在1979年左右开放,提前开放是不具备条件的。这个观点很久以前就出现在网上了。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我的看法是,改革开放提前十几年是完全可以的。当然,国际环境是变化的,若六十年代开始,当时确有更多不利因素,可能使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同,阶段性特征也不同。

比如说,有论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吸引的投资来自“四小龙”的华人,而这些华人主要是六七十年代才发家的。所以,六十年代开放,没有那么多的华人投资。这是肯定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靠四小龙呢?四小龙又是靠的谁呢?我们这样假设:如果在六十年代,中国没有出现文革这种政治运动,全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开始对外开放,那么,当时从欧美和日本流向四小龙的资金,大部分可能被中国沿海抢走和承接。因为中国比四小龙有更充裕的劳动力、更广阔的市场,沿海各省的交通区位也不比他们差。当然中国也有引资的弱项,就是四小龙在政治体制上与欧美日相同,而中国不同。不过,从后来中国越南的实践来看,只要你有政策、有环境,能让投资者挣钱,政治体制不是引资的根本障碍。

我认为中国若在六十年代开放,“四小龙”的命运可能跟泰国、马来那样,被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给堵住,无法实现快速起飞(香港和新加坡是单纯的港口城市,可能情况会好些)。若中国推迟到九十年代初才开放,那么“四小虎”的命运可能会改观,他们可能在八十年代紧随“四小龙”崛起。那么,中国在九十年代开放时,我们请来投资者就不仅是四小龙了,还会有泰国、马来西亚投资者。如果那样,我们中国今天的经济面貌可能跟现在的越南差不多。历史不能假设。中国实际上从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不管早晚,这是史实。

扯远了。回到对这三年的评价。因为我在探讨经济,所以从经济角度聊的。其实,这三年时间,时代主题根本不是经济上。这三年是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时期。在邓小平、华国锋和四人帮三种可能选项之中,最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邓小平,现在回头看来,谢天谢地谢空气,这是最优解。

改革开放的决策,在那三年中就已经进行过一些酝酿。比如1978年有关部门考察香港后,提出工作设想:在宝安县(今深圳)、珠海县建立出口加工区。当时华国锋也原则上同意。华还多次派员到欧美和日本考察学习。虽然直到他自己淡出权力中心,也没出台具体政策,但这些前期工作不应该被抹去。他主政期间,中央还作出了结束文革、小平复出、为“四五”群众平反等决定,这些也不应被抹去。

我个人有一个看法,这三年留给中国的最大财富是:社会宽容。无论是华也好,无论是邓也好,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宽松精神,令人感动。

作为“最高领袖”,华国锋为人温和厚道。虽然他自己的某些观点是错的,但他对于不同意见、不同观点没有进行压制,为思想大解放创造了条件。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他没有压制的能力。其实,在当时政治环境下,做为毛主席指定的接班人,身兼党政军最高职务,又在政治局拥有不少支持者,比如掌管部队的政治局常委汪东兴。如果华坚决要做点什么,不敢说绝对办成,也很有可能办成。但是,他选择了尊重党内多数同志的意见。

小平同样体现了这种宽容精神。由于三起三落的独特经历,他可能是恩怨情仇最多的领袖。比如在江西苏区第一次被打倒时,他的第二任夫人跟他划清界限离婚,嫁给李维汉了。后来,邓与李长期共事,李在八十年代还出任中顾委副主任。说实话,换了我,很难做到这点,我很可能会拾块砖去拍他。小平第三次被打倒时,许多人可能认为他不可能东山再起了,当时郭沫若在《人民日报》登诗:“走资派,奋螳臂,邓小平。妄图倒退,奈何翻案不得人心。”但小平复出后,官方仍然高度肯定郭在文化上的地位。

改革开放时代,最可贵的政治品格是什么?就是宽容。正是由于宽容,中国才能走出文攻武卫、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重重恩怨,团结一致向前看。正是由于宽容,不同思想得以争鸣,才有可能在比较中作出客观正确的选择。正是由于宽容,人们才敢于去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用实践检验真理,在无数次试错和纠错中,寻觅前无古人的发展道路。

1978年岁末,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幕。75岁高龄的邓小平成为中国的最高决策者。他的身边,还有82岁的叶剑英,74岁的陈云,70岁的李先念,64岁的胡耀邦,60岁的赵紫阳。在革命英雄主义的时代落幕之后,另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拉开了序幕。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21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21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