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苏联工农差距、城乡差距不大。中国这两个差距以前就很大,集体化以后更大,八十年代稍有缩小,九十年代再次拉大,现在据说正在缩小,我个人却感到仍在拉大。苏联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已经不用再从农业身上汲取剩余,工业开始反哺农业。中国则一直拖到2000年以后才真正实现了反哺。

——苏联集体农庄实质上是农业国有企业。种什么,何时种,领导说了算。种错了,轻则丢官,重则坐牢。由于国民素质较高,集体农场又易于管理,他们的计划虽然有时荒唐,但总算是一个计划。而在中国,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国情复杂外加干部素质不高,说实在的,如果在中央层面还勉强叫做“计划”,到了下面,实在没有什么计划可言。中国农村的计划经济,远看是“运动”经济,近看是“命令”经济。我个人判断,中国农业就是一种处于行政命令干扰之下的自然经济。记得以前见过五十年代的中央文件,明确要求全国翻地要翻多深、翻几次、施多少粪肥,等等。

这么看来,似乎中国的集体化没有什么好了。我认为,也不应该对人民公社模式的集体农业一概否定。我知识所限,认为它至少有以下几个历史作用。

一是实现了汲取积累的目的。集体化使农民丧失了土地所有权,自然也没有了要求相应收益的权力。再加上工农业价格制定的剪刀差,使农业积累最大限度地流向工业。国家不与小农交易,而与公社交易,交易成本大大降低。总之,这是人民公社制度设计的目的之一,这个目的是基本达到了。

二是使农民实现了组织化。说人民公社以前农民没有组织,这话也不准确。比如,农村的宗法制度,也起到了社会管理的作用。但,宗法制度管理下的农村,管理水平有多高呢?我认为水平很低。我们中国人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厚古薄今。这个毛病从孔夫子就开始了,现在还是一样。比如一提到传统农村,许多人就想到田园牧歌,想到淳朴,想到没有污染过的清清河水,还想到小芳。其实,传统的中国农村,发展到明清民国时期,是一种穷途未路、无法发展的农村。你要去住,只有绝望。当时,宗法势力仅限于一些宗族大事,许多社会管理无力解决。清末美国传教士对山东、河北农村考察后指出,由于农村缺乏管理,农民又缺乏合作精神,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举例说,他们所见农村,没有一条直的街道,街的尽头往往是一间民房或者一堵墙,却无法通开;由于雨后辗压,村道呈低于地面一尺以上的槽沟状,一下雨就成河,长期无法通行,但无人组织管理;水利设施更是荒废,有的地方就根本没有水利设施。

在人民公社组织下,中国农民大规模开展了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项建设。关于新中国粮食的历年产量,网上可以查到。我的印象是,以1979年为界,面前30年大致翻了一番,1979年至今大致又翻了一番。(大数如此)。当然了,后面那一翻肯定更牛逼一些,因为它的基数大。但是前面的增幅也是很了不起的。有学者认为,前面的一翻,主要增产原因是农田水利建设;后面的一翻,主要增产原因是联产承包制以及化肥、农药、良种的进一步推广。这个观点有道理的。

1949至1979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农田水利大建设时期。通过人海战术,搞了遍布全国的大小工程。著名的有红旗渠等。由于认识水平有限,加上极左思想,也弄出来许多问题。比如,不切实际的学大寨运动,破坏环境,浪费人力。盲目的围湖造田,把洞庭湖挤掉一半,朱容基郁闷赋诗:“浩浩汤汤早日现,郁郁葱葱梦难园”。三门峡水库很不成功,淤泥太多不说,尾水还经常倒灌陕西关中。微山湖围湖造田,湖田产权不清,惹得山东人跟江苏人老打群架。河南的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酿成了惊天之灾(有自然原因,也有工程原因和管理原因)。但是,总体来说,由于农民组织化,集中力量办大事,使新中国水利成就空前。具体数据,见《中国水利史》。

象苏联集体农庄一样,人民公社注定无法长期维持下去。其中原因,分析文章和专著有许多。我更倾向于这样一种更为概括化的解释: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而人民公社不利于人的发展。虽然1949年至1979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教育、医疗水平都有显著提高,人口快速增长,但人民公社这项制度,无论是在经济上、在文化上、在社会生活上、在公民权力上,都对农民有诸多苛刻的限制。其结果,就是中国农民群体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农民群体相比,与本国城市人口相比,差距在不断拉大,因而引发了普遍的不满。

1979年以后人民公社解体,联产承包制在全国推开。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合作化运动,除了耕地集体所有制依然保留,其余东西都逐步走入了历史。

但是,在历史的无意之中,由于人民公社所发挥出来的汲取剩余、组织农民的两大作用,给后来的改革开放留下了三个重要遗产:一是完整的工业框架,特别是重工业能力;二是比较完备的农田水利体系,直到现在,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得益于这些水利设施;三是劳动力资源,即打破了宗族观念、接受过初级教育、经历过组织化生活训练的农民工。

有印度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相对于印度的优势,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前。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全对,但有一定道理。如果说当年苏联通过集体农庄发展重工业,背景是苏德之间的赛跑,那么中国在1949年至1979年之间,实际上也在无意之中与世界各国赛跑。除了追赶对象欧美国家之外,与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对手,有亚洲四小龙、东南亚各国、印度次大陆各国、拉美各国、伊斯兰世界各国。四小龙因为政策对头、美国扶持、体量小、起动快,跑到了中国前头。除四小龙之外,中国并没有实质性落后于其他国家。1980年代,中国调整政策,迅速启动,把正准备继四小龙而起的东南亚国家挤了下去,他们真是生不逢时。

第96节就业困局

关于农村合作化,其实还有两个问题没有探讨。一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为什么没有在农村形成类似于日本、韩国那样的农协,而是重回了原子化的小农生产?中国农民如何组织起来?二是,苏联解体以后,集体农庄逐步解体,经过几年议会上的唇枪舌剑和老拳相向,最终通过了土地私有化法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方向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以后在讲到改革开放阶段时再去探讨吧。请兄弟们想想,也给我点思考时间,呵呵。

我们按时间顺序继续向下走。

1960年以后,中国经济领域又冒出一个大问题,就是就业问题。这个问题冒出来是必然的。前面讲到公私合营时,我就提到了,我的看法是基本上全面否定公私合营这个决策。这项工作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甚至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我认为,国家控制一些重要工业,也不是不可以的,有时是完全必要的,但五十年代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所改造的,都是些轻工业,以及大量的小作坊小商业,甚至是剃头挑子。真正关系国计民生的、有必要国有化的,我不敢说绝对一个没有,但敢说几乎没有。这种糟糕的极左政策,窒息了经济整体活力,严重影响了社会就业;通过影响社会就业,又滞后了中国城市化进程,造成工业化与城市化脱节,从而整体影响了当代中国经济面貌和发展态势。

真有这么严重吗?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2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2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