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节苏联农庄
观窗外依旧长夏,念祖国已然深秋。
感谢兄弟们的鼓励。许多跟贴水平明显在我之上,请我“指正”,担当不起。一些批评也很中恳,受教育了。这个贴子本来就是闲聊的,只想灌水不想出书,所以我不严谨地继续胡聊哈。我讲到哪里了?……土地集体所有制。
土地这个玩艺,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最重要、最基础的生存资源。想想以色列与阿拉伯人寸土必争的血战,想想新加坡进口砂石去填海造地,你就会感受更明显。中国人由于数千年的农业传统,土地情结更重。现在大伙热衷于买房地产,也算是土地情结的一个表现吧。所以,土地所有权体制,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极为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塑造着中国社会利益格局。
将土地私有产权(地主私有或者农民私有)改造为集体所有,是新中国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这在当时没有什么争议。党内出现的争议,无论是邓子恢的不同意见,还是彭老总的万言书,都是在争议工作方式方法,而不是争议工作方向。这个决策,是参照苏联搞的。我认为,我们很有必要先看看苏联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好坏都是跟他们学的嘛,绕也绕不过去。
兄弟们不要认为老毛子的工业行农业不行。人家的国土面积是摆在那里的。八十年代,苏联拥有二万多个集体农庄,是当时仅次于美国、中国的世界第三农业大国。应该说,苏联在工农业上都辉煌过。不过要追溯历史的话,当年沙皇俄国就远不如苏联了。虽然有几个沙皇也奋发过,但直到十月革命,俄国经济结构中工业比重仍然占不到一半,属于一个农业国。沙俄虽然欺负中国和中亚牧民时比较神勇,但总的战绩不算很光彩,在克里米亚败给英法和土耳其,在远东败给日本,打个芬兰都很吃力,还把阿拉斯加卖给了老美,售价720万美元,估计不卖也守不住。
十月革命以后,俄共(布)就在全国搞了农业合作化。当时是合作化,而不是集体农场。合作化搞了十来年,农民基本接受。集体农场的体制,开始于1920年代末期,形成于1930年代。搞集体农场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原因。根据斯大林的观点,小农不是社会主义,集体化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意。二是经济原因。就是汲取农业剩余来发展工业。从时间上来看,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发起,跟苏联“一五计划”时间基本一致。
苏联的集体化遇到阻力不小,或者说阻力很大。主要原因,倒不是集体化本身不好,而是因为集体化只是一个手段,它的真实目的是以农补工。所以在搞集体化的同时,苏联政府还配套附赠了一些政策,比如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工农产品剪刀差也很惨烈。有的资料上说,政府收购粮食的价格只相当于生产成本的20%。
农民很冒火,反对手段有二。一是暴动,当时星星之火很多,红军给力,都摁下去了。有一部分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了,那里生态环境不错,但冬天不太好过,衣被不足时尤其如此。二是不种地、怠工之类的小动作。这引发了三十年代的大饥荒,被饿死的还是农民自己。布哈林同志说,我觉得这个整法不行哦!结果他被拉出去毙了。就这样铁腕之下,到1930年代后期,集体农庄系统总算是建立起来了。
布哈林是苏联头号思想家,因为反对农业集体化而遇害。他在遗言中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上,我不止一次犯过错误……我们是第一次走向一个共同目标,走在人们未曾走过的道路上。”1988年,苏联最高法院为布哈林平反,此时距布哈林遇难已过去了五十年。四年以后,苏联解体。
苏联工业体系的发展是相当神速的。在1930年代,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产值已经远超农业产值,重工业体系已经健全,崛起为世界重要工业国家。当时的苏联是个世界明星,在世界上粉丝很多,中国国共两党都感兴趣,蒋经国、毛岸英都到莫斯科留学。
资料显示,苏联在1930年代的工业投资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农业积累。其中工业投资的80%以上用于重工业。当时德国发展也极快,苏德实际上在赛跑。大家知道,1918年列宁与德国签了布列斯特条约,又割地又赔款,1939年斯大林又和德国签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些“革命的妥协”,实际上反映了苏德之间的真正实力对比。然而,1941年希特勒撕毁条约闪击苏联时,苏联航空、航天、军工、化工、机械、能源等工业已经相当发达,再考虑到人口、面积、资源等因素,综合国力应该超过德国。(我猜的,没有看见这方面的数据)。
战争拼的就是国力。当年美国拼掉日本,苏联拼掉德国,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力。山本五十六到过美国,战前他就比较悲观。他说,从美国东海岸走到西海岸,看看那些无数的工厂,就知道日本不可能赢得战争。后来的战争应验了这句话。美国人一次战役损失几百架飞机,可以继续轻松奉陪,而日本人到最后飞机出战只能带单程汽油起飞,缺油啊。苏德之战也一样,德国人拼命攻打巴库,就是想抢油。苏联人干什么事情都很粗放,打仗也是损失惊人,每一仗总比德国人损失要大,但它就是撑得住,地大物博,气死对手。
网上有二战期间苏联、美国的武器装备的产量,数字记不清了,有兴趣的兄弟去搜。战时苏联生产出来的坦克、装甲车和炮类,美国生产出来的飞机、舰船,数量真他妈惊人啊。总之,强大的生产力,保障了苏联最终赢得了对德国的战争,后来掉头又歼灭了盘踞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也算是对我们有恩吧。(我知道有兄弟反对这个说法,因为苏军在东北也干了不少坏事。细算起来,苏军占领东北以后,除了最后撤走这件事算是好事,还真没干其他好事。)
如果苏联当年像法国那样萎掉,成了德国附庸,世界最后会搞成什么样子?不太好说。不管怎么说吧,地球人都承认苏联的胜利很重要。这个胜利得益于1930年代的奠基性工业投资。1920至1930年代苏联农业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好像有点跑题了哦。我的大体意思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过程比较暴力,但历史功绩也不容忽视。对于斯大林当年这个农业集体化决策,也要一分为二,客观分析,既不掩其功,也不掩其过。说实在话,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因为功和过都太大了,完全不能相互抵消。
第95节人民公社
前文书我们讲过,中国在1950年代很短时间里,由分田到户,到初级社,又到高级社,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了人民公社。现在基层干部有句话:“刚说学会了,又说不对了”,报怨上级政策变得太快。其实现在比五十年代差远了,那时才叫变得快呢,唰唰唰的跟变魔术似的。
中国的人民公社和苏联的集体农庄,同样都披着集体农业的马甲。但是,中苏国情差异太大了,没有十万八千里至少也有十万七千里,所以两种集体农业的差异也很大。两者共同点,一是土地集体所有制,二是政治经济合一,三是汲取农业剩余。这些共同点也决定了两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都共同不高。除此之外,好像都是不同点了。
——苏联农业是机械化农业,与欧美相似,集体化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生产效率。中国在集体化以后,虽然以户核算变成了以队核算,但农业耕作方式仍然是人力畜力的传统农业。(除了东北和新疆的农场垦区)。早上听敲钟,扛着锄头上工。集体化以后,农民工作效率不升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