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民国时期,中国出了不少大师,但是国家孱弱,社会凋闭。一个拥有那么多大师的校园,日本鬼子可以端着枪冲进校门,想杀就杀想奸就奸。我有时在想,在当时的中国,一个敢于当兵上战场去跟鬼子拼刺刀的农民,和一个大师,哪个更有价值。说到熊十力先生,想起以前读过的一篇关于他的传记。开篇就是他生命终结的日子:文丨革丨破四旧无数古籍被焚,街头一个半疯的八旬老人,口中喃喃自语:“中国文化亡了!”。一代宗师,霸气而狂傲,但在政治狂飚面前,却如秋草一样无力,让人伤感。百年以来,中国文化人的命运,应了文天祥那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而今天的中国,国家倒是强大了,学术却不行了,有大楼而无大师。去年我打电话给一个著名高校,询问自费MBA价格,一听每年19万的学费,直接吓退。然而我的手机就这样不幸被该校给记下来了,不管我去不去上学,他们就当我是学生,定时给我发短信,哪天要交钱了,哪天要上课了,在什么地方上课,哪天催交作业了,有时一天收到两三条,怎么取消也消不掉,晕啊。教育产业化就是这么搞的啊?我在海外发现,海外高校的产业化程度和搞经济的气氛比中国还要浓,但他们的学术气氛同样也很浓,两者并行不悖。我觉得在教育体制方面可能还要动大手术,才能真正振兴学术。

仅管如此,我仍然是乐观主义者。在我看来,文丨革丨固然愚蠢暴烈,今天固然纸醉金迷,但中国文化比农用三轮车都皮实,不会那么容易就亡掉。我相信只要人在,文化就在。而且我相信,钱是挣出来的,不是存出来的,同理,文化是发展出来的,不是保护出来的。

第87节题外随笔2

大楼开张以来,不断有兄弟留言和发消息,要求推荐书单。我多次回复过了,倒不是谦虚客气,而是因为人各有志,兴趣有别,我确实推荐不出来。本贴聊聊读书的问题,算是一个总回复吧,同时深深感谢兄弟姐妹们的抬举!

我觉得,人生苦短,贵在适意。当学生时以读书为业,那是没有办法。走上社会,若以读书为乐,就读。若以读书为苦,就不读。没有必要勉强。我们被社会勉强的已经太多了。比如,我不喜欢麻将,虽然我会打。有时三缺一,我就是不上桌,他们只好斗地主。我不喜欢打,所以平时不上心,麻将水平上不去。若勉强去打,输很多钱,我不高兴,赢了的人也不舒服。何苦呢。总之,除非必须,不要勉强做不喜欢的事。一个人,只要喜欢思考,不读书,通过别的事,也可以修得人间大道。红楼梦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自古英雄不读书嘛。比如:做好本职工作、逛街、打麻将、下象棋、打乒乓、下围棋、偷菜、看超级女声、品茶、喝白酒红酒、抽烟、听相声、看戏、吃四大菜系、搞家庭烹饪、当暴走一族、登山、游泳、编手机段子、腌辣白菜、养热带鱼等。此中,皆有大道生焉。

我的一个朋友,送孩子去学下棋,耽误功课也要去。他认为,他要给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学好功课,上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是幸福人生的一部分;有业余爱好,天天自得其乐,同样也是幸福人生的一部分。工作只能伴随孩子到六十岁,但业余爱好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不断给他带来快乐。我严重赞同他的观点。另外,趁他没看见这个贴子,我还要补充一个原因,他自己不好意思讲。就是,业余爱好对事业进步的帮助有时候比专业知识还大。他本人就是经常陪领导下棋,关系越下越铁,最后被提拔了。

扯远了,聊读书。

首先,不能指望从书上得到太多。如果大家都说某书甚好,你却没读过,因此大感惭愧,这就没有必要。有一个新加坡学者,常到世界各地开研讨会,他的心理底线是,一个会议上,如果有一句话、两句话让他感到新鲜,受到启发,机票和时间就算没白花。毛主席尚且说过,自己不可能句句是真理。我们怎么能去要求某个人、某篇文、某本书、某个贴,句句都好,句句都对,句句都有用?美国一个老太太,很关注选举,以极高的政治热情一辈子坚持参加投票。记者问她感想,她答:“不要希望太多,否则你会失望的。”(好像是林达的书上写的)。我们对于书,尤其是对于名人名著,也是如此。前面提到的那个新加坡学者,今年远涉重洋跑到美国开会,听整整两天,一句有启发的话都没听到,郁闷地飞回来了。可见,低期望都未必如愿,更何况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呢?

对于书,我是拿来主义。观其大概,有兴趣的,就认真读,没有兴趣就略过去了。我喜欢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就读了至少五十遍。我不喜欢红楼梦,就一遍也没读完。对红楼梦,我只喜欢其中的诗词、对联,背下来很多,但不喜欢它的故事,只看了一些精彩章节。我老婆大人惊奇地说:你这么喜欢中国文化,竟然没有读过红楼梦!我说:我不读红楼梦,这犯法吗?在图书馆借书时,我翻阅一本大书,只要发现有几个章节有趣,就折个角,借出来。管理员看我今天借一大堆,明天还一大堆,惊为天人,以为我晚上从来不睡觉。其实我只看了几页。许多世界名著,到了我这儿,都是这么个待遇。有兄弟认为,我肯定看过很多书。我承认,看倒是看过,但是多数都没看完。

我最不可理解的,就是有的哥们,买书专买精装版,齐刷刷的摆满一橱子,十年不碰。偶尔看看,还要先戴个薄薄的白手套。晕啊。反正我的书,想圈就圈,想画就画,高兴了还学毛主席在上面批几句。买的实在太多,家里放不下,把有用的页码撕下来,把书扔了。有一次,吃盒饭把手弄油了,没有纸巾,我随手把新买的一部名著的最后两页撕下来擦手。一个哥们大惊:“这是书啊!”我说:“这又不是我爹!”唉,我这个习惯不好,不值得借鉴。我的态度是,把书看成一个为我所用的工具。特别是因特网时代,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实在太大,必须猛筛猛扔。如果不按己所需,择其一叶,你会被海量的信息淹死。

具体到读书方法,我觉得读书还是要用笨办法。就是:认真读,重要的地方,背下来。这个办法使了几千年了,人类也没创造出更好的办法。现在有人主张,死记硬背过时了,你想读什么东西,网上一搜到处都是。这个话不假。但实际上,一个人的判断能力、思辨能力、创作能力,都是以大脑的“内存”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电脑的“内存”为基础的。比如,两个人比赛写诗,一个人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另一个人会从电脑中调阅唐诗三百首,他们写诗水平肯定不一样。记得念书时,我在老师的迫害下,在考试的压力下,不情愿地背下很多东西。这些东西至今刻在大脑里,令我终生受益。

现在对死记硬背的批评很多,这个要一分为二地看。这就好比吃饭。如果吃的太刻板,像填鸭式的喂下去,搞得人消化不良,跑肚拉稀,这肯定不好。但如果纠枉过正,把吃饭取消了,情况就更糟。填鸭式填进去,多少还可以消化吸收一点,如果胃里没有任何东西,消化吸收个屁啊?同理,知识灌输进大脑,不一定真的能理解和运用,但知识根本就不进入大脑而停留在电脑,但就更没办法理解和运用。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只有内化,才能融会贯通,形成个人学识。

现在的教育改革存在许多误区。有归国精英喊:中国学生考试成绩再好,那也没有用,人家美国学生有创造力,那才牛逼。我觉得,中国教育确实有问题,但改革要慎之又慎。问题主要出在大学阶段,中小学教育没有太大问题。中小学的课业负担应该适当减轻,死记硬背的东西可以适当减少,让学生全面发展,但绝不能胡乱大改。如果把西方那种教育模式一搬,我估计结果很可能是: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仍然上不去,考试成绩也是一塌糊涂。

胡扯这么多,总结一下:A,不要勉强自己读书。B,不要对书的期望过高。C,按己所需,观其大略,择其要点。D,你想把好东西据为己有,唯一办法是把它背下来。呵呵,一管之见,仅供参考!至于书单,就免了吧,我写贴子时,引用的东西都尽可能列上出处,有兴趣的兄弟自己搜吧。

第88节合作化1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20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20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