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节公私合营
“一五”时期,中国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即“公私合营”,进入了全面推进期。较之农村土改,对城市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要理性得多。主要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前期“四马分肥”(国家、企业、职工、资本家),后期给定息股利,到六十年代完成赎买。
我们经常可以在历史资料上到看,民族资本家如荣毅仁先生,披着大红花,笑逐颜开地庆祝公私合营。但实际上,绝大部分民族资本家和工商业者是不愿意公私合营的。自愿去要求合营,那是没有办法,形势比人强啊。你不去要求,或者去要求不,最后横竖还是会被改造掉的。
我对于农村土改是基本肯定的态度,但对城市公私合营持基本否定的态度。当时中国的私营工商业,以轻工业、服务业、手工业为主。估计上海的纱厂、船厂就算是最大的了。中国并没有多少真正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企业。实际上,新中国真正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要害企业,基本上都是建国以后国家投资新建的。很多被改造合营的工商业,就是小作坊、小店铺。这些行业和企业,公有制(国有和集体)没有太多优势,它们很适于个体经营和私营。比如我前面贴子里回忆到的国营肉店和集体理发店,搞国有化和集体化,反而窒息了它们的活力。
我的看法是,当时除了没收“四大家族”等官僚买办阶层的企业外,政府应该大力保护和支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以计划经济方式建立现代工业体系,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
有人认为,私营企业有构成与公有制的竞争,其实现在河北唐山、邯郸的私营钢铁厂有几千万吨的生产能力,并没有威胁到国有钢铁厂的生存。有人认为,只有公私合营,政府才能集中财力去发展重工业,其实大量活跃的私营企业所创造的税收,可以更好更有力地支持政府财力,比如今天的浙江政府和广东政府的雄厚财力。还有人认为,私人钱多了,国家钱就少了,其实大量私营工商业者及其创造的就业机会,会使社会百姓腰包殷实,国家可以通过公债、股市、银行来获得更多的建设资金。民富则国强啊。
像轻工业、服务业、短途运输业、手工业这些领域,国家当初就根本不应该进入。即使是一些当年私人无力投资、必须由国家出面来投资发展的领域,比如大型化工、钢铁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社会有实力来拥有、管理和运营这些产业时,政府都应该考虑退出的问题。唉,算了,事后指手划脚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在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冷战意识形态的情况下,历史就是这么发生了。
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从贩鸡蛋、炒瓜子开始,逐步允许个体和私营业者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其间有多次风波,许多改革先行者和弄潮儿都“死在沙滩上”。小平两次保护“傻子瓜子”,成为改革中的经典故事。1979年,按照小平的意思,荣毅仁先生重出江湖,出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这时,他已经从公私合营时三十多岁的青年才俊,变成了一个花甲老人。
又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到2001年,朱容基总理终于千辛万苦地趟过地雷阵,绕过万丈深渊,完成了“国企三年脱困”任务。这个时候,五十年代公私合营时所涉及的绝大部分行业和领域,都实现了国有资本的全部退出,呵呵,真是来也不易去也难啊。第二年,《福布斯》评选的中国富豪榜上,荣毅仁之子、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名列榜首。此时,他也步入了花甲之年。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
第86节题外随笔1
这几天是国庆节,我仍在国内度假。平均每天两场酒,其余时间陪儿子。累啊!酒醒天未明,睡也睡不着,又不想继续往下写本贴的主题,胡乱写几行吧。
这几天见缝插针读一套书,《朱容基讲话实录》,洋洋洒洒四卷,二百万字哈!我很佩服朱老板,所以慷慨采购。这书有意思。许多地方很口语化,虽没有毛选那么高屋建瓴,也没邓选那么简洁有力,但对具体问题讲得很细,可能是因为他是大管家而不是一把手的原因吧。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1992至2002年的中国经济。
朱老板是个伟人,在他执掌中国经济的十年间,(包括当总理和主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当时的攻坚破难,奠定了2002年以后中国经济高速窜升的基础。当时,我尚未堕落,还是个愤青,对于中国许多政策不太理解,激扬出不少文字,但被报纸编辑屡数枪毙。现在一路走来看来,在许多问题上,朱老板和报纸编辑是对的。我们还真要感谢那个时代。就社会体量而言,中国从来都是超级大国,所以经济政策的执行和奏效,无论好效还是恶效,都需要很长时间。郭德纲的定场诗总说“前人田地后人收”(此诗作者是杨慎),中国的决策者,确实需要这种甘让后人收获的精神,不然局面会很难办。朱老板种下的“地”,我当时有深刻印象的,包括建立社保体系、加入世贸、住房制度改革、退耕还林、国企产权改制、整顿关闭农金会等,功不可没。种的有争议的“地”也不少,包括下岗分流、粮食流动体制、分税制、国有银行和股市管理等方面。担当眼前事,功过后人评吧。现在我经常在想,2002年以来,我们又为后来者种下了哪些可供收获的土地。
同时还买了两本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都是经典之作。很久以前读过,买来重读一下。其中费孝通这部书,是一个合订本,还包括了他早年的其他几部著作《皇权与绅权》、《内地的农村》、《生育制度》、《乡土重建》,我觉得比较全(上海世纪出版),推荐!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的开山祖。当年,他的《江村经济》激起了我对社会学的浓厚兴趣。虽然后来为了养家糊口没干成这行,但至今兴趣不减。当前,国内社会学研究的许多所谓“前沿课题”,以及网贴中争论的所谓“热点话题”,费在半个世纪前已经研究,而且研究得很透了。比如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许多问题。兄弟们可以参考下费教授的意见哈。
聊到费孝通和冯友兰的书,想起了以前拜读过的大家。我上学时比较傻X,立志博览群书,为了博览而博览,揣着馒头在图书馆里埋头看名著。以当时水平,真是“兴趣颇广、心得全无”(钱钟书对方鸿建博士的治学成果的评价)。多亏后来遇到一个女孩,就是现在的老婆,跑出去谈恋爱了。要不是她从图书馆拯救出我,我肯定读呆了。通过当年的刻苦学习,现在唯一的成果就是可以背诵大家姓名和著作名称,让别人觉得这娃读书不少。有一次,领导指派我去陪同一个重要客户,在陪吃陪游中,我谈到以前读过熊十力的书,没想到这哥们是熊十力先生的学生的学生的侄子,他马上要向我请教一二。其实我脑子里除了这三个字,其他什么都没记住,这回彻底露馅。我只好承 认说:“书以前看过,但一点都没看懂!”后来,这个客户在我领导面前表扬说:“这个小伙子不仅很博学,而且很谦虚!”靠,狂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