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聊到了重装行业,我就顺着这个话题继续向前多聊几句。中国的重装行业在“一五”时期诞生,而且是有计划、有体系、有配套地诞生的。此后,这个行业经历了苏联专家撤走的考验,经历了“三线建设”时期内迁的考验,经历了文丨革丨冲击的考验,都挺过来了。但是兄弟们可能想不到,对重装行业真正严峻的生死考验,竟是改革开放的前20年(1980年至2000年)。其中有一些命不好的企业,最后硬是没有挺过一关,留下了历史遗憾。
大家知道,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是分阶段的。第一阶段,都是在来料加工、服装鞋帽、日用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起步。第二阶段,进入资本密集的工业化中期,即所谓的重化工阶段,我们中国现在就处在这个阶段上。第三阶段,进入智力和技术密集的高级工业化阶段。这是一个基本规律。如果通过市场自发地发展,重装行业的大发展应该是出现在第二阶段,因为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以后,重工业企业大量出现,才会产生对重大装备的市场需求。
而在中国,许多重装企业是五十年代建立的,当时中国还处于自然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历史阶段,可以说,这些企业是国家超前布局的产物,相对于市场而言是“早产儿”。它们必须靠国家计划经济的订单才能生存。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开始转轨,国家订单大量减少,同时市场本身还没有发展到产生订单的阶段。这时,青黄不接,重大装备制造行业就痛苦了,而生产轻工装备的一些企业,比如缝纫机厂什么的,当时倒是红红火火,赶订单忙得不亦乐乎。
我认为,当时国家应该想办法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有一些生产制造能力,即使暂时用不上,从国家战略安全和长远发展来考虑,就是养也要把它养起来。但是,也可能是有关部门考虑不周,也可能是对未来预测不清,也可能是国家财力确实太紧张,总之,当时政策有问题。
一是投入太少,体制僵化。比如专业人才的收入,“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造成人才流失,没流失的人积极性也不高。二是没有保住一些重大项目。其中最令我痛心的是大飞机。198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试飞成功,后来制造出两架样机。可惜这个项目因财政部否决了3000万元研制费用而于1985年夭折。下马的主要原因,据说是因为“没市场”。实际上“运十”下马不到十年,中国航空市场就大爆发了。这些年,波音、空客从中国赚了多少钱!如果国家每年拿出几千万元来维持这个项目,使团队不散,科研不断,配套企业不垮,这支力量挺到九十年代就会迎来春天。那么,很可能今天世界飞机制造业和航空业的格局会大不一样。2008年,我国在上海重启大飞机项目,注册资金190亿,无语啊。
九十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重装企业的情况比八十年代更糟糕,有的企业吃不上饭,有的企业转产或倒闭。当时,我有个朋友毕业分配到中国二重,这个企业在四川德阳。他听说是个央企,又离成都不远,就去了,去了以后大呼命惨。我出差去看望他,发现当时他只发三百来块的生活费,工厂车间外青草老高。我告诉他,我有个亲戚卖黑山羊良种,可以赊几只在厂区里搞点副业。
我出门爱宰朋友,不因路远而不宰,不因友穷而不宰,所以三次去过那个工厂。这个厂全名叫中国第二重型机械厂,是目前四十多家央企之一。严格地论血统,它也算是“一五”的156个项目之列。因为这156个项目中有个中国一重,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后来中苏一交恶,中央领导一想,一重离苏修那么近,打起来容易被人端掉,就把工厂分了一半迁到大后方四川盆地,于是有了二重。到了2000年前后,国企改革脱困最痛苦的时候,二重穷得吃不上饭。据说为了两千万块钱写信向总理喊救命,他们比大飞机项目幸运点,这笔钱总算要到了。
即使身处困境,吃不上饭,重装企业还是充当着国家脊梁的角色。当时,二重正准备生产三峡水轮机的叶片。前面提到了哈电和东电,当时和外国公司合作生产三峡水轮机,其中叶片这种零部件,又要分包给上游的重机厂制造。我没见过三峡那么大号的叶片,但在小型水电站见过,和电风扇叶片差不多,是个弧形铁片。三峡叶片中国以前没有造过,浇铸几米见方的特殊弧形的钢体结构,据说难度很大。当时,几家外国公司志在必得,连韩国的斗山重工都很嚣张。
二重想去竞标,但它没有生产先例,要先试制一件成功,才有资格竞标。这需要钱,而二重连吃饭钱都没有了,把仅有的钱全押上,失败了怎么办?很多人反对这样赌命,主张放弃算了。厂领导讨论了几天,最后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口号是:就算失败,也要当一回中国跟老外谈判砍价的筹码!后来他们成功了。但研制过程很艰苦,很悲壮,有一个核心岗位的高工,身患癌症,拿着基本生活费,始终守在第一线,就在试产成功的前夜死在岗位上。本人的缺点是向来感情不够发达,但那次去宰朋友时,听到他们真实的故事,我流泪了。我连饮了三大杯,向有脾气有血性的中国重装人致敬!
2000年以后,中国终于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一飞冲天。钢铁、电力、铁路、化工等项目多如牛毛,国务院因为控制不住而头痛之极。这些项目需所设备的滚滚订单,使中国重装行业终于摆脱了青黄不接的生存危机,迎来了辉煌时代。现在东电、哈电等企业的发电设备年制造量,远远超越了美国通用电气当年创下的世界纪录。作为国有企业,中国重装行业始终有许多毛病,比如官僚作风、人浮于事、干部腐败,这些问题在企业经营顺利时更加严重。仅管如此,我仍然认为,我们应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去看待和对待这些企业,包括成绩,包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