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从名单里面随手摘几个吧:鞍钢、武钢、包钢、本钢(扩)、沈阳一机床、沈阳二机床、大连造船、武汉造船、中国一汽、中国一重、中国一拖、沈飞、西飞、吉化、兰炼、哈电三大厂(哈电、哈汽、哈锅)、中国铀承三大厂中的两家(哈尔滨和洛阳)、三门峡、乐凯、长虹、华北制药、武汉长江大桥等,以及大量发电厂和煤矿。

在些项目中,一个突出特点是,重大装备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占了极大比重。可能有兄弟问,当时为什么国家把重装放在这么突出的位置上呢?呵呵,因为重装行业太、太、太重要了!可以这样说,重装行业是世界强国的经济脊梁。前几年,温总理还亲自主持研究制定了中国重装业的振兴计划。任何一个国家,你想当世界强国,你就必须有某某某某这些企业,拿着名单一比,如果少了哪种制造能力,对不起,你就不算世界强国!中国能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离不开建国之初建立的这些重装企业。

大家知道,轻工业是向社会提供生活资料的,重工业是向社会提供生产资料的,重装行业则是为所有行业特别重工业提供生产设备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啊。比如,火力发电成套设备、大型合成氨成套设备、石化和炼油的成套设备、钢铁冶炼加工大型成套设备,每套都是十几亿、几十亿元的价值。中国如果没有能力自己造出来,就会受制于人。

受制到什么程度呢?我的一个朋友十年前参与采购钢铁大型连铸连轧设备的工作。他对我说,当时,他们开始想依靠德国和日本几家厂商,但对方报出的价格特高。后来,中国一家央企站出来表示能够承担制造这种设备,包括制造关键设备和系统集成。结果,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老外报价很快下调了一半。

试想,如果发电、炼油、合成氨、炼钢等设备不能自产,完全依赖外国厂商,你每上一套设备,你的总投资就可能上涨十几亿甚至几十亿。更糟的是,此后的维修养护和部件更换仍然要依靠老外。许多跨国公司的战略就是让利卖设备套住你,然后通过维修养护来剪你的羊毛。这些巨额成本,将进入下游的钢铁、电、汽油、柴油、化肥这些基础性商品。现在我们出口的成千上万种“中国制造”,哪样能离得了这些东西?这样,“中国制造”的整体成本将抬升,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将削弱。而且,化肥、柴油还会抬高粮价,从而增加中国人的生活成本和劳动力价格。

这就是重装行业的力量。不难理解,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三菱为什么会那么牛逼。

第84节一五计划2

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不是五年能建成的。但必须承认“一五”开了个好头,就像大合唱的第一声起调,这个调子起得又正、又高。中国后来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五”功不可没。

其实印度也在苏联帮助下,上马了不少重点项目。但是很奇怪,阿三并没有因此而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大装备制造业上与中国差距很大。至今,许多装备尤其是军用装备无力自产,只有花钱采购或者与俄国合作生产。巴西的工业体系就更不用说了,该国发射运载火箭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基本都爆炸。

我一直纳闷,中印两国在独立之初,印度工业体系虽然也是以轻工业为主,但比中国完整得多。英国还留下了远超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铁路交通体系。为什么在同样的苏联援助下,印度的装备制造业没有搞起来?个人瞎猜,原因可能有几方面:一是,虽然同样接受外援,但中国从一开始指导思想就很明确,即独立自主、引进消化吸收。二是,新中国仍然继承了大一统传统,能够强有力地集中全国技术力量攻关;三是,中国很快与苏联交恶,专家撤走,而印度一直有外国专家可供依赖。虽然中国当时有项目停滞下马,但从长远看,坏事变成了好事。所以中国造出原子丨弹丨以后,老毛说应该给赫鲁晓夫同志发一个一吨重的勋章。

扯远了,接着前一节往下说。重装行业对中国的作用体现在:一,能在市场竞争中把老外干掉当然更好;二,即使不如老外,只要中国能够制造出来,就能打破他的垄断,他胆敢不卖给我们或者狮子大张口,我们就自己造一套,也能顶上去用。这类企业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东西,各行业是相辅相承的。以前有个笑话,某钢厂生产的钢质量不合格,就去找上级部门告状,指责上游的重装厂提供的炼钢设备质量不好!重装厂指责说,生产设备所需要的零件质量不好!零件厂指责说,加工零件所用的车床质量不好!车床厂指责说,制造车床所用的钢质量不好!转了一圈,又骂回去了。所以,在一个工业体系内部,各行业的发展水平是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在一个不完整的工业体系里,想造出高质量的复杂产品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美俄很放心地把先进武器卖给许多国家,比如印度,而不敢卖给中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顾忌到中国完整工业体系所具备的仿制能力。

老外非常清楚,如果低估中国的学习和制造能力,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三峡水轮机的制造。三峡电站安装了32台巨型水轮机。每一个水轮机都是单机70万千瓦,世界最大型号,一个水轮机相当于一个大型发电站。当时,中国不具备制造这种水轮机的能力。外国公司都想拿到这个巨大蛋糕。中国政府当时的策略是以市场换技术。我们先拿出十几台机组招标,外国公司想拿订单,我们的条约是,中标以后必须与中国公司合作制造,最后要转让技术。这个条件比较苛刻,老外强烈不同意。碰巧,当时中国的决策者李鹏总理自己就是搞水电出身的,比较在行,判断形势很准确,中国政府寸步不让。

老外当时纠结:一,蛋糕太大,实在想吃。二,美法德日不是铁板一块,你不干,有人干。三,心存饶幸,认为即使转让了技术,中国在短期内也消化不了。所以,老外最终接受了中国条件。美国通用电气和法国阿尔斯通中标,各自拿到了几台。企图跟中国叫板的西门子出局,悔青了肠子。按照标书要求,中标的两个外国公司分别跟哈尔滨电汽和东方电汽合作生产。长话短说,中国公司学习、消化、吸收、创新速度令世界震惊。几年后,第二批十几台机组又搞招标,中外公司同台竞标,两个中国徒弟打死外国师傅,拿到了全部订单。我想,中国公司中标肯定有业主倾向的因素,但是三峡是中国天字号工程,如果中国公司的制造能力和产品水平不过硬(至少不亚于老外),谁敢拿三峡来开玩笑?

三峡之后,中国掀起了水电建设狂潮。仅是金沙江上的溪洛渡水电站,装机就是1200万千瓦,世界第三。仅次于三峡和巴西伊泰普。这些电站所用水轮机的巨额订单,几乎全部落入了中国哈电和中国东电之手。如果没有当年三峡以市场换技术,如果没有自己的装备制造生产能力而受制于老外,那今天局面简直不可想像!

同时,也有一个不好的后果,老外对中国的学习和制造能力(山寨能力)深有体会,引进技术难度越来越大。中国人现在是西方技术防守最严的对象。前一段有个德国工程师就因为娶了个中国老婆,都被公司开除了。中国人到国外公司参观,稍有技术含量的地方根本不敢让你去,生怕看到眼里抠不出来。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20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20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