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75节自视与他视

话题进入新中国经济,涉及面广,内容可能会比较长,还会掺杂大量非经济的内容。仍然没有框架,继续信马由缰胡吹吧。

兄弟们知道澳大利亚去年人均GDP是多少吗?54000美元。高居世界第六,比老美还高7000美元。澳大利亚国内市场狭小,由于工资太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也不强。在欧美国家经济一片哀鸿之时,他凭什么一枝独秀?靠的就是中国采购,尤其是价格飞涨的矿石等原料采购。至于中国采购对澳大利亚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的具体数据,比重反正很大,我没记住。

经济关系密切到这个地步,中国打个喷嚏,澳大利亚经济就会发烧。按说,澳大利亚应该对中国好感多多。偏巧,前两年陆克文上台,这哥们又能甩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于是,许多中国人认为,澳大利亚应该是个亲华国家了。然而,事实是残酷的。该国政府几次干预(明的或暗的),搞黄了中国公司的跨国并购,这就不说了。维机解密还暴出了一篇陆克文与希拉里的早餐谈话,他建议老美考虑在必要时对华动武。为了消除美国对于中澳经济关系密切的疑虑,陆克文又自称,自己是“无情的现实主义者”。换句话说,挣的是中国的钱,对中国没有任何感情,必要时还打算要中国的命。

这种现象是普遍现象。我说过,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不会有真正的朋友。算计中国的人倒是乌乌央央,一抓一大把。今晚央视二套播了一个关于欧债的《对话》节目,嘉宾是意大利前总理。与欧美政客一样,这位仁兄对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避而不谈。身为欧猪五国之一员,他开篇先去指责希腊政府不诚实,隐瞒债务。听他那意思,就好像意大利自己没事似的。被观众问到下一个倒掉是不是意大利,他一口否定。他还指出,中国应该出于经济或政治原因购买意大利国债。他暗示,意大利如果出问题,欧洲就不能幸免,欧洲出问题,中国也难以完身。至于欧洲人将会用什么方式让中国受损,人家没说,让中国人自己去琢磨。我看欧洲政客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快跟二胖有得一比了。

中国与西方的隔阂是天然的。有一次跟几个兄弟去国外一家有名的油画馆参观。里面的油画,是反映西方文化内容的,绝大部分来自圣经之类。展馆很大,我感觉那天我的主要收获是连续走路一小时,脑门和后背都出汗了,比较到位地煅练了一下身体。由于旁边挂着些画,所以不像在跑步机上那么枯燥。我很希望有机会再去煅练。究其原因,不是画不好,也不是本人没有文化,而是因为本人不是在西方出生和长大的,对这些油画的内容基本没概念。虽然我的西方知识量还略高于中国同胞的平均水平。

同理,我们假定在杨柳青的年画馆。展品都是反映中国的社会文化常识性内容,比如三打白骨精、桃园三结义、武松打虎、刀铡陈世美之类。那么,中国文盲都会一眼便懂,而且看得有滋有味,而美国大学教授来了,只要他不是专门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都会云里雾里。我估计他也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煅炼身体上。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五个世纪的西方文化区内,各国之间,虽然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教义上有分歧,但社会文化基础是一样的。即使有差别,这个差别相比于东西方差别,是很小的。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互信程度,要远远高于同中国、伊斯兰和印度文化区的国家。陆克文跟希拉里吃早餐,那个感觉,跟他到中国吃煎饼果子是不一样的,两人不经意的一取刀一放叉之间,文化默契就在里面了。

在聊现代中国经济之前,之所以讲这么多话,是想表明这样一个意思,就是研究当代中国经济的特殊困难。由于中国不同于外国,东方不同于西方,所以在西方国家构建的话语体系中,对中国的不信任、误读、歪曲、歧视、打压是相当严重的。这是一个“他视”的问题。而更麻烦的是“自视”问题。中国是后发国家,我们一直在引进和学习西方。(当然这是必须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中国在研究和理解自己的经济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自己,用别人的话来解释自己,用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中国人的自我审视,既算不上主观,也算不上客观,我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去概括这么别扭状态。

记得我以前读过几篇关于中国的资料。这些资料是清末官方文件,被英国人译成英语保存在海外。很久以后,国内的原文件已经不存,有中国学者在海外发现了这些英文文件,又把他们译回中文出版。由于这么译了两道,再加上两位译者的理解水平有些偏差,这个资料虽然是中文的,但看起来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别扭。当代中国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用西方眼睛去看中国经济问题,所造成的别扭感觉,很像我看这种文件的感觉。

如果有一天中国人的“自视”问题能解决了,“他视”问题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爱咋咋地就行。虽然自己水平很低,但我自我要求,在这个聊天的贴子里,尽可能地去克服这种问题。

灵山虽远,心路更长。

第76节前三十年

因工作关系,我曾有几年把主要精力放在关注经济问题上,所以感触颇多。中国现代经济以1979年为界,分为两段,前三十年(1949年至1979年)和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至今)。探讨现代经济,首先应深入探讨前三十年。

这三十年间,由于“政治挂帅”路线,政治运动是一个接着一个,一般中国人的眼睛里看到的,主要是政治方面。而经济方面,主要就是几个粗浅概念的串珠,包括土改、公私合作、苏联撤专家、大跃进、“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牛胰岛素、万吨水压机、三门峡、工宣队、“民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然后,改革号吹响了。

前三十年经济,问题多多,争议很大,栽了不少跟头,比如大跃进。但是,所有人也都承认一个事实,就是1979年的中国与1949年的中国是很不一样的。这三十年间中国的变化,成为后来改革开放的基础和前提。这里我不称“进步”而称“变化”。变化是一个中性客观的词,无论是好的、坏的或者好坏兼有的变化,都在其中。对前三十年的评价和认识,有争议是很正常的。但我认为,我们在争议时应该排除功利性,去探求历史客观真相,而不是强迫历史来给你端茶倒水。

我在探讨文化问题时曾经分析过“参照系”问题,经济方面与文化方面有相通性。对前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以前(特别是2000年以前),批评是很多的。当时中国的参照系,从远的讲,主要是参照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从近的讲,主要是参照四小龙这种身边国家。按照这个参照系,前三十年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很明显的。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内宣传,侧重于揭露发达国家的阴暗面。我初中时政课本的彩页插图,是一个睡在地下废气出口铁盖儿上的美国穷人,因为废气有温度可以御寒。背景是曼哈顿楼群。这个毛病,我们现在仍然没有完全改掉。西方媒体现在似乎也得了这个毛病,而且病得还更重一点。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9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19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