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当时的国民党,是中国民族主义政党。一方面,孙中山以及民国政府强烈抨击各项不平等条约,要求部分乃至全部废约。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软弱,民国临时政府又时时迁就列强。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清政府和临时政府的正面军事斗争并不激烈,反而都去积极争取列强的支持。为了避免列强和清廷联手扼杀革命,临时政府一古脑承认了清朝与列强签定的各项不平等条约。换句话说,晚清时期列强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到了民国依然适用。这与新中国成立时“另起炉灶”的对外政策是完全不同的。

清末各项不平等条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领土等方面,留给国人印象最深的当属香港、外东北、外伊犁等150余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条款。但是我认为,这些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最深刻的,当属经济方面的那些内容,如门户开放、自由通商、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内河自由航行等内容。这些条款绝大部分被民国继承了下来。二战期间,由于中国的贡献,英美等国家放弃了部分不平等权力。直到1949年,解放军和英国军舰在长江展开炮战,震惊中外。列强一百年来以武力取得的不平等权力,最终被中国人以武力收回。人间正义,永远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记得小时候,课本上学过叶圣陶文章,叫《多收了三五斗》。讲的是江南农村丰收但是谷贱伤农的故事。当时读来也不觉得怎样,现在结合对历史的理解,以及当前世界经济问题,越回想越觉得有味道。当农民得知米价已经从13块跌到了“糙米五块谷三块”时,丰收喜悦破灭:“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这时米店老板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

这句话,一语道破民国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为什么中外不平等条约中,经济内容并不引人注意?就是因为相对于赤裸裸的割地赔款而言,经济方面的内容要斯文得多。甚至看起来不算什么不平等,比如自由通商,现在温总理出访到处都在提倡贸易自由。然而在当时,这些内容杀机重重。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经济实力与列强相比,无论是经济规模、技术水平还是企业实力,都相当于不会走路的儿童与成年人对比。中国经济完全没有实力与西方直接对抗。中国稚嫩的民族经济想要发展,必须依靠一定的保护性措施。比如关税,比如汇率,比如国家金融信贷政策。

然而,根据不平等条约,中国市场没有保护地直接对外开放,而且关税还受到外国控制。清代时中国海关的最高领导是英国人当。这种情况如果长期持续下去,中国经济的最后结局会是什么,是不难预见的,因为今天世界上至少有一半以上国家已经落进了这个结局。当时中国人口九成在农村,我们就比方说农村经济吧。叶圣陶没有明讲洋米、洋面来自何方,我估计主要来自美国,也许还有日本和法国(及其殖民地)。美国的规模化农场种植加上政府补贴,使农产品价格远远低于中国的小农生产。如果不以国家力量进行对外限制和对内扶持,中国农村的商品粮生产会被撤底打垮。

打垮之后,跨国公司会通过投资和订单引导,按照各地的区域特点,整合中国农业资源。比如,江南地区可能会集中发展蚕桑,河南可能会集中发展棉花,产品通过协会和订单,供应跨国公司。这样,原来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会逐步让位于单一生产。这就是典型的殖民经济:“单一经济”。

“单一经济”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突出地方优势、“一县一品”不是一回事。这种经济形态严重受制于跨国企业和国际市场,因没有定价权而利益受损,而且被西方国家以工业品或者其他农产品的输入进行二次搜刮。今天的非洲、拉美等地区,许多国家依然没有摆脱单一经济困境。在中国人看来,从自然条件和人口密度上来看,绝大部分非洲和拉美国家都很适合建设国家商品粮基地。然而实际情况是,多数国家粮食不能自给。它们的土地全部种植咖啡、可可、剑麻、花生、长绒棉去了。

不独是叶圣陶,许多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有类似内容,比如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叶圣陶在文章中意味深长地写道:“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真的可以不管吗?这是他留给当时人们的思考。

第73节民国经济2

以前贴子里,我曾提到过清末中国茶叶出口被印度超越的事。民国时期的农业情况,实际上是清末形势的延续。因为社会化生产与小农生产的对立没有改变,经济主权不完整的情况也没有改变。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这个地位放到什么时候都一样。凡是世界强国和大国,农业不行肯定吃不开。民国农业的情况很不乐观。

当今世界,自由贸易是主流,但保护主义时时抬头。我认为,世界上离自由贸易最远的行业是农业。一些资料显示,美国对农业补贴的钱,如果直接拿到国际市场上去,直接买回来的农产品还要更多些。日本对农民养一头奶牛的补贴,一年达3000美元以上。(资料出处记不清了)。正是靠着补贴(当然也有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因素),美国、法国的农产品横扫国际市场。而日本、韩国这些自然条件不佳、本应大量进口的国家,农业也凭借贸易壁垒和补贴得以自保。非洲国家本来陷入单一经济就够惨的了,单一的优势产品还被欧美的补贴产品挤垮。比如棉花。西非各国原来法国殖民者留下的棉花产业,本来具有自然条件和人力成品优势,有国际竞争力,但被高额补贴的美国棉花打得节节败退,最终任人宰割。(我估计,棉花采摘的人工投入很大,而且很难用机械替代,这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在棉花上比在粮食上更具相对优势的原因。)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东北大豆种植业几乎是全军覆没,当然这不是没有主权造成的,而是经济政策偏差造成的,有许多值得总结的地方。

民国时期,虽然农业很不乐观,特别是在沿海地区有外国产品倾销和农民破产现象,但是中国始终没有被人家整合成殖民地单一经济状态。我想,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中国是半殖民地而不纯殖民地,至少形式上是个独立国家,西方国家不可能完全为所欲为。二是中国内地农村的主流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低水平自给自足,农产品商品率很低,所以受外来影响相对小。英国纺织商人曾按照四亿人口推测中国巨大的袜子市场规模,但实际情况是,当时中国人八成不穿袜子,二成自缝袜子。三是民国时期地方割据,全国统一市场没有形成。所以,外国人想在中国市场上打垮中国商品,却发现中国是一没市场二没商品,这事儿就很难办了。

工业方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阶段是1910年代。当时,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书上笼统地说“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没有列举从哪些方面放松的,我后来也没有看过更详细的资料。我个人猜,当时情况应该是,一方面,欧洲陷于战火,生产能力受创,有限的生产能力用于保障战争需要,所以销华产品减少,为中国民族工业留出了一些国内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欧美也可能会从中国进口一些产品以满足战争需要,使中国得到了一些国际市场空间。我看过当时南通、无锡等地纱厂的老照片,规模很大,设备也不落后。民国时期的著名民族实业家,多数是这个时期发迹的。

但是民国三十多年间,民族工业在规模和实力上始终没有明显起色,不然抗日战争也不会打得那么吃力。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内因。一是客观上不停气的内战和外战,使民国政府工业发展方略比较混乱,不成体系。二是各地军阀割据,自立为王,经济政策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三是民国政府仍然是大一统集权体系的延续,缺乏外部监督,再加上新旧交替,体制不全,很快形成了严重腐败。官僚阶层利用政权大肆干预市场,打压竞争对手,甚至直接将资源据为己有。不少学者的研究描述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利用权力强行吞并民族资本家的产业(比如南洋兄弟烟草等)。在战胜日本后对沦陷区的汉奸逆产清算中,许多接收大员鲸吞社会资产。(参见电视连续剧《潜伏》。)庞大的利益集团始终控制着民国政府,雷打不动。一个有名的例子是蒋经国在上海整顿经济秩序“打老虎”运动的失败。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9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19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