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一番折腾,清朝终于干掉了太平军。这时,云南、陕西、甘肃又乱腾了。当时的起义军领袖,西北白彦虎,西南杜文秀。篇幅有限,有兴趣的兄弟们自己去研究吧。对于那个时代,我思考的问题与历史课本的课后题不同。二十年前在读高中的时候,我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世界上另外两个大文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同时以起义军的形式在中国发难。就差阿三没有到中国来发动起义了。

当时我想,这也许就是中国在1840年以后出现的文化危机或者文明危机的表现。后来通过对太平天国的研究,我又认为此事似乎与基督教没有多少关联。洪秀全掌握的基督教知识,似乎还在本人之下。那就是普通的农民起义?也有点不像。因为中国农民的特点是,只要12点饿不死,11点半绝不会起义。太平天国是在大家日子基本上还过得去的情况下,突如其来的一场大动荡。当时中国人虽然贫穷,但还没有出现以往赤地千里、流民遍天下的现象。它既不像为信仰而战,又不像为生存而战,难点仅仅是一个落榜的广东愤青为了向满清楼主拍砖而战吗?在此存疑,有兴趣的兄弟共同思考。

又一番折腾,清朝终于又干掉了起义军。有识之士说,大清这样搞下去不球行。于是,开始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四章民国与计划经济时代

第71节 大清末路

1911年,百病缠身的大清帝国终于一命呜呼。此后,中华正朔传到了中华民国的手里,历时38年,直到1949年老蒋逃台和新中国成立。

辛亥革命的成功比较意外。中山先生是一个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革命家。从1895年开始,他十六年如一日,在南方发动了许多起义,但都没有搞成功。有的时候,他纠集百把人、搞到几百支手枪就敢直接宣布起义了(比如在镇南关),真是敢想敢干,江湖人称孙大炮。由于起义失败,中山先生当时跑到美国科罗拉多去筹款了。这时候辛亥革命成功了,大家急得到处找他。两个多月后,他才赶回到中国。

相对于中国历史上惨烈的改朝换代,辛亥革命是烈度最小的一次。这倒不是因为满清识实务。由于中国“大一统”的传统皇权和官僚势力极为强大,如果不是先在经济上山穷水尽了,它是不会轻易死掉的。我认为,满清覆亡时,政治、外交、军事等原因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一个前提是,它在经济上已彻底无路可走了。辛亥革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晚清时期,为了挽救危局,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盛宣怀、胡雪岩等人发起了洋务运动。我们在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中提到过。这个运动的主观目的,既不是文化的,更不是政治的,甚至不完全是经济的,而是停留在如何才能打赢列强以自保的军事技术层面上。造船厂和军械厂就不用说了,一些民用项目比如煤矿和铁厂,也是为了军事项目配套服务的。所有制性质上,全部是官办官营。其实,官办官营企业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两千年,比如前一段时间故宫弄坏的那件瓷器,制造单位“哥窑”就是宋代的一家国有企业。洋务运动中建立的企业,本质上与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办工厂没区别,只是技术来源于国外而已。单凭这些企业,不可能全面振兴中国经济。随着甲午战败以及四大名臣相继辞世,许多企业人亡政息。

清朝末年,中国又经历了1894年和1900年的两次战争的惨败。马关条约赔款2.3亿两白银,外加赎辽银3000万两。辛丑条约向列强赔款4.5亿两白银,由于39年按揭,本息接近10亿两。跟这两次赔款一比,当年南京条约的1600万两白银简直是毛毛雨啦。这些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基本破产,主要财政来源关税和盐税作为抵押,被列强控制完了。

不吃不喝,也要十几年、二十年的财政收入,才能支付赔款。可这时,清朝却不能不吃不喝。客观地说,清朝充分吸收了明亡的教训,为防止白吃一族无限膨胀压垮社会经济,在皇族规模控制上做得比较好。皇亲爵位只能享受两代,再往下的子孙还想封爵,要自己去随军打仗去挣。皇帝亲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只有当年入关打江山的那么几个而已。这方面,清朝做得比前面王朝都好,对自己的子孙下手,真是难能可贵。但是,大一统无挑战的绝对权力,蕴育了绝对腐败,像历朝历代一样,清末各级官僚机构和超编附属人员膨胀得厉害,再加上八旗军这些世袭的“铁杆庄稼”,丧失战争力彻底沦为白吃一族,清朝末期基本上重现了前朝“十羊九牧”的局面。清朝距今历史不长,文献极为丰富,这方面研究成果很多。大家如果图轻松不想看论文,就看看吴思先生的《血酬定律》中对清朝官僚体系的分析研究。

庞大的官僚体系,巨额的对外赔款,促使各级政府加倍地搜刮社会。当时,通过归国华侨和开明仕绅的推动,中国近代私营企业已经开始发萌。但是,民族企业始终被官僚阶层盘剥搜刮,再加上关税控制在外国之手,成熟的外国工业产品长驱直入,强势打压,所以清末民族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难以发展壮大。这种情况使政府税源萎缩不前,只有进一步加强搜刮力度,社会经济陷入恶性循环,无法自拔。诚如侯宝林先生在一段相声中对于“宣统”的解释: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年号叫“悬捅”,本来它就很悬,你再去一捅,它掉下来了。

中国经济在千疮百孔、内忧外患之中,进入了民国时代。

第72节民国经济1

今夜饮酒过度,回家多次呕吐。酒醒已近午夜时,两杯浓茶下肚。呵呵,秋夜里,让思绪自由而凌乱地飞扬。

许多导演和编剧最喜欢拍的,就是民国戏。因为民国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风格界乎于古装戏与现代戏之间。在一个戏里面,可以同时有议会和县衙、西装和马褂、飞机与长矛、大师与文盲、自由同丨居丨和包办婚姻。比如《让子丨弹丨飞》。在经济领域也是这样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并存,乡村自给自足与股市外贸同在,很复杂。我对民国经济涉猎不多,讲起来感到困难。有多少,聊多少,欢迎有研究的兄弟大力补充。

民国时期的中国历史情况,大家都比较清楚。先是袁世凯主政和称帝,袁倒台以后是旧军阀混战,然后是北伐战争打倒旧军阀,然后是新军阀混战,同时**创建根据地,然后是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几乎没有过任何消停。各类历史书上,都是集中于政治和军事问题,经济问题几乎很少涉及,最多给一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好像民国时期经济问题就没有人认真搞过似的。

民国经济建设的思路方面,我所见过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实业计划》,稿子不长,可能有十万字左右,是孙中山所著《建国方略》三部曲里面的经济部分。该书,对于中国修铁路、建港口、开矿山、开运河、移民开发边疆以及发展各种工业,提出了设想规划。现在许多文章把三峡工程的构想追溯到毛主席五十年代“高峡出平湖”,其实这个构想在《实业计划》里已经提出了。由于当时正值美国铁路建设牛气冲天的时代,估计孙中山受到美国影响,所以书中对于铁路建设规划的部分比重极大。这部书读起来很鼓劲,也比较理想化。条件所限,很多建设项目都是他直接在地图勾画出来的,根本没有什么可行性研究。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前人。

规划固然重要。但是单纯的技术性规划,无论让世界哪个国家来规划,看起来大体是差不多的。关键是,如何去落实这些规划,如何融资,用什么样的所有制、再用什么样的体制去管理运营,才是更为重要的东西。

老毛在1949年高调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根据这句话倒推,1949年以前的中国人民应该是趴着的。所以在历史书中,把中华民国这三十八年和晚清,一起列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封建”这个问题,我们以前论述过,虽然“因封而建”作为国家组织形式在隋唐以后基本不存在了,但从农村广泛存在的小农自然经济、县以下的族权统治等情况来看,“半封建”这个判断算是成立的。至于“半殖民地”这个判断,我认为,也说得过去。这个“半殖民地”不是指人口上的殖民,而是从政治和经济角度来说的。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9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19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