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前面漏掉了?呵呵。

第29节文化演进1

同志们好,同志们掐架辛苦了!没有想到一回来看到这么多贴子,真是太给面子了。兄弟们不要互扁,大家都是希望中国能好。你们这一掐,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像一个好心请客的人,却发现客人们在自家客厅里发生了一场群殴。

讲到中国文化。大家发现没,世界四大文化,体量基本差不多,都是十几亿人口(伊斯兰世界接近十亿)。但五百年来,天下大势,就是一个揍三个。结果又揍成了两个群体,揍人的西方文化和被揍的东方文化(远东两个、中东一个)。新加坡这个岛屿很有意思,就是他的四个民族,恰好来自世界四大文明。虽然华人居多,但老李内心不想以被揍文明自居,他的文明取向当然就是那个那个那。

对于文化,坦率地说,我几乎绝望地认为,一个有点起码规模的民族,几乎永远不可能摆脱自己的文化,无论他自己怎么想摆脱。如果你来个反证说,今天日本与两百年前截然不同,判若两日。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个不同,不是一种摆脱,而且文化自身的历史演进。即,不是横向由A到B,而是纵向由A到A+。他还是他,别以为换个马甲别人就认不出来了。作家史铁生在地坛看到一个小孩,这哥们神刀刀地思考说:“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在中国当作家容易走火入魔,大家入市需谨慎)。今天的中国文化,难道真的无关乎秦风汉月吗?所以,我几乎绝望地认为,民族文化几乎不可能摆脱。不过我庆幸自己所属的文化还算不错,我很满意。

既然无法摆脱,中国文化就必然伴随着中国崛起,也必然在新加坡等华人地区长存,虽然靠边站。既然无法摆脱,所以“脱亚入欧”也不现实。文化的演进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所以指望演进到西化,几乎不可能,退一步说,就算可能,估计我们最近几辈也看不见了。有人还提出,中国现在已经很西化了,我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对外部环境的正常反应,是自身演进。任何一个活文化而不是考古意义上的死文化,不可能不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何况人强我弱,人揍我痛,外部可供吸收的东西那么多。总之,主张全盘西化者可以关闭此贴了,我不会讲到那里去的。

文化特征,影响着国家的性格行为。中国的文化特征,自古以来表现为一种“自在”,而不是一种“自觉”。这是因为特征是对比出来的,对比则需要找到等量齐观的文明。中国人去越南、韩国看看,因为他们是中国的子文化,所以怎么比怎么像中国。(虽然他们现在非常希望自己长得像邻居)。这么比法,是找不出来什么文化特征的。

但是,如果有一个等量齐观的文化出现,情况就会根本不同。想想东汉时,白马驮经,佛祖西来,给中国造成了很么大的文化冲击!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到三次惊天动地的灭佛运动,中印文化的撞击影响之大,值得有兴趣的兄弟去研究。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兴起,标志着道家学说变成了道教,这是中国文化被外来佛教激发之后的直接反应和向前演进。然而,中国地理位置实在太偏,海陆交通条件实在太差,所以两千年来,除了上述一点管窥之外,我们几乎没有碰到什么像样的文化对手,三教慢慢合流,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石。

中国文化自觉一直拖到了1840年。大炮一响,鸦片万两。大炮再响,园子着火。这一次不同以往,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在文化意义上完全等量齐观的文明。不幸的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上,已经完全不能齐观。中国文化是被揍醒的,眼睁开时,已经是个乌眼。眼中这个世界,已完全超出了中国人的文化理解能力。同时,历史又没有留给中国人任何文化理解的时间。

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文化的反应吧。虽然很心痛,但这是历史。

第30节文化演进2

要回顾近代史上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反应,这个题目太大,讲清楚恐怕要一千万字,我实在吃不下来。随便聊几个故事,大家可以去管窥一下、感受一下。

——“英吉利距内地水程?据称七万里,所经过者几国?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此文引自茅海建所著《天朝的崩溃》。

这是1842年5月道光皇帝要求部下去给他搞清楚的问题之一。鸦片战争是1840年6月开打的,此时已经昏天黑地打了两年。中国的最高战争决策者,竟还没有搞清对手从哪儿来的,基本是个什么情况。其实,这是因为一败再败才问的,如果打赢了,道光皇帝永远都不会问。华夏不屑了解夷情,在文化上相当自我。

时间转到了1905年,这时朝廷已经病得带上呼吸机、插了一身管子。为了救局,清廷才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虽然之前李鸿章也出过国,但是到了这一拔老兄,才算从国家行为上开始“正视”西方社会制度。这时,距当年道光爷亲切关怀英国女王他老公,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这就是中国文化做为一个原发性的大文化,无论是兴是衰,一旦进入历史通道,其惯性,或者说隋性,实在太大。

中国百年屈辱史,在文化上考察,有许多必然因素。总有人在说,如果道光帝不撤林则徐的职,会如何;如果杨秀清们不搞内讧,会如何;如果方伯谦不临阵逃跑而去学学人家邓世昌,会如何;如果袁世凯倒向了谭嗣同,又会如何。他们认为如果上面任何一个偶然事件发生,也许1937年就是东京大屠杀而不是南京大屠杀了。这是历史唯心主义。

今天中国人的眼睛,已经随着中国文化一起向前演进了。所以,我们不能替祖先思考。在他们眼里,世界是不一样的。

他们看见英国女王,会想到武则天或吕后,那是女人干政。他们看见英国首相,会想到吕不韦,这是宰相专权。再一联系,女人干政就是错的,因为女人根本没有执政能力,结果呢,大权旁落到宰相手里了。前因后果很符合逻辑,正确,加十分!耶!又看到议会,那是群臣交哄。这样一弄,国家不乱吗?这对谁有利啊?哦,首相肯定希望看到这个局面,如果群臣一心,他还能专权吗?所以,虽然这个小子表面很中立很公平,我们的祖先已经由表及里,精确洞察出挑唆群臣交哄的幕后黑手。

政治乃是文化之果。这就是当年我们祖先眼里的西方政治。究其根本,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当时几乎没有交集,甚至连西方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之间的十字军东征和新月旗西征这种交集都没有。朋友相互认识,仇人当然不好,但仇人间至少也相互认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根本不认识!

在西方,曾经有人以为有交集的。他们听说啦,在中国,基督教这几年发展形势喜人,还搞出一场宗教战争来,所占之地,三教全废,九流禁光,只许拜上帝,那是相当的牛逼。于是基督教会派出教士到了天京,见到了洪教主。他被告知,上帝除了耶酥之外,还有儿子。我敢说,对一个教士来说,中国人这个新发现绝对比哥伦布当年的发现还要震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我就是!”

下面还有更震撼的。洪秀全一指:这是老三、这是老四……哎,秀清啊,老五今天到哪里去了?为什么缺席外事活动不跟我请假啊?

我没有看到后来西方站在文化层面上的评价。只知道后来英国人和美国人组织了洋枪队。

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那个教士哥们一定是在精神崩溃的状态下离开中国的。然而,他万万不会想到,如果他肯在天京多住几天,他甚至可以有幸与上帝本人亲切会晤——当时上帝经常会下凡到中国,附在杨秀清身上安排布置下一步的革命工作。

我这里没有要贬低太平天国的意思(当然也没有要吹捧它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说,你可以从这个故事,咂摸一下当时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互望的情景。

雾中看花水中望月,没有人给你一双慧眼。

一番折腾,清朝终于干掉了太平军。这时,云南、陕西、甘肃又乱腾了。与后来被大书特书的太平军不同,这个乱腾后来的史书往往讳谟如深,一笔带过。其实这个事件不比太平天国小。建国前,叫同光回乱,建国后,叫回民起义,我言从后者吧。起义军领袖,西北白彦虎,西南杜文秀。篇幅有限,有兴趣的兄弟们自己去研究吧。

对于那个时代,我思考的问题与历史课本的课后题不同。二十年前在读高中的时候,我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世界上另外两个大文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同时以起义军的形式在中国发难。就差印度阿三没有到中国来发动起义了。

当时我想,这也许就是中国在1840年以后出现的文化危机或者文明危机的表现。后来通过对太平天国的研究,我又认为此事似乎与基督教没有多少关联。洪秀全掌握的基督教知识,似乎还在本人之下。那就是普通的农民起义?也有点不像。因为中国农民的特点是,只要12点饿不死,11点半绝不会起义。太平天国是在大家日子基本上还过得去的情况下,突如其来的一场大动荡。当时中国人虽然贫穷,但还没有出现以往赤地千里、流民遍天下的现象。它既不像为信仰而战,又不像为生存而战,难点仅仅是一个落榜的广东愤青为了向满清楼主拍砖而战吗?在此存疑,有兴趣的兄弟共同思考。

又一番折腾,清朝终于又干掉了回民起义军。有识之士说,大清这样搞下去不球行。于是,开始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9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19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