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企业勇敢破除平均工资,反而惹了大祸,引发更大矛盾。我观察,情况是这样的,工资与绩效挂钩当然是对的,但是,绩效如何评定?如果对产品数量或者单位盈利进行考核,就比较好办;而单位内部的管理绩效就很不好评定了。比如,副厂长比工人多拿钱,前提是他必须是一个合格的、让人信服的副厂长。可实际情况是,当时许多干部是靠裙带或者走后门上去的。副厂长是县经委主任的小舅子,无德也无能,还经常揩公家的油。这种情况下,如果他的工资再猛涨成工人的十倍,更会激起众怒。这种情况下,维持大锅饭倒是比较公平。不合理的政策应用于不合理的现实,反而得到了一个基本合理的结果。总之,计划经济形成的国有企业体系,想要搞活,绝不是仅仅把工资与绩效挂钩那么简单的。这些内容,等写到中国改革时再细聊吧。
刚才聊了收入原因。计划经济之所以造成短缺,第二个原因是物价原因。当时,物价是算出来的,就是根据原材料、能源消耗、运费和人工,由政府来确定物价,然后长期执行。改革前,黑龙江和海南岛的酱油都是一个价。这种定价,可能高也可能低,但考虑到国有企业的低工资情况,定价偏低的可能性更大。在正常情况下,随着社会发展,物价应该会逐年有所上升。但是,国家很难及时调整,有时甚至二十年不调整,这样物价会进一步偏低。所以世界上的计划经济国家,一旦转轨,必是物价飞涨,还没有一个国家出现物价飞跌的。
没有读过经济类教科书的兄弟也清楚,物价可以调节生产和需求。在纯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按指令生产,所以物价对生产的调节作用不大,但对需求的调节作用仍然存在。如果物价偏低,则需求相对会大大增加,东西本来就短缺,这样就缺上加缺。
计划经济条件下,许多产品是配给的,或者说是没有价的。比如住房。根据经济学家的解释,对免费商品,消费者会抡圆了去消费,直到消费行为的边际收益为零。我每次坐飞机,捆好安全带,赶紧跟旁边坐的兄弟交待一句:“不管空姐发什么,我可都要啊!”那兄弟点头:“好的,我替你收着!”我才歪头安然睡去。飞机上的食品、小吃、饮料或者其他礼品,其实已经强制性地包含在机票当中了。对于已经付了机票款的我而言,再去消费这些东西相当于免费,我当然要来者不拒,吃不了兜着走。计划经济条件下,配给产品比较多,人们对这种免费东西的需求自然极大。这也是造成短缺的重要原因。
国家对私人经营的限制,也是造成短缺的重要原因。以前读过一篇短篇小说,主题是反映极左思想对孩子的毒害。内容大概是,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个谜底是猫的谜语:“大大的脑袋,长长的胡子,长长的尾巴,是什么?”一个孩子说:“是我爷爷!”“你爷爷有尾巴吗?”“有哇!他们都说有!”结果引出了一个往事,老农在自己院里种了几根黄瓜到集上卖了,就被反复揪斗,割资本主义“尾巴”。这篇小说产生于文丨革丨结束不久,创作思路和创作水平都不见得高明,但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曾经的无奈现实。
此外,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投资“重生产、轻生活”的取向,也是造成商品短缺的原因。
第70节计划之得
计划经济毕竟是人们曾经崇信、并大规模实施的一个模式。如果它一无是处,肯定不会达到这个影响。计划经济也是有其所长的。
“团长,我们被敌人包围在山头上了!”“马上电告师部请求增援!哦对了,赶紧把全团每个人身上的弹药、水和粮食收集起来,交给政委负责统一管理分配,尽可能坚守待援!”
这是我们在电影中经常看到的场面。对有限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计划分配,是一个团队在紧急情况下的最佳、最有效的选择。国家也一样。国家不管是什么社会体制,在战时往往采取类似于计划经济的办法,以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因为这个关头,所有社会资源的首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持社会的基本转运和国家生存,社会目标不再多元化,社会成员的多样化需求也被压缩,服从于国家目标。
除了对付战时和应急状态以外,计划经济的第二个优越性是适用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创建和追赶。在苏联和中国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建立初期,这个制度是显示了极为神勇的作用。人类不是傻子,如果没有苏联发展成果摆在那里,五十年代以后根本不会有那么多国家去追随这个制度。
我这样理解:工业化体系包括了轻工业和重工业,创造税收和吸纳就业主要在轻工业,而比拼国家实力则主要在重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和军事工业。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来考察,如果不是人为地去计划和构建,而是通过市场自发形成,那么一个成熟的工业化体系的形成需要极长时间。英国大概是用了两个世纪,才从纺织等轻工业起步,通过产业关联拉动,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迈进,逐步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先发国家可以从容地用两个世纪,通过市场来完善自己的工业体系。后来国家则不行。俄国是资本国家体系中比较落后的国家,用列宁的话说,“是世界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中国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对于苏联、中国这种后发国家而言,不可能从轻工业起步去逐步发展重工业,主观上等不及,客观上条件也不允许,通过人为计划,对经济结构进行直接构建,就成了必然选择。
我用这样一个比喻,不知道是不是恰当:先发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系,好比是一块森林,大树呀,小草呀,蔓藤呀,苔藓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而后发国家呢,好比就是一块空地,现在也需要形成一个生态体系。如果不去人为干预,也许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以后,这块空地上会自然形成一套生态态统。现在我们采用另一个办法,就是通过人们已有的生态系统知识,根据地块特点和气候条件,来设计这个地块上应当有什么乔木、什么灌木、什么地衣厥类植物,然后配套种植。就像现代楼盘的绿地一样,工人能在一夜之间,把一块空地搞得树草婆娑,参差错落,甚有野趣。
这个比喻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计划经济的毛病,就是人为设计的植物种类和数量,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情况需要。在人为设计和构建完成以后,还需要灵活的后期管理。即,给植物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成长,相互适应,然后因势利导进行调整,补种或者淘汰。如果在后续管理上过于机械,那么这个速成的生态系统肯定是有毛病的,甚至可能无法长期生存。
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在没有国家灭亡的直接压力时,普通百姓更关心柴米油盐,这是轻工业和商贸的范畴。而国家高层更关心尽快建立起国家实力,这主要体现在重工业体系。这个矛盾的解决,世界不同国家有不同路径。现在回头看,不同的路径都各有走通的实例,也各有走不通实例,主客观情况千变万化,很难直接断言哪个路径绝对正确。中国、苏联选择了国家主导、提高社会积累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路子。
1959年,美苏领导人共同参加一个工业品展览。在橱房用品展台前,赫鲁晓夫和尼克松展开了辨论。他俩鼻子对鼻子,一边辨论,一边用手指捅对方的胸口,这个录像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新闻。我觉得把他们的话抄下来,比我说多少话都更能体现两种经济体制的设计差异。
赫鲁晓夫说:你以为这种设备能让我大吃一惊?事实上所有新建的苏联住宅都将有这种设备。在美国,想要住这种房屋要有钱才行,而在我们这里,你只要生为苏联的公民就行了。而如果美国公民没有钱,那就只有权在人行道睡觉了!尼克松回敬说:对我们来说,多样化和选择权更为重要。我们有成千上百不同的营造商,这些就是生活的情趣。我们不愿由政府官员在最上头作出决定说我们只要一种式样的房屋。这就是差别!
辩论时,两人都还年轻,对信仰满怀坚定。1971年,已经下台的赫鲁晓夫郁闷而终,当时的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毛病多多。1994年尼克松死于中风,此时苏联和计划经济已成为历史,赫鲁晓夫的女儿已移民美国。名人已矣,言行犹存。就用这两个名人的拌嘴来结束我们对于计划经济的探讨吧,好多兄弟都看得犯困了,呵呵,我们现在就来聊聊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