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有的网友有不同意见。比如有一个回复提到,中国分裂时期,如春秋战国,北方几个诸侯国对外也有不错战绩。我之所以没有把这些战绩列为决定性胜利,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游牧部落还比较小。比如春秋时期,秦国消灭了许多游牧部落,“遂霸西戎”。但它吞掉那么多小国以后的面积,也只有陕西大部和甘肃东南部这么大,你说那些小国还能有多大呢?其中,灭圭戎、冀戎后,以其地置圭县、冀县,这两个古县在天水市西部,县域可考,方圆大约只有几千平方公里的样子。如果再考虑到古代游牧民族(或者半农半牧民族)的人口密度很小,这个面积上承载的人口量肯定很少,我估计一个部落不会超过1万人的。春秋战国时期较大的少数民族,比如山戎、义渠、楼烦等,从《中国历史地理图集》看,势力范围也不大。与之相比,汉代时匈奴人控制范围,至少在300万平方公里以上,所以汉朝北伐时的几次重要战役地点相距几千公里。我据此认为,春秋战国那些游牧民族与匈奴不在一个级别上。所以,我没把秦国、赵国、齐国的胜利与大一统时期的胜利相提并论。

篇幅有限,我不对大一统的优劣性展开论述了,只提一个纲目,优点是:一,集中全国之力,打赢了几场决定民族命运的重要战争。二,形成了国内统一市场,促进了经济技术的交流和发展。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曾长期在世界上居于领先位置,清代中期以后才明显落后。三、使中国在较长历史时期内,国内保持了稳定和平的社会局面。弊端是:一,皇权和官僚势力过于强大,缺乏制衡。二,精英阶层(知识份子、工商业者、技术人员)缺乏在不同国家之间选择和周展的空间,限制了思想自由和民权伸张,明代以后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三,由于“大一统”国家过于庞大、过于牢固,一旦崩溃,对社会经济和人口的破坏性极大。

第67节 计划经济

前面几节我们绕了个大弯,就是,在谈到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方产生的原因时,同时也谈了在中国没有产生的原因,然后对大一统的现象进行了分析。现在,绕回来了。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在反封建过程中发展壮大的。发展初期,它属于无序自发状态。当时的英国资本家可不绅士,比山西黑砖窑的老板还黑。再加上市场规则不健全,暴露出许多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后不久,另一种经济思想即计划经济思想也产生了。

从上面这个逻辑来讲,资本主义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封建经济的反思,而计划经济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又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反思。这么一反再一反,计划经济思想看上去倒跟封建经济在某些方面有点相似了,比如国家对经济资源的直接占有,以及官僚阶层对重要行业的控制管理。但实际上,至少从制度设计者的初衷而言,两者并不一样。

请允许我再重复强调一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后来有大量相互借鉴,正如小平所言:“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我为了分析问题方便,本贴中“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词,指的是传统计划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而不是以后的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体制。

市场经济的原理,要点大概是,价格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所以市场供需情况,可以通过价格的变动传递给生产者知道。然后生产者根据这个信息,决定下一步生产多少。另一个重要原理,是靠市场竞争,决出输赢,胜者通吃,负者跳楼。而计划经济的原理,要点大概就是,市场需求是可以统计、调查、计算出来,然后,由政府计划部门下达生产指令和产品调备指令,以实现无浪费、最有效的生产。由于计划指令是根据需要而生产的,所以理论上,应该不存在过度生产问题,没有过度生产,自然也就没有市场竞争。那么价格如何形成呢?一头斧子换两头羊嘛。

从思路上分析,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思路,强调经济活动主体的自发性和自主性。计划经济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经济思路,强调经济管理的自觉性。两种模式在冷战时期对立多年。双方都认为自己很行,对方不球的行。双方通过理论分析加举例说明,不断指出对方弊端。我不想去抄书了,我只写自己的理解。

计划经济批评市场经济:“你不知道!”——一个生产者,并不知道别的生产者在干什么。所以看到牛奶涨价有钱挣,就去生产了,其实还有一百万个生产者跟他一样想,结果牛奶多了,倒到阴沟里去了。桔子多了,倒到大海里去了。VCD多了,朱总理也感到很无奈。用一句正规表述,就是企业生产的组织性与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性的矛盾。再往深里挖,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

而市场经济反问计划经济:“你真的知道?”——理论上的按需生产,出发点就是为了防止倒牛奶。但是,实际上社会需求千变万化,社会产品千种万类,计划委员会千头万绪,作出的决策千差万错,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多就是少,而且绝大多数产品都是不够用。

第68节市场经济

近期(2011年9月),经济上已经病得随时可能驾崩的欧盟,指望着中国去购其债、救其币,但仍然瘦驴拉硬屎,坚决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认为中国政府对经济控制太多。这就意味着许多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壁垒会继续存在。恐怕这几天,中国和欧盟的专家为了“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这个问题,又得开始新一轮论战。

什么是市场经济呢?前贴谈到,标志就是一句话,以市场决定产品价格、以竞争决定企业生死。具体细抠起来,值得扯皮的地方就太多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有不少人推崇纯粹的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但实际上这个“纯粹”是不存在的。只要有政府在那里,他必然有相应的管理,只是一个多或少的问题。那么政府到底要干预多少、如何干预、何时干预,才算合理干预,从而不会影响到市场经济的性质呢?大家扯皮吧。

西方有人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认为政府这个机构本身,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浑账,主张无政府主义。许多中国人可能认为,无政府主义就是像李逵一样目无官府,拎斧头上街打砸抢,这是误解。其实,无政府主义是一套挺有思想内涵的政治理论体系。它提倡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在自愿互助基础上,通过协商进行自我管理。早年,曾有人为了践行这个主义,搭帮结伙跑到荒山上去建立社区。这个主义虽然在国家层面上不具有可行性,但对西方社会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比如居民自治、非政府机构等。前两年,成龙随口说过一句“感到中国人还是要有人管”,在网上被骂个半死。这句话虽不全对,但还是反应了一定的客观事实。中国人的自我管理意识确实不如西方人,比如看到小区里垃圾成堆,美国居民可能会自己约在一起开个会商讨商讨,中国居民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有关部门为什么不来管一管啊?”这个差别,可能就是源于中国长期的强势政府局面,几乎没有出现过类似无政府主义的思潮。

扯远了。在资本主义早期,许多资本家和小业主受够了封建贵族的恶气,现在他们掌权了,许多政治家都认为,个人先于国家,特别强调社会成员的财产和自由,主张政府在经济上要“无为”而治,尽可能放权给市场和个人。所以,早期的市场经济比较“纯”,不会像现在的奥巴马政府夯几万亿美元去救市。不仅在经济方面,在思想、宗教、社会管理等方面,他们也是这么个态度。这种思潮被称为自由主义。刚才提到的无政府主义,可以看成是自由主义的一个极端形式。自由主义者警告政府少管为妙,无政府主义者极端到连政府都给踹飞了。

在那个时代,市场规则不健全,坑蒙拐骗问题严重(参见小说《丛林》对三十年代美国芝加哥肉食加工业的调查),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美国铁路“每根枕木下都有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体”),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完善(小女孩去卖火柴)。市场供求刺激出来的过度生产,最终酿成周期性经济危机,在社保不健全有人饿饭的情况下,经济萧条引发了工人起义。但是,那边人家都在操家伙起义了,自由主义的一些信徒们仍然坚信,一切问题可以通过市场自我调节和社会自我调节来解决,政府不用出手啊。终于有人绷不住了,觉得这些事儿政府多少还是得去管管吧?要不然收税干什么!这些人后来被称为新自由主义者,即积极主张政府干预的自由主义者。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8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18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