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在七十年代后期,中国出台了第二批简化字(五十年代推出的几批简化字统称第一批)。由于过度简化,破坏了汉字的形体美和构字法,遭到多方批评,没有推开,八十年代废除。我这个年纪的人,都不知道还有过这样一批汉字。后来我偶然看到一张“二简”地图,才知道有这档事。例如,青藏高原四个字,地图上是这样印的:青字下面的“月”变成了瓜子,实际上就是专字多了一横;藏字草头下面变成“上”字,实际上就是芷字少了一竖;高字下面的口不见了;原字的写法是“厂”加“元”。简单倒是简单,但看上去比较怪异。幸亏把它们废掉了。

扯远了。我们来探讨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在民族形成中的作用吧。

在世界文字海洋中,汉字形孤影单。世界使用人口在前20位的文字中,只有汉字是表意文字。如果一定要找个同伴,日文算是半个表意文字。日文中,夹杂在汉字中间的大量勾勾和圈圈,就是日本拼音“片假名”。一个日本人,如果写文章使用许多汉字,证明他比较有文化功底。但如果他不想用汉字,也完全可以只使用“片假名”来完成文章。以前使用汉字的韩国、越南,十九世纪未都转向拼音文字了。我个人估计,汉字会在日本逐步消失,最终让位于“片假名”。

如果只从扫盲和文化传播角度来看,拼音文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英国文盲,只要他花几周时间,学会26个字母和英文构词的基本语法,至少就可以结结巴巴地拼出报纸上的话。而他本身是会说英语的,所以只要把话音给拼出来,他就基本搞懂是什么意思了。当然他要想当作家那得再学N年。汉字就很难学了。小学三年级学生,想看懂中文报纸还是比较困难的。我这个大学毕业生经常错字连篇。有人认为,达到同样读写能力,中国人要比英国人多学两到三年。

如果我们跳出急功近利的扫盲需求,拉通了千年历史来看,两种文字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比较。我仍然以大家熟悉的中国历史打比方,假如古代中国是一个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由于拼音文字和读音完全结合在一起,在国家统一的情况下,是一件好事。政府搞教育,可以把推广文字和推广官话这两件工作一并办了。在实行拼音文字的国家,一般不会出现像毛主席那种文字功夫极高但不会讲普通话的人。但是在国家陷入分裂以后,事情就麻烦了。

比方三国两晋南北朝那三百年,只有西晋短暂统一了几十年,其余时间都在分裂。这也是秦始皇以后中国最长的分裂期。假如中国不是方块字而是拼音字,那么,当东汉末年以后国家陷入分裂,除了地盘正好在河南的那个割据政权会继续使用洛阳官话,其它国家则很可能会(或者说必然会)使用其首都所在地的方言做为本国官话。

大家知道,中国各地的方言差异极大,尤其是南方地区。所以,原来以洛阳话为标准的拼音文字单词,肯定不适用于这些国家的官话。分裂时间一长,这些国家会理所当然地用字母去拼读本国官话,逐步形成以长沙话、成都话、扬州话、太原话、南京话、福州话、广州话等为标准音的另一套拼音文字。这些拼音文字通过长期教育,在人口中达到一定普及率以后,当国家再度统一时,会发现文字无法统一了。因为各地人使用的拼音文字,正好符合他们自己的说话发音,很有亲和力和适用性。你如果废掉,强令他改用拼音去拼写一种他几乎听不懂的读音,会遇到很大阻力,甚至可能引发叛乱。

面对这种局面,聪明的统治者一般会保留各地文字,让各地自行其是,只要指定其中一种做为官方语文就行了。实际上欧洲、印度、伊斯兰地区的帝国就是这么做的。长此以往,拼音文字将各地方言的读音进一步固化,这样,不同语言、不同文字的地区渐行渐远,发展成为不同的民族。只要去过欧洲的朋友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法语等拉丁语言之间,英国、德国等日耳曼语言之间,俄国和东欧国家的斯拉夫语言之间,其实上差异是不大的。他们之间差异要比山东话和广东话之间的差异小多了。然而,汉族成为一个跨越北、湘、闽、吴、赣、浙、粤、客八大方言的统一民族,欧洲人却分道扬镳,形成了这么多民族。

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做法,只可能出现在使用方块字的中国。因为中国字不跟方言发言挂钩,没有因各地语言差异带来的改革阻力,最多只有各地人书写习惯带来的阻力,这个阻力很小。我们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奇迹——在长达三百年大分裂以后,重新统一的隋唐帝国,竟然没有遇到分裂留下的任何文化障碍,反而迅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盛唐诗坛。

第64节关于汉字2

有人认为儒学是促成中国大一统的根本原因。但西方、印度、伊斯兰文化区内的诸国,拥有约束力更强的共同宗教,不但没有统一,教派战争倒是打得不亦乐乎。总结前两贴内容,我认为,汉字这种比儒学潜伏在更深层次的文化秘码,才是中国大一统集权帝国和主体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

表意文字的汉字,使方言巨大差异的中国各地居民,获得了一种与读音不挂钩的文字。中国采用的正式文体,碰巧又是与各地口头语不挂钩的文言文。大一统时期,中国官话几经演变。从宋代的开封官话,到明代的南京官话,清代的北京官话。如果是拼音文字,极可能随之出现大的变动,而汉字纹丝不动。分裂时期,各国官话差异很大,比关陇和岭南的割据王朝,官话几乎不通,如果是拼音文字极可能演化为不同文字,而汉字通行于天下,继续纹丝不动。难怪古人记载说,当年仓颉造字成功之时,“天雨粟,鬼夜哭”。这说明这个新生事物是相当的厉害啊!

从1910至1950年代的半个世纪中,汉字差点就被误判死刑,直到中央确定简化字的方向,才算告免。从目前形势看,以后中国人再给汉字判死刑的可能性是不会有了。但是,在世界语言发展的激烈竞争中,这个硕果仅存的表意文字会不会落败呢?

在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汉字直接面临着又一个生存危机。当时信息化浪潮兴起,电脑的广泛应用成为时代方向。英文只有26个字母,其他语言的字母也多不到哪里去,用键盘敲单词很方便。而汉字常用字有四千多,字型太复杂。汉字与计算机不能兼容,势必在信息时代淘汰出局。这个时候,中国出现了文化英雄“二王”。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是中国印刷业和出版业划时代的革命。王选也因此被誉为“当代毕升”。前年他去世时,开追悼会,胡总率领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到八宝山去给他三鞠躬,可见他对中国贡献之大。另一个英雄是王永民。我正用这个老兄发明的五笔字型写这个贴子呢。

“二王”的共同点,就是从汉字的构成即汉字笔划入手解决问题,用汉字笔划特征与计算机信息挂钩。举个例子,拼音输入法也是一种很常见的输入法,但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汉字直接输入的问题。它的工作原理的实质,是先在人脑里把汉字转成拼音文字,把拼音文字通过键盘输进去,在电脑字库中调出这个读音的汉字,由于重音字太多,一般会冒出一个菜单来让你选,你一选,又把拼音文字在电脑里转回汉字了。由于这么转了两道,输入速度受到影响,我上学时的打字比赛,拼音选手总被五笔选手干掉。

这个例子是个反例,我懒得从正面论述“二王”是怎样使汉字与计算机妙巧联姻的了,有兴趣的兄弟自己搜着看吧。探讨汉字的内容越写越长,我要赶快结束它,胡乱展望一下汉字的未来吧。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8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18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