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他们对东方的认识,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此书与本贴倒有些神似之处,基本上属于回忆加呼悠的类型。该书把东方讲得遍地黄金珠宝,好像你只要到了东方,最大的风险就是被天下掉下来的金块砸死似的。当时苏伊士运河还没挖,东方贸易被土耳其和阿拉伯商人垄断得牢牢的,他们跟欧洲人做生意的派头像中石油。二牙子就玩命寻找通向印度的航线。达伽马终于发现,向南、向南、再向东北使劲绕,就可以绕过去。哥伦布不幸走错了路,意外地跑到美洲去了。他打死都不认错,坚决认定老子发现的就是印度。结果谬种流传,直到今天,中美洲群岛仍然被叫作西印度群岛,美洲原住民仍然被叫作印第安人。
印度有欧洲人喜欢的珠宝、香料、丝织品等。据网上资料说,达伽马船队每次印度之行的利益,是成本的50倍。考虑到马克思所讲的“有10%的利润时资本就会蠢蠢欲动”,这个50倍利润率如果是真的,那足以让整个欧洲疯掉。我们必须看到,欧洲伟大的航海先驱,几乎没有一个是善类。估计当时欧洲能混得好点的体面人也不去冒那个险。哥伦布残忍劫掠和屠杀印第安人,达伽马为了控制印度商业利益,甚至袭击阿拉伯商船,屠杀平民,他们的行为与海盗无异。
仅管行径可鄙,但客观上,这些人成为近代经济崛起的先驱。正是由于欧洲小国的相互竞争压力,人的逐利冲动得以释放。为了发财,一波又一波的人身赴怒海。相对于清代中国人普遍存在的重土安迁、死守故园的懦弱心态,这种勇于冒险的生命传奇更为可贵。当年的航海和通信技术都不比今天,也没有手机和电邮,一去几年,没有音讯,海上遇到什么危险只能自己扛,到了异国还有许多风险和疾病。无数的商人和水手永远没有再回来,而他们的妻子儿女,却仍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望在海边,等待那艘能够给他们带来幸富生活的归帆。
正如电影《哥伦布》主题曲《sailing》那种沙哑苍凉:
Can you hear meCan you hear me Through dark night
far away
I am dying
Forever crying
To be with you
Who can say
如果再套用中国一句古诗——可怜天涯海底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第61节小国远航2
主观上是贪婪,客观上是勇敢,总之,欧洲人对未知之地的开拓。得到了历史的慷慨回报。南美、北美、澳洲三大殖民地再加上沙俄哥萨克骑兵对西伯利亚的开拓,共有近6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无数宝藏,成为现代西方人新的生存空间。而郑和船队的巨大帆影,在达伽马到达印度之前五十年,已经消逝在印度洋的落日余晖里。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我多么希望能够带领一支船队,纠集一帮已经穷到不怕死的兄弟,远涉重洋,去上演中国人的生命传奇,在自己大把搂钱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开疆拓土。那样今天的世界地图上,也许不仅仅有新西兰、新约克、新奥尔良、新南威尔士,还会标上新苏州、新重庆、新长沙、新五台山。但是,历史不能玩穿越,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早已尘埃落定。
我发贴子就这么两句话,就让资本主义经济从四分五裂的封建小国的缝隙里冒出来了。其实,从十五世界末的地理大发现,到十七世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后就用了二百多年。这还算快的,许多欧洲国家的封建皇权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总之,历史是漫长的,道路是曲折的,利益是现实的,斗争是必然的,旧势力是不打就不死的,你打了他他是要反扑的,流血是难免的,开倒车是正常的,现在回头看是很清的,当时向前看是很蒙的。
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欧洲资本主义逐步崛起。欧洲人踮着脚尖向东一瞧,呀嗬,东方三大文明由近而远,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印度莫卧尔帝国、中国明清帝国在北半球一字排开,那是何其壮观。如果论国家规模,欧洲国家与三大帝国相比,真是蚂蚁对大象。欧洲国家,面积,小国几万平方公里,大国几十万平方公里。人口,小国几百万,大国一千万。而东方国家就大了去了。中国自己不用说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疆域横跨三洲,面积达600万平方公里,人口几千万。莫卧尔帝国虽然只统治了印度大陆北部,但恒河两岸人口密集,有学者估计最高时人口1亿以上,不亚于大明帝国。
但是,从贸易到战争,西方小国逐步得手,以蛇吞象。十八世纪中叶,莫卧尔王朝沦为英属东印度公司的附庸。此后,英国通过战争击败法国,独占印度大陆,逐一征服各小国,还向东吞并了中国附属国缅甸。鸦片战争以后,时间记不清了,英国废掉莫卧尔傀儡皇帝,英国女王自称印度皇帝。
在中东地区,奥斯曼帝国由于保守势力的控制,阻碍进步,在工业和军事上的巨大技术优势被欧洲逐步超过,与中国清代的情况如出一辙。到了十九世纪,奥斯曼帝国一败再败,一退再退,被称为“欧亚病夫”。终于,在1910年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站错了队(中国站队正确),成了战败国,惨遭英法肢解瓜分。这个立国六百年基业,历史上曾经吞并拜占庭、围攻维也纳、火烧莫斯科、全歼欧洲联军的超级大国,被卸成了十几块,就是今天北非、西亚、巴尔干半岛各国的前身。要不是凯未尔领导群众闹革命,按照欧洲战胜国当时的协议,土耳其现在的这点国土都保不住了。
中国离欧洲最远,所以最后一个才被打到。具体情况大家知道,就不多说了。
第62节大一统之迷
经济问题千头万绪。虽然朋友凑在一起喝啤酒时,聊得唾沫星横飞,但提笔来写,真是老虎吃天,没地下嘴。继续信马由缰吧。前面挂一漏万地聊了经济概念,以及古代经济发展脉络。再往后呢,聊一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形态的形成、演变、优缺点与最终合流,最后聊中国崛起。
从古代转入现代之前,我想再插入几个贴子,进一步探讨一下,我们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在自然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专制帝国,这种形式又有哪些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前面已经有至少两次提到,我认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而不建的帝国,是中国有别于世界的最突出的两个特征之一。把这个问题讲透,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经济和其他社会问题。这不是纯经济范畴的问题,我本想在前面文化部分里讲,但它也不是纯文化问题,与经济联系倒更直观一点,所以就放在这儿算了。
我说过,中国的封建帝国是封而不建,有贵族封王封侯,但没有在帝国内部建立王侯国家,帝国内部是采用了行政区划制度。先是郡县制,后来是州郡县制,再后来是道州县制,再后来是路州县制,再后来是省府县制,到现在是省市县乡制,这些行政区划,都由中央委任流官进行管理,而不是世袭管理。同时,中国发展出了一套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体系最完善的文官考试选拔制度,即科举制。
流官制和科举制加起来,再配上儒家有关家国天下的伦理体系,使中央政府得以统治庞大的面积和人口。皇权通过委任状,委托给流官来行使。儒家思想在古中国造就了一个相当稳定的文官执政集团。在宋明时代,实际上是仕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在元清时代,虽然天子相对强大,文官集团在执行中实际仍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
民国以前,中国的基层政权是县。“皇权不下县,县下靠宗族”。这种以家族为核心的乡民自治形式,在微观层面上规范着社会日常行为,族权的下面是一个个家庭。皇权、族权、家权一脉相承,在运行基本原则上完全一致,只是块头大小不一样而已。
这就是中国大一统帝国的实质:一个脾气不太好的强势家长领导下的超大号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