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吃的人缺乏自控能力,被吃的人又没有制衡能力,结果历朝历代到最后,都是官多民少,十羊九牧,平时还可以,一遇到灾荒,收成剧减,但白吃的人的需求是刚性的,结果必然官逼民反,天下大乱,中国经济推倒重来。
第59节帝国困境2
由于外来因素打破,清朝没有像前朝那样亡于农民起义。但从清代经济发展轨迹看,如果让其自然发展,也很难逃出治乱循环。有必要对清朝多说几句。
国家人口是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清朝人口问题比较奇怪。中国这片土地上,历朝历代,人口总是在大致一个水平上波动,就是在全盛期人口在5000万至1亿之间,战乱期降至5000万左右甚至更少。有学者认为,明代人口可能突破1亿。姑且认为他有道理,那也不会比1亿再多出许多了。但是清朝就不一样。1644年清兵入关时,全国人口应在1亿以下,四川损失尤其严重。而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人口达到4亿,占全世界三分之一。真是芸芸众生,很适合打群架。
同一时期,西方世界也出现了人口快速增长,这是近代社会生产力和医学技术提高的产物,很好解释。而中国仍然处于传统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工具较前朝没有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超常的人口增长呢?专家们提出了诸多论点,比如清朝有近200年的国内和平(不含边疆地区),比如中国人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比如雍正时期取消人头税,比如气候周期的影响。而我更倾向于认为,人口增长的主因是明代后期玉米和红薯的引进。
中国黄河流域原来主打小米,产量低死人,到今天也没弄上去。南方主打稻米。后来从西亚又传入小麦。这三样东西产量不是很高,对生长条件的要求倒挺高,山地、丘地、坡地、沙地种不好,而中国偏偏山多平地少。这种农业生产条件,基本上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人口上限,就是1亿多。再多,就该进入治乱循环了。
玉米和红薯就不同了。这两种作物大家都很熟悉,但刘备、李世民、苏东坡和朱元璋却不认识它们。它们原产南美洲,是印第安人培养出来的。西班牙殖民南美,获得了它们。碰巧菲律宾也是西班牙殖民地,就被带到吕宋岛。然后,大约万历年间前后,华侨们把它们带回了中国老家。由于产量高,到处种,病害少,明代一推广,清代席卷全国,一发而不可收,促成了中国人口在低生活水平上的剧增。这两样作物在灾荒中救了不少人命。我的同学里面有好几个是吃玉米红薯长大的,这辈子吃伤了,一看见红薯就胃酸直冒。
清代中西方人口增长不同点,一,中国基数大,欧洲基数小,所以虽然都增长快,但中国绝对数字吓人。二,欧洲人通过政府行为,往北美、南美、澳洲、南非、新西兰不断移民,化解人口压力;中国虽然有填四川、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但主要还是国内消化,出国比例微乎其微,而且,除了“填四川”外,都是民间行为。三,欧洲人口增长伴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口增长是以降低生活水平为代价的低水平增长。
从乾隆时期开始,中国人口几乎饱和,普通农民生活水平不升反降。中国社会,从整体上呈现出普遍贫困化现象,而且越来越严重,与国外差距越来越大。随着人口资源矛盾的加剧,中国人的社会人际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因小事而搏斗,因口角而杀人或者自杀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现象,在清代人笔记中有反映,在外国传教士和旅游者出版的书中反映的更为明晰。
晚清同光时期,一个外国传教士考察华北农民后评价说,一个中国普通农民的生活水平绝对比不上一个欧洲乞丐。我还在一则外国人回忆录中见过这样的记载:清代后期北京城全城没有下水道,垃圾污水倒在当街,臭不可闻。北京胡同没有公厕,许多人在胡同口当众大便,来往街坊与蹲者打招呼,不以为怪。这则记载让我惊讶,文化古都竟是这个样子,实在不可思议。时间太久了,我记不清是在什么资料看到的了。所以无法复查,但内容我记得很清。如果兄弟们谁知道,欢迎实证。
写了这么多,我是想强调一个观点,就是,中国与西方的生活水平差距,在清代中期就开始严重出现,而不是有些人主观上认为的清末、民国甚至文丨革丨期间。
生活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被官僚和贵族严重盘剥的中国工商业,技术进步乏力,始终无法发展为社会化大生产,更谈不上吸收农村劳动力。人多地少的农村,在贫困落后中无法自拔。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人均产量以及竞争力被西方越甩越远。大约在清代后期洋务运动时期吧(记忆),英属印度的茶叶出口量超越中国,朝野震动。茶叶原产中国,是传统优势出口产品。十八世纪英国人将茶种带往印度,十九世纪才开始大规模种植,几十年时间就轻松超越,大吉岭红茶开始享誉世界。清代后期,陶瓷、丝绸等产品也面临同样窘境,欧洲陶瓷、纺织工业已经全面发展起来。
据一些历史论文考证,当时的清政府也研究了一些对策,但是无力回天。因为这个超越,是近代规模化种植业对传统自然农业的超越,是大机器工业对作坊式手工业的超越。中国要想与之竞争,必须有待日后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立。
第60节小国远航1
前面写到,中国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在康乾盛世后期就已经拉开了。
如果我把这个时间暂时确定在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那么我个人认为,此后二百年间,中国人与西方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一直在扩大,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清末和民国时期,这种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力不发展或发展慢,同时内外战乱频繁,对社会破坏严重。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但与西方差异仍然在扩大,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偏重于重工业,计划经济下社会积累率过高,同时人口相对增长过快。
记得1990年代时候,我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一则关于苏联解体以后人民生活悲惨的新闻。一个莫斯科老妇人哭着对记者说,她的小孙子已经两周没有喝到新鲜的牛奶了。我当时就骂,奶奶的,这算什么困难,本人三岁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麦乳精!
话头接着往前说。
在十五世纪最后十年,欧洲一如既往地四分五裂,纷争不已。地理大发现正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演。这个半岛分属西班牙和葡萄牙,所以可以称它为二牙子半岛。1490年代,西班牙的哥伦布和葡萄牙的达伽马分别桴海远航,发现了美洲大陆和好望角航线。大航海时代,或者称殖民时代,开始了。
分析欧洲历史进程你可以发现,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一是商人阶层相对自由(用脚投票),二是国家之间的残酷竞争。二者的背后,则是全社会从上到下的强烈的逐利发财之渴望。当时,二牙子在海上争得不亦乐乎,都想当老大,谁搞一船香料回来,或者谁在海外发现个新岛,都会把别人刺激得八个晚上睡不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