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我又问:假如生产一口水缸需要两个小时,那么现在我再给它追加一小时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我花一个钟头把它砸在许多小片,那么为什么水缸价格没有增加,反而没有价值了呢?老师告诉我,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你把人家的使用价值给砸掉了嘛!

我又问:校长和校办主任的工资差30%,他们两个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是怎样在工资中体现的呢?为什么是30%,而不是40%或20%呢?花十年时间研究,发明一个专利,值100万元,若研究了九年便放弃了,这九年的人类劳动是不是没有价值呢?如果有的话,怎么体现出来呢?自然而成的风景,没有凝结任何无差别人类劳动,为什么要收门票呢?门票是价格吗?为什么刘德华打广告可以挣100万,而我倒贴钱人家都不要我呢?如果劳动力存在差异,那么我和刘德华两人的劳动力价值和价格是怎样决定、怎样衡量、怎样换算呢?老师想了半天回答:你这不是跟我抬杠吗?

总之,我就是这样一头雾水地开始了对经济的观察。

等我上了大学,正值九十年代中期。那时,小平南巡已经几年了,中国已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导向。既然经济转轨,经济学教育就要跟着转轨啊。可是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学教材主要政治经济学,于是中国教授们一通黑忙,整出了不少西方经济学教材。政经和西经都是经济学,为了区别才加了一个定语。这两种经济学有很多东西是矛盾的。但当时并行不悖,我们都要学,而且必须把观点背下来,考哪门就答哪门,如果你用西经观点去解答政经考题,那恭喜你死定了。这种弄法看似不合理,却也很合理,就是把各种观点都介绍给学生,让你自己去辨析和思考。也就是这个时期,我开始关注中国经济。后来挺火的《财经》杂志、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当时都还没有呢。当时我们比较喜欢刚创刊的《中国经营报》,以及南方周末的经济类文章。

那个时期,我比较信仰西方经济学。例如价格问题,相对于政经的价值决定论,西经主张市场供求决定论。也就是效用价值论。不管你这个商品是用一百年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制造出来的,还是天然形成被你拣来的,反正只要有人需要它,你们双方谈好价,愿打愿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市场就把价格决定了。用市场供需决定价格的理论去解释当年我跟老师抬杠的一大堆难题,似乎一切迎刃而解。

两种价格决定论,本来是一个经济问题。但是由于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对立,就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两种价格决定论的背后,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大模式的对立。于是,本来不太困难的问题,就增加了不少讨论难度,到现在一些中国经济学家还有所顾忌。唉,我觉得这实在没有什么必要。声明一下啊,我以后贴子里提到的“计划经济”,是指传统计划经济,也就是以计划生产、公有制和计划分配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模式。与改革之后对经济的计划管理不同。请兄弟们注意。

经济这个词儿,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当时主要是指“经营”、“运作”的意思,比如你家搞了一个小店铺,多年以来“辛苦经济”。我还记得《金瓶梅》里有个淫棍叫陈经济,所以大学时经济专业的几个陈姓同学,都被我慷慨授予了这个光荣称号。现代“经济”的范畴,古代没有专门的词儿对应。司马迁《史记》中写经济方面的那一篇,叫《货殖列传》。同时代的经济学家桑弘羊的名著叫《盐铁论》。但货殖、盐铁、生计之类的词儿,很难涵盖现代经济的含义。直到民国时期,中国才从日本引进现代意义的“经济”一词。(所以我说日本是中西文化的介绍人嘛。)

国内有一个著名经济类高校,把校名里头的“经济”两字解释为“经世济民”,作为校训。这个解释倒是无所谓对错,但是我们从它这个解释里能看出许多东西。所以,某天当我恰好走过该校训的牌子时,曾经驻足想了很久。

世界各国经济学家都同意,经济活动的起源是原始社会中的剩余产品交换。比如我打了一头鹿,吃不了,就把多余的肉背到碰巧没打到鹿的同学家里,换了他的一部随身听。换言之,经济起源于一种社会自发行为。但是,当经济自发起源之后,是否让它继续“自发”下去,人们意见就开始出现分歧了。

第一种观点,有那么一大群人,也就是古代绝大多数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是需要政府来主导和管理的。当时基本上处在自然经济状态,可供采用的经济管理和调节手段很少,也很弱,但是这帮精英们管理经济的兴趣却非常浓厚。

中国、西方、伊斯兰和印度基本如此。中国尤其如此。儒家要求,一个人要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最后目的,是要去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本身就包涵了经济内容。中国古代的政府,对能挣钱的手工业尽可能实行专营,或者至少要搞搞专卖什么的。兵器和铸币就不用说了,盐业、冶铁、酿酒、晒烟、冶铜、陶瓷甚至丝绸茶叶,都曾被全部或者部分列入了国家控制范围,为此还逼反了不少私盐贩子,比如黄巢先生。刚才讲到的西汉经济学家桑弘羊,一看到酿酒有赚头,马上宣布国家专卖。当时的国家专卖店叫做“酒榷”。估计此令一出,司马相如、卓文君夫妇在四川临邛开办的民营小酒吧,就直接OVER掉了。

所以,某高校把经济解释为“经世济民”,具有明显的居高临下的味道。实际上,它反映的是中国人的传统经济观念,即政府的精英分子对社会经济活动理应当然的管理。你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西方的舶来品,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成功以后,会自然而然地选择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这不仅仅是因为囿于当时的意识形态,还有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观念的根源。计划经济与中国延续千年的儒家治国理念的吻合之处,要比市场经济多得多,有些地方简直是天衣无缝,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这种选择也不能排除执政阶层的自身利益考量。)

但是,世界上还有另外一部分人,不同意上述这种对经济的理解。他们认为,经济管理不应该是居高临下、自上而下的。经济这个玩艺,是在市场自发调节下,社会成员的逐利互动行为之和,基本上应该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东东。这种思想认识,就是后来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源头。

第53节 封建时代1

市场自古有之。而市场经济形态,则形成于近代西方。无古不成今啊,在古代问题上多说几句,以后再谈到中国近现代经济问题时,大家就会对许多问题和趋势理解得更透更深。如果我用百度搜资料,肯定能凑成许多贴子,但那样没有什么意思。我继续凭着记忆写吧,知无不言,不知道的就不说。

古代政府对于经济的管控,以及对人们活动的种种限制(例如迁移),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中学教科书上有这么一章,叫做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当时,中国许多产业都是世界级的,尤其是纺织、茶叶和陶瓷行销世界。比如纺织业,苏杭松湖等城市就不用说了,仅是盛泽、震泽、南浔等江南名镇,就敢号称衣被天下。看当时那个阵势,前景似乎与英国曼彻斯特的纺织业很有一拼。然而,后来中国没有进入资本主义,从而错过了近代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机遇。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小说在线阅读_第17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奉行核平外交政策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第17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