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现在非常活跃的那些古城保护专家持慎重的理解态度。说慎重,是因为我认为保护有一个度的问题。我发现,这些专家自己都住在现代化的小区里面,没有哪个专家是住在老城区大杂院里的。是的,旧城是文化传统的根,旧城有必要保留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城区和街道。是的,旧城显得更有文化感,文化界的精英们去进行艺术创作会很有灵感,如果再找几个裸模去拍照,青春的身体和斑驳的老墙形成鲜明对照,那真是太他妈的有文化了。但是,专家们文化完了以后,就开车回高尚小区,坐电梯上楼洗洗睡了。但有的居民要永远住在潮湿酷热的平房里,半夜还有条大蜈蚣掉在枕头上!
搞科学研究是好的。但是以“被人研究”的地位参与科研工作就不太妙了。文化是好的,但是把别人的落后状态作为文化进行保护,然后去欣赏和消费就不太妙了。——这简直是个道德问题。总之,我认为,虽然文化有种种,但是生机勃勃发展中的活文化才是最可爱、最感动人的。
第50节文化延续性3
文化的延续问题,我想,“延续”这个词本身就说清楚了。延是对历史的继承,续则是对未来的开拓。如果没有续,就无所谓延。尚书说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对于传统文化,现在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过度开发的问题,另一个是过度保护的问题。中国建国前,主要是对文化过度保护的问题,明明保不住了还要硬守在那儿,所以叫“保守”。虽然民国时期西风东渐,但主要影响还是在沿海大城市和少数知识分子中间,广大民间仍然有相当强的保守势力。在印度文化区和伊斯兰文化区的众多国家,今天仍然处于这种过度保护的保守状态。建国以后,政府本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剔其糟粕”等思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强力的甚至是激进的改革。特别是文丨革丨中不分青红皂白的“破四旧”,使传统文化遭到了严重打击。改革开放以后,事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些拆迁项目对传统历史城区进行了过分改造。因此,这一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度开发问题,但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也有过度保护的倾向。这两个问题都应当警惕和纠正。
这两个问题,不独中国有,世界各国都有。英国现在是一个“古老国家”了。到英伦大地走一走,从大城市到乡村小镇,国家面貌上,英国再也不是十七、十八世纪那种英姿勃发的新兴国家形象,倒是很有一些老气横秋的感觉。英国人对每一栋老房子都精心保护,导游总喜欢对外国游客说,这片街区建于十八世纪中叶……。许多中国人到了英国,惭愧得恨不能立马抽自己两个耳光:看看人家的历史文化保护!但我在英国就没有这个感觉。英国的老式房子看上去很美,但采光不太好,门洞阴森森,不如住在新式连排小区里舒适。反正我最多只愿意下午没事在这种老房子里喝一杯红茶,打死都不愿安家住在这里!我认为,这种房子留一些有代表性的街区就足够了,可以进行适当的改建和开发,没有必要全国大保护。伦敦的交通情况很不好,许多世界知名建筑前的街道窄得车辆只能单行,估计明年奥运会的时候够他们喝一壶的。其实只要拆除一面的临街房屋,就可以把单行道直接改成双向八车道。当然不是全都拆,在一些关键的路段和卡脖子路段应该考虑。喜欢英伦风情的兄弟可以拍砖,但我个人真的就是这个想法。我认为:文化首先是让人享受而不是让人难受,一个国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舒适的家园而不是一个大号的博物馆。
在印度文化区和伊斯兰文化区,情况比英国又不知道严重多少倍。人们不能做的事情实在太多。这个问题,我看最近国观的贴子这方面的话题挺多,就不再论述了。其实在中国国内,传统文化力量过于强大的地区,也存在过度保护问题。例如藏传佛教信众较多的地区。我一个朋友满心希望地去投资开发矿山,结果回来叹气说这事不好干,那里的人倒是挺好,但到处都是神山、神水、神湖、寺庙、经幡、尼玛堆,多得一塌糊涂,挖什么一不小心就犯了忌讳,要这样下去经济很不好发展。
王朔当了作家以后,连居委会大妈都说全北京的流氓都转业当作家了。但我还是比较同意朔爷的一句粗话:当作家,你就要搞文学而不是被文学搞了!
我读过的书里面,至少有几百句名言曾让我深深折服。但是,有一句名言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它彻底改造了我这个文化愤青。这句话帮助我就事论事、该咋咋地的过着每一天,淡定如归地度过人生。这句话很简单,很朴素,但它对中国左边右边的教条主义者、甚至世界其他文化的原教旨主义者们,绝对能够振聋发聩。这是老子在两千年前说的:——无成则无毁,有成必有毁。
是的,人们曾经多少次真诚地自认为找到了永恒真理,但实际上那只不过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而已。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一个新的事物诞生之时,我们无法对它的未来做出任何预测,但唯有一点是绝对可以准确预测的,那就是它必然有一天会消亡。天安门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象征意义是极为重大的,它已有六百年历史。在它诞生之前,雄汉盛唐的中国没有天安门,但那时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依然精彩。我现在虽然看不出有任何理由拆除天安门,但我知道,总有一天它会消失。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的根本规律。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看中国文化,就更容易理解和支持让中国文化向前发展,而不是抱残守缺。从这个角度看历史,任何一种制度和体制,都有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发展过程,怎么可能用一种制度来宣告《历史的终结》呢?一种制度的消亡,不是历史的结束,而是历史新阶段的开始,新的发展中就包含了历史的元素。
网上有一个贴子叫做《扯淡出来的西方文明》,里面讲到的西方文明的阴暗面都是事实,但是,西方文明是一个伟大的现实存在,它真的不是扯淡扯出来的。海外台独分子出了一本书,叫做《中国吃人史》,把历代“人相食”的史实收集起来,企图丑化中国文化以实现其政治目的。这本书中讲到的中国文化的阴暗面都是事实,但是,中国文明也是一个伟大的现实存在,不是几个小丑就可以一言抹杀的。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是以偏盖全。做为延续几千年的巨大文明,不可能没有阴暗面,但同时也有光辉灿烂的一面。如果你只找出一面的例子就企图对这么大的一个文明定性,显而易见是站不住脚的。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所钟爱的中国文化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许在遥远的未来,在天下大同之时,中国文化会走到自己的生命尽头,消融在一种全新的人类文化当中。但是今天,我们的任务仍然是眼睛向前,坚定地去发展中国文化。
我小时候背诵过贺敬之的长诗,有这么一句:举红旗,天地开,史书万卷脚下踩。虽然这首政治口号诗的本身不足称道,但今天的中国人确实需要这种精神。
第51节 文化总结
有西方论者认为,人类国家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民族国家,另一类是文明国家。前者是基于一个民族,而后者是基于一个文化。人类正是沿着部落——部族(或者称部落联盟)——民族国家——文明国家的路线在向前发展。欧盟如果最终完全统一,就是一个文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