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节文化自信3
我不是现有制度和文化秩序的维护者。我只是想对中国三十年的发展进行自己的思考和解释。有兄弟指出我回避中国的社会问题,那倒不是。有关社会的负面问题,我的贴子里已涉及到,今后谈论经济问题时会涉及更多,有的观点会很尖锐。中国问题是有的,成绩也是有的。我们不能否认发展成绩。中国崛起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福祉,这一点,身在海外的人会更加强烈地感受到。
至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客观地分析。我可以坦率地告诉兄弟们,我的思想曾经相当偏激。因为工作原因,我对中国负面的东西看得太多,比一般人要多要深。我就是下岗职工的儿子。参加工作以后,因为工作关系,多次现场目睹下岗工人、失地农民的闹事。我专题调查过患职业病的农民工群体。我在吃不起饭的城市贫民家里听他们哭诉,和他们一起哭。我近距离了解过一些腐败案。我在农村的亲友因为没有病保,临死都在计算着医药花费。
所以,在2006年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思想相当悲观。例如,如何看待中国发展的问题上,章家敦认为中国即将崩溃,我比他还偏激,我当时认为不是“即将”的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讲中国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失败。直到2006年以后,特别是2008年以后,我的思想才开始逐步转变,开始更平和、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原因有很多的,一言难尽。我认为,全面客观的看问题,不是向社会丑恶现象妥协,而是为了更有力的批判和解决。
也正是由于这个心路历程,我能够理解不同观点,对于本楼中回贴骂人的哥们也可以理解。我有个朋友,堪称精英中的精英,那是逢中必批,认为只有用西方先进思想撤底改造中国人,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俩很容易争论,就索性见面只谈论天气和相互推荐馆子。但是大家仍然维持朋友关系。我虽然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承认他是一个有公德心、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公民。至少他不随地吐痰和经常献血,这令我很汗颜。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文丨革丨的问题。文丨革丨对于打破中国农村千年一贯的一潭死水、一盘散沙式的局面,应该说有一定作用。但是我们付出了太大的代价。我没有为它翻案的意思。这个问题中央已有历史结论,这个结论基本符合事实。
我认为文丨革丨是中国的一个悲剧。什么叫悲剧呢?我念大学时突然对文艺产生了兴趣,就突击研究了一顿,还整了篇论文,结果论文被校刊编辑很英明地枪毙了。记得在这篇论文里,我给悲喜剧下过一个定义:“好人办了坏事,就是悲剧。坏人办了好事,就是喜剧。至于好人办好事、坏人办坏事,无论结果多么好或者多么坏,都算不上喜剧或者悲剧,都只能算是正剧。”文丨革丨就是这样一场悲剧。从上到下,绝大部分人出发点是好的,但最后办了一件大坏事。究其原因,他们是想破旧立新。但是,他们认为的“新”实际上根本不算新,或者说没有什么可立性,立不起来。结果就是,大家用封建的方式去反封建,用孔子的思维去反思孔子,用孔子的语言去批判孔子,旧的东西打得稀烂,而新立起来的东西基本上属于老黄瓜刷绿漆,最后造成了短时期的文化困境。
第48节文化延续性1
既然说到文丨革丨,顺便聊聊文化的延续性的问题。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化有没有出现断裂的问题,有许多评论和文章。有论者认为建国前后出现了文化断裂,有论者认为文丨革丨前后出现了文化断裂。
我的看法是,中国文化没有那么容易就断裂。
从中国文化两千年发展的大脉络来看,它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一路走来,历史上比文丨革丨更大的风雨有的是,如果真的那么容易断裂,早就断裂一百回了。无论是建国也罢,文丨革丨也罢,对中国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正面或负面),但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大的原发性文化之一,它深植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不是你想灭就能灭的。只要13亿中国人在,中国文化定会生生不息,顽强地适应环境,向前演进。
具体来说,我还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举个例子吧。文物古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古迹兴废,从一个侧面看看文化发展脉络。
许多人指责,文丨革丨破坏了大量古迹和文物,这个指责不错。事实的确是这样。但是,把中国古迹损失全都算在文丨革丨头上,也不符合历史事实。我喜欢收集网上老照片。从老照片来看,清末时中国各地的古迹已经破败不堪了,一些古迹已经完全毁掉。我再结合一些历史材料分析,总的判断是:中国古迹在明末清初战争中遭到严重损毁,在康、雍、乾三朝得到大量恢复和新建,达到了鼎盛。清道光年间是清朝转衰的转折点,也是文物走向衰败的转折点。从1840年至1911年,经六十多年的内战外战的破坏,再加上政府和社会无力维护,到民国初年,中国古迹文物已经是破烂不堪。接下来,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和日本入侵,进一步加剧了文物古迹的破坏。例如,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掩映在湖光山色之中”(鲁迅),最后倒掉了。又例如,梁思成以及中国营造学社,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民国时期的古迹照片,从中可以生动地看到当年的破败情况。有兴趣的兄弟可以读读梁思成写的《中国建筑史》,专业性不算强,很容易懂,有趣。
同时,中国文物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大量外流,现在欧美博物馆里汗牛充栋的中国文物,大都是那个时期流失的。我一参观就感到郁闷。比如唐太宗墓前的浮雕“昭陵六骏”,我巨喜欢,拿它当电脑桌面。可惜其中有两组浮雕在民国初年被盗卖给美国人了,现在在美国宾州博物馆藏着。有台湾人说,大陆政府把古迹破坏光了,这不符合事实,我们是有责任,当年的中华民国责任也不小。
总体来说,中国古迹文物的全面灾难期是1840年至1949年的一百年间。建国以后,国内古迹特别是著名古迹得到了保护和修复。文物珍品一百多年的大量外流的局面得到了有力扼制。中间也出现了反复:一是建国以后的城市建设中,由于重视不够,一部分古迹被拆除,例如北京城墙和北京街道牌坊。二是文丨革丨“破四旧”运动中破坏了大量文物古迹,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总体来说,建国以后中国的文物古迹逐步向好,特别是1979年之后局面的改变带有根本性。
我有个朋友在某县当副县长。前年一起吃饭时,他提到,他们县有一个名胜古迹。可惜在文丨革丨中毁掉了。一些人大代表提议,希望原址重建。但是,也有一些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制造“假古迹”是劳民伤财。他为此比较纠结。
我给他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个问题。一是假古迹的问题,二是劳民伤财的问题。